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苗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多种镰刀菌,包括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种子可带菌,病菌存在于种皮、胚、胚乳等部位,可随病残体进行越冬并引起初侵染。该病原腐生能力较强,可脱离寄主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一般情况下,种子带菌感染率(可达70%以上)高于土壤带菌感染率。种子萌动期即可侵入,以夏玉米受害为重,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根据笔者调查,导致玉米苗枯病的原因很多,而农事操作不当则是近年来造成该病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1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苗期,感病植株最先由种子根的一处、数处或根尖发生褐变,以后扩展成一段或整条根系,一条或数条可同时发生,继而侵染根间(中胚根),造成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量几条次生根,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第一节间形成坏死环状斑;地上部叶鞘褐色呈撕裂状,叶片发黄,边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以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产生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心叶逐渐青枯萎蔫,茎基部发生腐烂,用手轻轻一提即可拔起。  相似文献   

3.
玉米苗枯病大发生的土壤原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6~7月间,山东省德州市、聊城市,河北省衡水市、沧州市部分玉米田苗枯病大发生.仅德州市发病面积达2.75万hm2,占玉米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重病田7000hm2.这次发生苗枯病面积之大,发病时间之长,危害之深为历年所未有.由此而造成的减产量也是惊人的.德州市玉米减产量达3000万kg.病害发生后,笔者对发病时的气候、土壤、玉米生长状况以及品种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表1),对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现就有关情况汇总如下,以期对未来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和合理施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苗枯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已普遍发生,在玉米制种田内的发病更加普遍。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制种的主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玉米苗枯病在该区域内的发病较为严重,据不完全调查,一般地块发病率在10%左右,发病严重的地块达到15%-20%,造成玉米制种田缺苗.断条甚至毁种,已构成影响玉米制种高产,  相似文献   

5.
楚万国 《种子科技》2005,23(2):107-107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苗枯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已普遍发生,在玉米制种田发病更普遍.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制种的主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玉米苗枯病在该区域内的发病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楚万国 《种子科技》2004,22(4):227-227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苗枯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已普遍发生,在玉米制种田发病更加普遍.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制种的主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玉米苗枯病在该区域的发病较为严重.据不完全调查,一般地块发病率在10%左右,发病严重的地块达到15%~20%,造成玉米制种田缺苗、断垅甚至毁种,已构成影响玉米制种高产,制种农户增收的重要问题.因此掌握玉米苗枯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做好玉米制种田苗枯病的防治,对提高玉米制种产量,增加制种农户收益和稳定制种基地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蓟马是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危害逐年加重,对平舆县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介绍了夏玉米蓟马的危害症状,总结了发生特点,并对夏玉米蓟马重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药剂防治方面提出了夏玉米蓟马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1主要症状 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发病为白色至黄色小斑,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9.
在夏玉米生产中,常常由于施入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病虫为害等原因,造成玉米苗生长迟缓、矮化、僵直,形成小老苗。现结合分析这些原因,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政委  田丽娟 《种业导刊》2011,(10):25-25,27
为提高玉米产量,从播种过深、高温干旱、密度过大、营养失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玉米生产中空秆的原因,并结合生产实践在合理密植、实行叶龄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且发展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该病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的节壶菌属玉米褐斑病菌(Physoderma maydis Miyabe),是玉米上的一种专性寄生菌,寄生在薄壁细胞内。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加大趋势,但玉米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增产.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2000年河南省发生大流行,部分地块发病达20%~30%,2001~2002年在豫南及豫北地区仍有大面积发生,给河南省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玉米黑粉病已上升为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如何及时预报及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3年扶沟县夏玉米普遍出现多穗的情况,分析了夏玉米多穗的各种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夏玉米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 《种业导刊》2012,(2):21-22
豫东地区夏玉米近年因品种利用、病虫危害、栽培管理不当等原因,玉米秃尖缺粒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针对以上问题与生产实际,提出了选用优良品种、科学运筹肥水、提早播种、防治病虫害、加强管理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1病源 该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瑞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豫东地区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褐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因此一般年份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小,一直未能引起玉米生产上的高度重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玉米褐斑病在豫东玉米产区逐年严重发生,尤其是2006年.田间发病时间提前,部分田块叶片枯死,形成大流行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玉米对穗粒腐病菌的抗病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me Sheldon)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结果证明,自交系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别,可由高抗到高感,二南24和330是高抗的,Mo20和Mo17是感病的.五对具有正常的和奥帕克-2(简称O_2)基因的玉米自交系用串珠镰刀苗接种证明,除高抗系外,O_2系明显比正常的感病.F_1的抗病性是超亲的或倾向抗病亲本的.抗×抗和抗×感的F_1都是抗病的,感×感的表现不十分感病.  相似文献   

18.
绥化地区玉米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发病原因玉米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6℃,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27℃,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  相似文献   

19.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对玉米生长管理粗放,对玉米瘤黑粉病危害认识不够,致使玉米瘤黑粉病呈现严重发病趋势,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分析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玉米空秆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葵  方铁成 《种子科技》2011,29(1):42-44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大约在16世纪传人中国,在中国栽培历史大约有500多年,现已分布到全国各个省份。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工业原料,和小麦、水稻构成世界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因此,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同时也影响饲料价格,对肉蛋奶的供应也构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副食品供应价格和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