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蓟马又称烟蓟马、葱蓟马,往年为棉花苗期的次要害虫,但随着西葫芦、大葱、番茄、辣椒等蔬菜面积的增加,使其在临近蔬菜类作物棉田有发生加重的趋势。为减轻棉蓟马给棉花生产带来的损失,现将棉蓟马测报调查与防治措施简述如下:一、形态特征与生活特性成虫体黄褐色,卵肾形、黄绿色,散产于叶肉组织内。1龄若虫白色透明,2龄若虫浅黄至深黄色。前蛹(3龄若虫)和伪蛹(4龄若虫)与2龄若虫相似,但有翅芽。有趋暗避光特点,大多在叶背面潜藏。  相似文献   

2.
1.发生规律。柑桔粉虱又称桔黄粉虱、桔绿粉虱、通草粉虱。因其成虫体和翅上均被白色蜡粉,肉眼看为白色,故果农称其为白粉虱,柑桔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害虫,成虫体长1-1.2毫米,黄色,翅半透明,若虫体小扁平,质软薄而透明,背面无刺毛。柑桔粉虱一年发生4代,常以幼虫聚集在叶背面为害,造成叶片褪绿变黄,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  相似文献   

3.
<正>一、危害特性烟粉虱又称棉粉虱和甘薯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除了危害经济作物外,还广泛分布在观赏植物和杂草上。烟粉虱个体发育经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通常将4龄若虫称为伪蛹。发育起点温度  相似文献   

4.
一、生活习性 烟粉虱个体发育经卵、若虫、拟蛹、成虫4个阶段.适宜温度下繁殖一代20多天.本地1年发生8~10代。成虫体长1毫米.白色,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成虫喜欢在幼嫩叶上取食、产卵,卵长椭圆形,主要集中在幼嫩叶背面.刚产下的卵呈浅白色,  相似文献   

5.
一、烟粉虱发生为害特性烟粉虱又叫棉粉虱、甘薯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该虫在鲁西南地区每年发生11~15代,以卵、若虫、成虫在保护地内越冬,发育适宜温度24~28℃,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棉田内出现为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达到为害高峰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该虫繁殖速度快,18~20天即可完成一代,繁殖系数高,一头雌虫可产卵209~331粒,且世代重叠。其为害虫态主要为若虫、成虫,若虫为害期10~15日,成虫为害期10~20日,成虫寿命可达1个月以上,卵期5~7日。成虫具随风飘移性,人在棉田活动,成虫遇惊动起飞像一层白雾。该虫以刺…  相似文献   

6.
灰飞虱是武威地区夏、秋田常见的一种害虫,是谷子坐茬的传播媒介。该虫在当地一年发生三至四代,以三代为主。成虫寿命最长43天,最短3天,平均25天。成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两种。短翅型绝大多数是雌虫。成虫产卵量最高492粒,最低21粒,平均150粒左右。卵期最长11天,最短6天,平均8天左右。卵孵化的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上午9时至12时之间。若虫有五龄虫和六龄虫两种,其比例为1:1.28—1.4。六龄虫若虫期比五龄虫稍长。若虫期最短18天。最长29天。平均19天左右。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菩提叶片正面、背面菩提皮粉虱若虫及背面菩提皮粉虱卵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在叶片上以个体群形式呈聚集结构,并且个体群大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上叶正面菩提皮粉虱若虫数量无显著差异,叶背面菩提皮粉虱若虫东面与北面数量有显著差异,叶背面菩提皮粉虱卵的数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火棘上黑刺粉虱室内外观察研究发现,黑刺粉虱在河南新乡1年发生4代,以若虫、伪蛹在寄主叶片背面越冬。该虫主要危害火棘叶片,受害严重时诱发霉烟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WP、40%氧化乐果EC、啶虫杀+增效剂、20%灭多威EC对其防效均在87%以上。  相似文献   

9.
印楝素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印楝素及其不同施药方式对烟粉虱各虫态的致死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叶片浸液法和叶柄内吸法测定了0.3%印楝素乳油对烟粉虱成虫、1日龄卵、5日龄卵和1~4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0.3125~10.0 mg•L-1)内,两种处理方式下烟粉虱各虫态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印楝素浓度的增大而顺次显著增大,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的校正死亡率高于叶柄内吸处理。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对烟粉虱成虫、1日龄卵、5日龄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3.0246、2.2019、5.7109、0.5909、0.7465、1.6948和2.6603 mg•L-1,而叶柄内吸处理的LC50值分别为6.016、4.0321、6.0537、0.8614、0.9941、2.2419和4.4533 mg•L-1。【结论】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对烟粉虱各龄若虫的致死作用均高于叶柄内吸处理,烟粉虱低龄若虫期是采用印楝素防治的最佳时期。印楝素乳油可望成为防治烟粉虱的重要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茶树黑刺粉虱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贵州茶树黑刺粉虱类群的种类,采用线粒体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和形态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茶区茶树黑刺粉虱类群进行鉴定。根据mt 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采自贵州省12个不同茶园的黑刺粉虱与现已明确鉴定的茶树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以较高的支持率聚类在一起,且明显区分于日本柑橘的黑刺粉虱A.spiniferus。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成虫前翅有9个不规则白色斑纹;一、二、三和四龄若虫体背刺毛数量分别3对,10对,14对和14对;三龄和四龄若虫背部的三角形蜕皮壳数量分别为1个和2个;蛹的体背有刺毛19对;雌、雄蛹体边缘刺毛数量分别为11对和10对。结合分子鉴定和形态观察结果,首次明确贵州茶区茶树黑刺粉虱种名为A.camelliae KanmiyaKasai。  相似文献   

11.
棉粉虱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自1999年在棉田发现以来,发生越来越普遍,危害逐年加重,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豆类和蔬菜等作物,阻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棉粉虱在豫东地区一年约发生9代,在保护地内越冬,成虫不善于飞翔,但能顺风迁飞1000米以上。在棉花植株上自下而上进行为害,下部是蛹,中部是老龄若虫,上部为初产的卵。成虫春季在蔬菜田为害,夏季转入棉田为害。成虫活动适宜温度25℃~30℃。在棉田,群体数量最多的时间是8~9月份,10月份以后数量减少。雌虫繁殖力强,周期短,世代重叠发生,抗虫棉由于用药量少,虫体数量多于不抗…  相似文献   

12.
粉虱在昆虫分类上属于同翅目粉虱科的小型昆虫,成虫在翅、体表面披有白色蜡粉.为两性或孤雌生殖;其卵,若虫及伪蛹均在受害植物的叶反面固定生活.可排泄蜜露和泌蜡.除直接危害外.可诱发植物霉污病和病毒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橄榄星室木虱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橄榄星室木虱是橄榄的重要害虫之一 .本研究测定了橄榄星室木虱的发育起点温度 :卵 (7.1 61 6± 1 .0 873 )℃、一龄若虫 (6.0 1 0 1± 1 .42 5 7)℃、二龄若虫 (6.760 3± 1 .6978)℃ ,三龄若虫 (5 .40 3 1± 1 .0 5 78)℃、四龄若虫 -拟蛹 (6.5 62 5± 1 .3 3 5 4)℃、成虫产卵前期 (6.8440± 1 .0 3 60 )℃、全世代 (6.1 62 9± 1 .4883 )℃ ;有效积温 :卵 (1 89.9493± 1 4.7983 )℃、一龄若虫(1 1 9.3 81 6± 6.2 784)℃、二龄若虫 (90 .743 6± 5 .0 0 85 )℃、三龄若虫 (1 0 4.73 1 8± 5 .5 2 0 4)℃、四龄若虫 -拟蛹 (1 86.42 1 6±1 1 .2 672 )℃、成虫产卵前期 (3 3 .1 91 8± 1 .845 4)℃、全世代 (73 3 .1 3 5 6± 63 .3 965 )℃ .根据橄榄星室木虱在福州地区的年生活史与越冬习性 ,推算出该虫在福州年发生 8代  相似文献   

14.
一、形态特征 棉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在我区主要以苜蓿盲蝽、牧草盲蝽危害棉花为主。苜蓿盲蝽为黄绿色,牧草盲蝽为棕褐色,成虫体长5.5-7.5毫米。盲蝽象前翅革质部绿色,膜质部暗灰色,飞翔力强,行动活泼。卵长口袋型,长约1毫米,宽0.26毫米,黄绿色。若虫梨型,初孵化时绿色,分5龄,5龄若虫鲜绿色。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更好地控制其发生,笔者对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牛碾坪茶园内黑刺粉虱幼虫、蛹、成虫和卵的发生动态,越冬虫态和死亡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名山区茶园黑刺粉虱各虫态每年有3个发生高峰期,主要以2龄和3龄幼虫越冬,不以卵越冬;卵初期为乳白色,随着时间的增加,颜色逐渐变深至淡黄色、棕黄色,最后为黄棕色,与前人描述存在差异。依据调查结果,推测黑刺粉虱在该茶区1年发生3代。  相似文献   

16.
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俗称小白蛾子,分布全国各地,成虫体长1~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0.2毫米左右,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毫米,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皮蓟马属缨翅目、皮蓟马科。成虫,黑褐色,体长1.5毫米~2毫米,翅2对,边缘均有长缨毛,腹部末端延长成管状,叫做尾管。卵,乳黄色,长椭圆形,初产白色。若虫,无翅,初孵淡黄色。后变橙红色,触角及尾管黑色。蛹,前蛹及伪蛹体长均比若虫短。淡红色,四周生有白毛。为害症状:小麦皮蓟马为害小麦花器,灌浆乳熟时吸食麦粒浆液,  相似文献   

18.
<正> 2000年8月上旬~9月中旬,高阳县县城上空出现了高密度的烟虱粉。上午7~9点密度最高,每立方米有虫200头以上。据县植保站调查,全县3.33万公顷耕地上的各种作物均有其发生与为害,发生面积大,为害作物种类多,属历史罕见。该成虫体色淡黄、体长1毫米左右,翅白色,仅一条翅脉。专家鉴定为一种新的粉虱优势种——烟粉虱。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在北方地区每年发生10代左右,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其中为害较重的有棉花(单叶有虫120~130头)、玉米(单叶有虫60~70头)、大豆(单叶虫量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耕葵粉蚧,属于同翅目粉蚧科,是寄生玉米根部的一种新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一、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4.2毫米,宽1.4~2.1毫米,扁平长椭圆形,红褐色,全身覆一层白色蜡粉,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较小,深黄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发达,3对足,前翅长0.83毫米,白色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卵长0.49毫米,长椭圆形,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若虫共有两龄,一龄若虫体长0.61毫米,无蜡粉;二  相似文献   

20.
一、发生与危害特点 茶叶黑刺粉虱的一生(即一代)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成虫将卵产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稍爬动一段时间就固定在卵壳附近,将针状口器插入叶内,吸取茶树汁液危害,并由肛门分泌出大量透明液珠,滴落到下部叶片正面,引起叶面煤病发生。幼虫经3个龄期(约1个月左右)化蛹,蛹约经7~10天后羽化为成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