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的总趋势是干冷,干旱成为对农业的重要自然威胁。《齐民要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应对北方干旱气候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土壤与耕地、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和保墒等技术,以及多种经营、干旱天气预测、兴修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举措。《齐民要术》的出现顺应了北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中应对干旱的措施成为北方农业耕作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处于异常期,冷暖与干湿环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与变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耕-耙-耱为中心的抗旱保墒技术。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期,与当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3.
蓄水保墒、抗旱保产是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的关键。《齐民要术》记载了生产实践中耕田、培肥地力、适时农作、划出镇压覆盖、种子处理、换茬轮作及机械的和谐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旱作栽培技术的雏形。借鉴先人的理论经验,依托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发展旱作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方旱作农业区精耕细作成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这种耕作方式在传统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经过长期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农业起源较早,以北方为主的旱地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农业耕作重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精耕细作农业对土地的保护利用展开综合的论述,还针对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对精耕细作农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战国晚期秦国初步完善了以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为中心的农业技术.但出土秦简与相关资料反映当时泰国农业的发展仍主要通过农田面积的扩展来实现,秦政府着力推广的主要是铁农具、牛耕等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并不能认为这一期间集约化技术的采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旱作农业就是利用农业机械最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这项技术是改变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又称之为“雨养农业”工程技术,它还包括各项种植方式的选择、土壤培肥、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旱作农业机械的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相配套,来合理调节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  相似文献   

7.
李根蟠 《农业考古》2001,(3):208-209
《马首农言》是清代地方性农书中很有代表性和很有价值的一种。作者是山西省寿阳县名宦 祁藻。该书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 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等14节,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寿阳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社会状况。作为该书记述重点的农业技术,是北魏《齐民要术》以来北方旱地精耕细作 传统的延续,但比起前代和当世的农书,又有其明显的特色。寿阳位于晋中高寒的太行山区 ,《马首农言》从“地势气候”开篇,突显了农业技术地方性特点的客观依据。“种植”一 节从耕作、播…  相似文献   

8.
王勇 《农业考古》2007,(1):156-159
农业生产既要遵循生物生长发育所具有的自然规律,又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经济规律。在农业发展史上,任何农作物的推广与普及,都离不开适合该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但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技术与社会条件的推动。西汉中后期冬小麦之所以在关中地区获得推广,不仅仅因为其具有高产、旱作的特性,还在于它适应了解决当时关中农业发展矛盾的需要,而防旱保墒技术的完善则解决了关中宿麦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干旱对陇南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陇南地区近 5 0 a来气候变化情况及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并从提高对干旱问题的认识 ,树立旱作农业思想 ;继续大力开展水利、水保工程建设 ;大力扶持修建集雨水窖 ,推广集水高效灌溉技术 ;选用抗旱品种 ,推广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 ;调整作物结构 ,合理避旱、防旱种植 ;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陇南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旱作区冬小麦农机农艺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作农业技术在甘肃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和推广新型旱作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将对甘肃农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采用农机农艺配套、科学轮作、蓄水保墒及耐旱新品种推广等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旱作农业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北方地区面积更大。干旱的气候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旱作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这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效地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地技术就是通过秸秆根茬还田覆盖,免耕少耕播种,机械深松等技术流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在早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和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地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 从上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这些不平凡经历,它们深湛的技术内容为两国学者所津津乐道,这种种,确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有力证明。其所以如此,除了两国人民历史文化上的深厚渊源,还因为我们两国在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特点等方面,尚多有相似之处。比如,两国传统农业同属精耕细作类型的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如何减少无效蒸发,挖掘旱地农作物的增产潜力,是旱作农业研究与推广的重大课题。小麦/花生春膜秋覆旱作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蓄水保墒方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粮经结构,配套无公害生产技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总结了宁夏旱作农业发展历程中的5个重要阶段,明确提出了今后旱作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措施。宁夏旱作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并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发展对策是构建发展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体系;构建高效利用降水资源的旱作避灾型区域优势特色农业结构;构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体系,不断创新深化地膜覆盖技术内涵,增加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覆膜保墒集雨(或集水)补灌技术实施和推广力度;努力构建发展旱作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宁夏旱作农业发展上台阶,力争把宁夏旱作农业区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级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8.
早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土壤蓄水保障,培肥地力,耐旱作物品种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适应气候变化规律 发展旱作避灾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宁夏气候及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宁夏旱作农业区春旱频繁、夏秋降雨相对比较多的气候变化特点,本着适应气候变化规律,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的原则,提出了压砂保墒,发展压砂西甜瓜产业;适应气候变化,发展马铃薯产业;早覆膜保墒,发展玉米生产;一膜两季,发展油葵生产;扩种饲草,以草促牧、以牧补农;合理轮作倒茬,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势利导发展旱作避灾农业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分析湟中县在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气候变暖、土壤水用量提高、灌溉技术落后、灌溉效益低下等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了改革农田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完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和推广农机艺农相融合的旱作集水保墒措施等,实现农田节水灌溉的途径与技术以及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时需要处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