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江苏农学院研究,按水稻的产量与源库的关系,水稻品种可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三种基本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类型品种不同库容量和光合生产量的调节机能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达到能使库限型品种扩库、源限型品种增源、源库互作型品种源库并增的目的,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本试验旨在研究三种类型品种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的源库变化规律及其栽培对策。 相似文献
2.
3.
水稻不同源库类型品种的栽培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盐粳2号(库限制型)、汕优3号(源限制型)和IR661(源库互作型)品种为材料,按统—设计分别在江苏省新沂、邗江、建湖、如东、沛县、赣榆、江都等7个县进行栽培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穗粒肥施用期对不同类型品种的增产作用不同,盐粳2号以促花肥、汕优3号以粒肥、IR661以保花肥增产效果最大;2、产置构成因素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不同,盐粳2号以总颖花量、汕优3号以结实率的作用最大,IR661的总颖花置与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相近;3、分蘖肥对所有供试品种均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剪叶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为了探讨高产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产量的贡献。【方法】选用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剪叶对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地上干物质积累、茎节重、籽粒结实与粒重的影响。【结果】抽穗期剪叶均导致两种穗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和籽粒产量降低,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受影响较大;剪叶提高了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增幅较大;剪叶提高了茎秆内贮存物质的转移率,以大穗型品种宿2001转移率增幅较大,表现为茎节干重明显减轻。剪叶后,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茎秆内贮存物质转移率的提高,均不足以弥补剪叶造成的损失,最终表现为结实粒数减少,粒重降低;随被剪叶片数增加、叶位升高,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更多。【结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存在差异,多穗型品种大于大穗型品种,因此,在小麦抽穗后,多穗型品种叶片对增加籽粒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为探寻促使槟榔(Areca catechu)叶片早脱落,槟榔提前开花的方法,以七年生海南本地槟榔为试验对象,对槟榔最下面3片大叶进行纵向不同程度剪叶,研究其对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内含物的影响,以此了解剪叶对槟榔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对槟榔生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剪叶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对照组中即自然状态下叶片含水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纵向剪叶可使叶片含水量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剪叶对最下面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明显,剪叶程度越大越明显,但对于整体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影响;剪叶后蛋白质含量先升后降;淀粉含量先降再升再降再升;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保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水稻根系对稻田甲烷排放有重要影响,剪叶可以调节水稻源库关系和根冠生长,但其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效应及机制尚不清楚.以扬稻6号(籼稻)和日本晴(粳稻)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孕穗期水稻植株进行剪叶处理,研究植株与土壤的相关性状及其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未剪叶),剪叶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扬稻6号和日本晴2个品种的甲烷排放通量在剪叶36 h后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3.0%和22.1%.剪叶极显著降低了水稻叶面积指数,但其对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泌氧能力和氧化力无显著影响;剪叶处理使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根系分泌物总有机碳(TOC)含量显著降低,但使2个品种根中NSC/TOC分别增加了33.1%和28.9%.Mantel检验分析表明,根中NSC/TOC是影响稻田甲烷通量和产甲烷菌最主要的因素.这些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可以调节光合产物在根系和根际土壤中的分配,提高NSC/TOC,导致土壤中产甲烷菌数量下降进而减少稻田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水稻源库理论,通常将水稻品种分为三类,即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为了提高产量,一般是对源限制型品种采取强源措施,主要是栽足基本苗、前促施肥和中期控制;对库限制型品种则进行扩库,主要是中期增施促花肥等。但是,我们在探索水稻壮秧稀植高产途径的施肥技术时,发现在中低群体栽培条件下采用“前稳攻中”施肥法,对源限制型品种的增产作用远远大于对库限制型品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粒重小麦品种子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9个大、中、小粒品种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子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用T测验分析了3组不同粒重品种灌浆参数差异;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子粒平均灌浆速率R和最大灌浆速率Rmax是影响千粒重的2个因素,且2因素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其次灌浆持续期T,快增期灌浆速率R2和时间T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和时间T3对粒重作用也显著。因此,在栽培和育种中可通过选育高平均灌浆速率,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延长缓增期时间而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2.
13.
《辽宁农业科学》1979,(2)
在小麦生产中,由于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差异,粒重的波动很大。这是造成产量不稳的重要因素。作者从1973—1978年重点观察了郑引一号在700斤以上产量水平条件下,不同年份、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管理措施和不同苗情的籽粒形成、灌浆规律及其对粒重的影响。根据几年的观察,籽粒形成与灌浆有它自身的基本规律。开花11~12天籽粒基本轮廓形成,达到种子最大长度的80%左右,最大宽度的70%左右。这一时期干物质积累缓慢。千粒重日增长量一般在0.4~0.8克;开花后15~16天籽粒长度达到最大值,宽度则随着灌浆的进行内含物的充实而继续增加,直到开花后的33天前后才达到最大值,含水率下 相似文献
14.
1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开花后叶源的光合特性和籽粒库的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品种在开花后0~14 d,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4天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郑麦902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强,平均高出13.1%;千粒质量分别比偃展4110和豫麦50高5.9 g和12.4 g,具有明显的"叶强粒重"优势。偃展4110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平均为4.16,比其他2品种同期高出24.1%;穗数分别比郑麦9023、豫麦50高出8.67%和24.01%,具有明显的"叶多穗多"优势。2品种籽粒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播期对灌浆期的叶源性能和粒库指标具有明显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小麦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40-44
籽粒灌浆特性对小麦产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7个小麦新品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灌浆规律,通过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继而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最大灌浆速率V_(max)、平均灌浆速率V_(mean)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V_2、缓增期灌浆速率V_3及平均灌浆速率V_(mean)均与最大灌浆速率V_(max)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的粒干重积累量(K_1、K_2、K_3)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时间各参数T、T_1、T_2、T_3与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V_2、缓增期灌浆速率V_3和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持续时间T_3均显著负相关。生产上,可以选择灌浆速率快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快增期的灌浆速率,实现千粒重和产量增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棉花盛花期不同类型叶和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茎叶对棉铃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主茎叶和果枝叶对棉花植株下部棉铃的铃重也有影响;果枝叶和叶枝叶则在棉花成熟期方面有贡献作用;在影响产量的其他因素上,不同类型叶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