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素辣椒‘0409’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82 500、67 500、52 500株·hm-2)不同行距配置(70cm+50cm、60cm+60cm、80cm+40cm),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行距配置均显著影响色素辣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增加,而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青果数和落果率增加,单株商品果数减少,但是较高的有效公顷株数足以弥补它的劣势,所以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平均为7 201.40kg·hm-2;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配置时大小行种植比等行距更有利于获得高产,在3个密度下80cm+40cm行距配置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功能叶的Pn、Gs和Tr以及单株商品果数均高于其它2个行距配置,产量为最高。因此,82 500株·hm-2种植密度、80cm+40cm行距配置为色素辣椒最佳栽培方式,群体增产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适宜北京地区的塑料大棚番茄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模式,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验对象,设计不同密度机械定植和人工定植4个处理,与传统人工定植(CK)的番茄在生长指标、产量指标、品质指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667 m2种植1820~2670株的范围内,不同栽培模式的番茄在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等方面差异较小;但随着密度增大,单果质量呈变小趋势,果实品质呈变差趋势。其中,T3(机械定植,株距40 cm,行距40 cm)的单果质量最大(208.48 g),CK(人工定植,株距30 cm,行距60~70 cm)的单果质量最小(145.79 g),果实的糖酸比T3最大(10.07),T1(机械定植,株距30 cm,行距40 cm)最小(8.58)。综合各方面数据考虑,在北京地区的塑料大棚番茄栽培中,采用机械化种植的T2处理(株距35 cm,行距40 cm,667 m2定植2170株),可以实现机械化种植,并且在植株长势、果实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3.
以从汝城朝天椒中新选育的优良株系SYT20为材料,开展了SYT20栽培行株距及单双株栽培模式的研究。结果发现,汝城朝天椒SYT20株高、主茎高在单双株栽培模式下,双株栽培显著高于单株栽培,单株栽培的主茎粗大于双株栽培,但株(穴)距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单株(穴)结果数双株栽培大于单株栽培,株(穴)距越大结果数越多;单株栽培的产量以35单株最高,折合产量为1 127.45 kg/667 m2,双株栽培的产量以30双的平均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 196.85 kg/667 m2,但30双与35单、35双、40双和45双都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栽培密度、种苗用量对增产效果的影响,建议SYT20株系采用株行距35 cm×60 cm单株栽培为宜。SYT20株系栽培密度的研究结果为制定汝城朝天椒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中研988F1"番茄为试材,通过二因素四水平密度处理,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栽培密度对大棚番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宁地区大棚栽培番茄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行距与株距二因素互作效应无显著差异,株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8种密度试验中(80-40)cm×35cm和(70-40)cm×35此2种密度下栽培的番茄植物学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小区产量相对最高,且与其它小区产量间达差异显著水平,是高寒地区大棚番茄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循环露地线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循化线辣椒露地种植每穴最适宜定植的株数为8~12株,株行距为40cm×40cm,采取起垄覆膜,垄高为25cm。  相似文献   

6.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丘北辣椒密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文辣1号辣椒不同密度双株栽培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0cm×50cm(株距×行距,留双株)产量最高(r=0.8031);60cm×40cm(株距×行距,留双株)产量次之(r=0.7714);60cm×60cm(株距×行距,留双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藏区芜菁种植密度不均匀、块根大小不一致、产量低,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问题,以对本地芜菁品种提纯后的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川西藏区不同播种密度(株行距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和35 cm×30 cm)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芜菁块根横切面直径和单株块根质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均为株行距35 cm×30 cm>30 cm×30 cm>25 cm×30 cm>20 cm×30 cm;各处理芜菁产量间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为株行距30 cm×30 cm>3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结合芜菁植株性状、产量及芜菁深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材料的要求,得出川西藏区芜菁栽培的最佳株行距为30 c m×30 c m;如产品用作饲料,则采用株行距35 cm×30 cm和30 cm×30 cm这2种密度均可.  相似文献   

8.
杭椒是浙江地区的特色辣椒品种,皮薄质优,口感脆嫩微辣,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相对稳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杭椒的产量,指导椒农科学种植,作者以盛利杭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2 400株、2 200株、2 000株、1 800株、1 600株)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盛利杭椒的株高、株幅、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始花节位、主茎高度、节间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种植密度增大可提高辣椒产量,因此每667 m2种植2 400株(小椒每667 m2产量1 392.00 kg,中椒每667 m2产量1 464.80 kg),即定植行距50 cm、株距35 cm为盛利杭椒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9.
以"蒙农1号"红三叶为试材,对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单株分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单株种子数、单株结实率、千粒质量及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60 cm×40 cm、60 cm×50cm、50 cm×40 cm、50 cm×50 cm 4个处理都对"蒙农1号"红三叶单株种子产量产生了影响,其中密度为50 cm×40 cm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达到9.6 g,且显著高于其它3个种植密度处理(P0.05),其它3个种植密度的单株种子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株分枝数、单株种子数、千粒质量是"蒙农1号"红三叶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不同种植密度主要对单株分枝数和单株种子数2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有调控作用,对千粒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市辣椒种植水平,全面评估各栽培处理的效应,以遵椒4号为试材,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遵椒4号不同密度双株栽培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遵椒4号种植密度为5 600株/667 m~2时关联度最大(r=0.869 7),产量最高,6 400株/667 m~2产量次之(r=0.810 0);在遵义市播州区及相似生态地区种植遵椒4号,适宜理想双株栽培密度的农艺性状指标是株高78.6 cm、开展度70.8 cm、有效分枝13以上、单株果数36个以上、单株果质量40 g以上,其产量指标即可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油用牡丹‘凤丹’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为试材,设置4种株距和行距种植密度40cm×60cm、50cm×70cm、60cm×80cm、70cm×90cm。分别于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株高、冠幅、新枝条数、新枝长度、花横径、花高、叶片数、叶长和叶宽9个关键形态指标以及单株果荚长度、果荚厚度、果荚质量、籽粒质量、籽粒数和千粒质量6个关键产量指标,以期筛选出兼顾优良性状和高产的最适种植密度,为‘凤丹’进一步规范化种植和高产高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冠幅、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果荚质量、单株籽粒质量、千粒质量、果荚长度、果荚厚度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株高和新枝长度变化趋势则相反;花横径、花高、新枝条数和单株籽粒数先升高后降低,呈明显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60cm×80cm密度下达到最大值,且此密度下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密度(P0.05),其籽粒667m~2产量为153.0kg。综上,在60cm×80cm密度下油用牡丹‘凤丹’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指标均达到较优水平,可被建议为高产高效合理化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结球白菜"春油5号"为试材,设置不同种植密度(667m^2种植13 340、16 675、17 787、22 233株),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供试的不同种植密度不结球白菜的叶面积指数、单株质量及产量的发展均呈"S"型变化,播种后41d各指标缓慢增加;播种后41~54d各指标呈指数型增长,各种植密度间差异显著;后期到达最高点后保持不变甚至出现下降,处理间差异消失。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呈正相关,与单株质量呈负相关,综合不结球白菜单株质量、产量考虑,适宜栽培株行距为20cm×20cm(667m^2种植16 675株),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为3。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季节水培生菜适宜定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蔚  李新旭  雷喜红  祝宁 《蔬菜》2020,(10):57-61
为研究北京地区不同季节水培生菜适宜的定植密度,以生菜"富兰德里"为试材,4月及7月在深液流漂浮板栽培模式下分别设置6个不同定植密度(20、25、30、35、40、45株/m~2),研究其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平均温度为18.5 ℃,定植密度25株/m~2(CK)条件下产量最高,可达4.5 kg/m~2,VC、可溶性糖含量较高;7月平均温度为25.8 ℃,定植密度为30株/m~2时植株长势较强,产量最高,可达4.2 kg/m~2,较对照增产5.0%,且品质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建议春秋季节定植密度为25株/m~2,夏季高温定植密度为30株/m~2,可节省种子及用工成本,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藏区芜菁种植密度不均匀、块根大小不一致、产量低,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 原料的需求问题,以对本地芜菁品种提纯后的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川西藏区不同播种密度(株行 距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和35 cm×30 cm)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 明:各处理芜菁块根横切面直径和单株块根质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均为株行距 35 cm×30 cm>30 cm×30 cm>25 cm×30 cm>20 cm×30 cm;各处理芜菁产量间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 大小顺序为株行距30 cm×30 cm>3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结合芜菁植株性状、产 量及芜菁深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材料的要求,得出川西藏区芜菁栽培的最佳株行距为30 cm×30 cm;如产 品用作饲料,则采用株行距35 cm×30 cm和30 cm×30 cm这2种密度均可。  相似文献   

15.
周永香  崔永恒 《蔬菜》2014,(3):38-39
应用一绳双蔓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种植密度,提高日光温室光热资源利用率。在行距70 cm情况下,一绳双蔓栽培较双绳双蔓栽培株距由50 cm降至30 cm,667 m2种植密度由2 380株提高到3 170株。每667 m2可多定植790株,单瓜质量在1.6 kg左右,667 m2可增加西瓜产量1 200 kg以上,增收6 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江苏南京地区不同定植时间、密度对设施甜瓜植株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厚皮甜瓜‘苏甜4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3个不同定植时间,分别为3月20日(A1)、4月5日(A2)、4月20日(A3),副处理设3个不同株距,分别为40 cm(B1)、45 cm(B2)、50 cm(B3)。结果表明,定植时间对‘苏甜4号’营养生长期地上部各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对‘苏甜4号’产量、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苏甜4号’在3月20日(A1)定植的667 m~2产量最高,且单果质量、果肉厚度最大。在同等行距下,适当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苏甜4号’植株的营养生长量,提高果实单果质量与商品性。总之,南京地区厚皮甜瓜‘苏甜4号’以3月20日定植,株距45 cm(每667 m~2定植1 482株)的种植密度,获得的果实产量与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cm×7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cm×15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cm×7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cm×15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定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内以薄皮甜瓜"玉美人"为试验,采用吊蔓栽培,进行不同定植密度的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行距与株距二因子,行距为主区,株距为副区,行距2水平,即A1:畦内小行距0.60 m(米),A2:畦内小行距0.70 m(米);株距3水平,即B1:0.35 m(米),B2:0.40 m(米),B3:0.45 m(米),共6个处理.比较了不同定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产量、果肉的厚度及折光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加大株行距,有利于甜瓜植株叶面积的扩大,促进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增加和果实的膨大.在同一行距条件下,增加株距,利于提高果实的折光糖度和果肉厚度.此外,在小行距条件下,适当扩大株距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在大行距条件下,适当的减少株距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 cm×7 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 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 cm×15 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 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 cm×7 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 cm×15 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2008年春选‘双红’品种的一级嫁接苗,按株行距为0.6 m×2.0 m,挖深15 cm左右、宽30~35 cm的栽植浅沟定植。定植后做70 cm宽畦,再覆90 cm宽黑地膜。每株苗剪留2个芽,然后,用虚土埋平;在霜霉病发病始期,淋洗式连喷2次25%甲霜灵可湿粉剂1 000~1 250 ml/L或64%杀毒矾2 000~2 500ml/L,连雨季节改喷抑快净或克露;2010~2012年连续3年平均产量为17 81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