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传统农业模式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我国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显著,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发挥我国的地理资源、劳动力、经济多元化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结合对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农业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农业高校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认知的提高,提升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度,并实现资源和信息设备的高效利用,立足长远发展视角进行教育信息化方案的合理制定。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支撑,对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融合使用对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和分维度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信息化基础支撑等主要影响因素与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均呈较强的正向关联性,其中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支撑情况对其影响最为显著。据此,为更好更快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出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农业教育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信息技术对农业教育观念、农业教育模式、农业教育内容、农业教育技术手段等的挑战,以及21世纪对农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而提出应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对于农业这种传统基础产业来说,进行信息化改革也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进行信息化管理,对于生产效率可以有效提升,并且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本文首先讨论在农业经济中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内涵,然后针对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几条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供参考,希望我国农业经济通过信息化改革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息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作物模拟模型在作物栽培、水肥管理、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预测、区域粮食安全评估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概况,深入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主流电商企业近两年布局农村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分析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为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促进农产品流通,但是目前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以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为手段,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推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为主体的教育复兴计划,目的是抢占人才培养的高地,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探索相对开展的比较晚,但是由于我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和探索也在不断加强。我国的高职信息化教育存在一些低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的情况,导致我国每个地区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存在差异的问题。因此,对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革建议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信息化在农业改革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的发挥了信息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本文就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我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热点,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是保证农业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标准化、标准体系和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入手,在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后.阐述了标准化和标准体系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我国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三维空间模型及其分解,为制定农业信息化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世界现代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球成功的农业推广模式和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改革现行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创建新型的国家农业科、教、推一体化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实行推广组织多元化策略;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建立国家农业推广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是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国家发展和命运的战略问题。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快玉溪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对提高玉溪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水平,实现玉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通过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如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改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快科技成果信息化建设步伐等。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存在诸如基础设施薄弱、国家投资少、信息人才短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信息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数据库、专家系统、网站建设、精确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对我国今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效融合,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农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探讨农业经济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稳定农产品供给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石的信息技术给农业学科课程教与学带来活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学科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渗透到农业学科教学之中。结合信息技术在甘肃农业大学部分涉农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成果整合,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指以农业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农业信息技术为工具,用信息技术调控农业活动的全过程,以信息和知识投入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农业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从另外意义理解,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加快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校图书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突出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国际化等。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教育手段信息化,实现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