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在黄岩县林科所首次发现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苗木溃疡病,1982年我们对台州地区玉环、温岭、黄岩、椒江、临海和三门等县(市)的木麻黄苗圃进行了普遍调查,同时对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病条件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苗期生长特性和生物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木麻黄实生苗年生长节律的研究,划分了苗木的生长时期,确定了影响苗木高、径生长的主导因子。同时探讨了木麻黄1年生苗的生物产量积累和分配特点,查明了密度对苗木生物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木麻黄适宜的育苗密度和苗木生物量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植物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呈向温带蔓延的趋势,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与天气有直接关系,与木麻黄树种、树龄关系密切,与立地环境也有关,并从病害检测、致病机理、抗性育种及病害的防治等方面综述了木麻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木麻黄自身他感作用影响因素及缓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木麻黄不同无性系对木麻黄苗木的他感作用、木麻黄不同无性系苗木对木麻黄他感作用的反应、不同密度林分木麻黄他感作用、木麻黄伴生树种对木麻黄生长的影响及施肥对木麻黄自身他感作用影响等的研究,结果表明:(1)木麻黄不同无性系自身他感作用和对木麻黄自身他感作用物的抵抗力存在差别。粤601和粤701自身他感作用较弱,自毒能力较小。粤501、粤701和惠1对木麻黄他感作用物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抵抗力。选择木麻黄无性系粤501、粤601、粤701和惠1进行木麻黄二代更新造林能减轻自毒影响。(2)林分密度影响木麻黄他感物质的分泌。高密度使木麻黄自身他感作用物质分泌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净光合速率降低、木麻黄生长抑制加剧。通过低密度造林或及时调整林分密度能有效缓解木麻黄自我生长抑制。(3)湿地松、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叶浸液促进木麻黄苗木生长,用这3种树种作为木麻黄伴生树种进行造林能提高木麻黄生产力,减轻木麻黄自我生长抑制;而柠檬桉与木麻黄混交却抑制木麻黄生长。(4)木麻黄苗木在木麻黄自身他感作用下,施加Ca(H2PO4)2和KC l后,苗根重量和根系活力均增加,施磷、钾肥有利于缓解木麻黄自身生长抑制,提高其更新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浅谈木麻黄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海宝  孙建华 《热带林业》2007,35(3):23-24,22
利用海防林主要树种木麻黄造林,既是符合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又是保护恢复和发展我省海防林带绿色环保工程的有效途径。发展木麻黄造林,苗木是关键。文章介绍了木麻黄的采穗、扦插育苗以及苗圃管理等技术,对苗木生产提出以后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粗杂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木麻黄的一种严重病害,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1964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首先发现。此后二十多年间,沿海防护林带的木麻黄频受其害,严重病区有电白县的博贺林带和南海林带,惠来县的绿洲林场,海南岛的新海林场和湛江市的南三岛林场。这是木麻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的接种效果较山地木麻黄明显。接种不同弗兰克氏菌的木麻黄苗木、其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营养元素Ca,Co,P和Mg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接种效果,其中P是林麻黄生长的固N的限制因子。接种苗木的含N量均高于对照的苗木。  相似文献   

8.
木麻黄毒蛾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具有耐盐碱、耐干旱瘠薄,抗风力强,薪材产量高等优良特性,是玉环县山地、海涂、四旁平原的主要造林树种。1981年在大鹿山林场发现木麻黄遭到木麻黄毒蛾  相似文献   

9.
我国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青枯病是茄拉尔氏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病害。文章概述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综述了我国木麻黄青枯病的抗病育种、抗性检测、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混交造林等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对木麻黄青枯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高新技术育种、生态调控技术等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景观型木麻黄优良品种要建立采穗圃,为生产单位提供更多优良苗木,开展了木麻黄采穗圃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圆头木麻黄为1.2m×1.2m,千头和垂柳木麻黄为1.0m×1.0m,龙柏和如意木麻黄为0.8m×0.8m较为适宜,得到的单位面积合格穗条数量及采穗可及度为最佳;圆头木麻黄截干促萌的高度为80cm,其他木麻黄高度为40cm。共培育景观型优质苗木5万株,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水培苗穗条采集可持续使用5年。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抗青枯病植株小枝水培繁殖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木麻黄青枯病是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一种严重病害。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1964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首次发现。此后二十多年间,沿海防护林带频受其害,严重的病区有电白县的博贺林带和南海林带、惠来的绿洲林场,海南岛的新海林场和湛江市的南三岛林场。这是林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一个病害问题。抗病育种是解决青枯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6])。从严重发病区选出抗病性较强的植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毁灭性林木细菌病害.该文全面回顾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历史,系统介绍了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及流行规律,概述了青枯菌对木麻黄的致病机制、木麻黄的抗性分化和变异、抗性测定、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木麻黄青枯病的控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木麻黄地理种源的苗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原苗木生长与根幅、侧根数量、根瘤重量呈正相关,其中以后两者对苗木生长影响较大,种源间的苗高、地径生长差异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苗期以细枝木麻黄生长较好,木麻黄生长较差,抗青枯病以粗枝木麻黄最强,木麻黄最差。具有速生抗病性能的种源:广泛地区有E2、E3、E9、E15、E19、E30、E35、E48等种源;广东省湛江地区有E7、E11、E21、E29、E47、E48、等种源;海南省有E2、E3、E5、E7、E10、E29等种源,其中以E2、E3、E9、E29和48种源的适应性较广泛。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报道了抗虫木麻黄的水培苗出根率与穗条的关系、如何提高抗虫木麻黄种源水培出根率以及在福建沿海营建示范林等试验结果。2年抗虫C44木麻黄种源无性系与2年惠,无性系间的穗条出根率差异显著,惠,平均57.3%,而C44种源平均仅8.3%;但抗虫C44的2年实生苗穗条平均出根率达90%。1年采穗圃中采取的天然杂交、速生抗虫种源苗木穗条比原有抗虫种源穗条平均出根率提高5倍,2年幼林高生长提高50%。5年来培育出木麻黄抗虫种源苗木和抗性优良无性系苗木共495万多株;营造木麻黄抗性优良水培苗示范林23.3hm^2.主要蛀干害虫平均虫株率仅为1.6%;推广二代更新木麻黄防护林80hm^2,造林2a之后,推广林的高生长平均达3.2m.平均保存率在88%以上,虫株率平均为1.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华南地区滨海砂土上山地木麻黄苗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主要特点、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大面积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立地条件较差、林木衰老、灾害天气频繁及病虫害对木麻黄防护林的破坏;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立地条件与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材料遗传性不高、苗木质量低下、林分密度和土壤管理不善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分的破坏等。针对木麻黄低效林的形成特点和原因,提出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成因分析及其更新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综合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导致木麻黄低效林的成因。调查结果表明:低效林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是立地条件较差、林木自然衰老及灾害和病虫对木麻黄林的破坏;社会因素主要有造林树种的立地选择不当、造林材料的遗传性不高、苗木质量低下、林分密度和土壤管理不善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分的破坏等。针对木麻黄低效林的形成特点和原因,总结提出木麻黄低效林更新改造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木麻黄病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病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育种、营林技术、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同时也介绍了木麻黄树干疱腐病、衰退病、白粉病等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正> 木麻黄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升起的一种严重的木麻黄(Casuarina spp.)病害,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广东省惠来和潮阳两县在1969年受害面积达4万亩以上。1985年4号台风过后,陆丰县沿海也发生木麻黄青枯病大流行,枯死达万亩以上。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当肉眼可见的植株外部症状表现时,药物防治为时已晚。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未找出一个经济有效的青枯病化学防治方法。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解决青枯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木麻黄青枯病在我国沿海地区发生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在严重发病区经过自我筛选,遗留下一些健康的植株,这些植株是抗青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