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3种食物消费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均衡消费"模式,分析了不同食物消费模式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借鉴,结合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和目标,提出了未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几点思考,以期为中国居民未来食物消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132-134
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中国居民对饮料的口味、口感和健康效果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提升。通过分析影响中国居民"100%果汁饮料"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偏好因素"、"价格因素"和"产品因素"三大因素,并对未来中国"100%果汁饮料"市场拓展空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猪肉消费情况,总结归纳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猪肉消费的特点,并展望了"十三五"期间猪肉消费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国猪肉消费量较"十一五"显著增加,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较为稳定,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生猪消费量显著增加。猪肉依然是中国肉类消费最重要的品种,且中国猪肉消费以热鲜肉为主。农村家庭居民猪肉消费量更易受价格波动和收入增长影响。展望"十三五",猪肉仍是中国肉类消费的最主要品种,虽然以热鲜肉为主,但冷冻猪肉和加工猪肉的比例会有所上升。猪肉消费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4.
分析居民食物户外消费的基本特征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调研"2013年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948户城镇家庭的调研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户外消费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为对未来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户外消费的发展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蔬菜是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居民蔬菜购买行为、了解居民蔬菜消费习惯,对于把握首都蔬菜市场消费状况、掌握居民蔬菜消费需求变化、实现"以销定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居民购买蔬菜的地点、消费支出、品种以及其他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蔬菜购买行为属习惯性、理智型和经济型购买;安全、便捷、营养、价格是居民购买蔬菜时着重考虑的几个因素。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稳定蔬菜供应、保障蔬菜安全、拓宽营销渠道、平抑蔬菜价格,同时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蔬菜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6.
乳品安全事件情境下城镇居民消费风险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乳品消费持续低迷的"困惑",以消费风险感知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居民乳品消费量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近年来乳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提升了居民的消费风险感知度,是我国居民乳品消费量低位徘徊甚至下降的主因;"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对国内奶源乳品的消费影响更大,对"元凶"奶粉影响相对较小;较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风险感知度明显高于较高收入居民,是目前城镇居民乳品消费量下降的主体;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的收入弹性依然存在,消费风险感知度的提升掩盖了收入对乳品消费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中国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路径基础上,利用1978—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将不确定性分为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用"调整离差率"对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建立引入不确定性的消费函数扩展模型,实证研究这两类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重点对比分析其影响的差异之处。研究发现,与收入不确定性相比,支出不确定性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大;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强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常项目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居民的消费习惯变量包含进了扩展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功效得到了显著改善,居民的消费习惯在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路径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消费习惯的形成,居民更加关心消费的变化而不是消费水平,其跨时消费决策的结果则是储蓄大于投资.因此,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降低对未来的支出预期,逐步转变居民的消费习惯是调整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居民纺织纤维消费主要来自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其中,棉花是居民衣着等纤维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用量占天然纤维的八成以上,满足国人的消费需求是中国棉花安全的底线,科学研判未来中国居民的棉花需求量对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棉纤维消费统计数据缺乏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纺织纤维消费趋势和结构特征,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得出在中等发展速度下,2020年满足中国居民纤维消费的棉花需求量在500万t左右。为有效满足这一需求,未来中国需稳定棉花生产,在政策、技术推广和机械应用等方面加强扶持,防止棉花生产持续萎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果消费现状分析及其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峭  杨霞 《农业展望》2006,2(8):30-33
从中国水果消费现状出发,分析了水果消费的特点和影响水果消费的因素,对中国居民中长期水果消费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水果消费目前主要以鲜食为主,消费总量稳中上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水果消费在总量上升的同时,进一步向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质量安全型消费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馒头是马铃薯主食化的重要产品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善居民主食营养,带动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分析中国居民目前主食消费结构和营养状况,未来居民对主食消费的新需求,以及马铃薯馒头对居民主食营养改善的作用和效果,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居民主食消费结构趋同,多数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而马铃薯营养全面丰富,马铃薯馒头替换普通馒头,能大大改善居民主食营养摄入状况,特别是VC和钾,蛋白质、膳食纤维、VB1、钙、锌、铁等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持续迅速增长,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去年底,国务院下发  相似文献   

13.
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锐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1):192-197
采用ELES(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模型,依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消费支出数据对全国居民进行基本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以及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全国城镇居民对于不同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基本消费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内需消费不足、贫困居民生活困难仍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最后,为正确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国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主要采用消费总量预测法和趋势外推预测法预测水果消费量的趋势。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消费量的趋势一致,数据基本吻合。中国居民对水果消费的趋势是递增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居民的水果消费量越来越多。创新性地采用变象移动加权平均法对蔬菜消费量的趋势进行预测,通过会计中商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近似地对蔬菜的未来消费进行确权,再根据权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蔬菜消费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增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英国食物与营养管理机构职责和政策角度阐述了该国食物消费引导具体做法和措施,利用近1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消费引导在居民营养改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英国通过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居民整体营养状况逐步改善,水果和蔬菜消费量明显提高,同时高热量食物消费得到控制。总结英国的做法与经验,结合当前中国食物消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关于自我约束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居民的消费环境与消费行为特性,构建个人跨时期消费的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在面对外界消费诱惑时,个人消费的时间偏好改变,但是中国居民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个人均衡消费率表现出粘性,而中国居民的消费环境使得自身很难进行完全信息下的无限次动态博弈,只能进行跨时期消费决策,从而均衡消费率长期偏离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说下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食物的消费,而食物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又影响着农业生产及其内部结构。科学认识新时期居民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协调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给予居民饮食消费正确的引导,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猪死亡率偏高是影响2011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试图从降低生猪死亡率的角度来研究居民猪肉消费问题。为了更好地分析生猪死亡率下降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使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了生猪死亡率降低10%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生猪死亡率下降对中国宏观经济有利,GDP、就业、投资及私人消费上升,而且能够抑制CPI上升。同时,生猪死亡率下降有利于居民猪肉消费,居民猪肉消费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239-24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各地不断上演着"撤村建居"工程。"撤村建居"后的效果如何,居民的生活变化是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对撤村建居后居民生活变化的研究,以"撤村建居"后居民就业、消费、交往等方面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村民转为居民过程中生活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推动从村民到居民身份的顺利转变,推动"撤村建居"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德国为比较对象,探索食物消费的变化规律并获取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在未来的时间内,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应既注重数量安全又应考虑结构合理性,本文可为制定这方面的相关引导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内居民食物消费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总结并借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食物消费升级模式,对科学提升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