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玉米F2:3群体株型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玉米叶向值的主要株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上二叶挺直长、穗上一叶挺直长和穗上三叶挺直长与叶向值的关联度排在前3位,所有性状对叶向值的关联度顺序是:Lf2(0.9147)Lf1(0.9082)Lf3(0.906)EH(0.8996)L1(0.8856)LW3(0.8855)LW2(0.8854)L3(0.8812)LW1(0.881)L2(0.8772)PH(0.8691)LA2(0.8468)LA1(0.8444)LA3(0.841)。研究结果明确了玉米株型主要农艺性状对叶向值的影响,为株型育种、QTL定位及叶向值遗传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玉米株型与穗粒性状同步改良的数量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株型和穗粒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GCA、SCA遗传及杂种优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型与穗粒性状加性基因效应的相关多不显著,部分GCA,SCA及遗传相关显著,说明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株型和穗粒性状可同时改进,但减小叶夹角,增大叶向值的紧凑株型育种对穗长、行粒数不利;叶夹角、叶向值的中亲杂种优势均为负值,但其对产量和穗粒性状的杂种优势无显著直接影响,要组配出紧凑株型杂交种,必须首先选育和和紧凑型亲本自交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早代与高代选留系的遗传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个玉米基础材料不同世代的定向选择,分别在早代和高代进行了测交,采用相关、多元回归和部分双列杂交统计方法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世代真实遗传值比较和性状的选择指数估算,结果表明:①玉米早代测交在育种上起着探骊得珠的重要作用,高代测交则可决定取舍;早代与高代测交表现遗传相关。②早代测交的有效性主要受环境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制约,测交真实遗传值随着世代提高的定向选择而递增。③高代测交配合力效应选择大于早代选择。④综合性状选择指标为:Y=0.11X4+0.068X5+2.536X3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玉米叶夹角、叶向值的遗传规律,以7873/PH6WC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田间分穗上、穗下调查叶夹角和叶向值,对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上叶夹角和穗上叶向值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存在2对主基因。穗下叶向值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中都符合D-2模型,存在1对主基因。穗下叶夹角在春播环境中符合D-2模型,但在夏播环境中没有检测到主基因,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0模型)。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叶向值、穗下叶夹角均检测到较高的主基因贡献率。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5.60%,穗上叶向值主基因遗传率在B2和F2世代分别为88.92%、88.69%,穗下叶向值在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43%。但春播环境中,只有穗上叶向值在F2世代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90.27%)。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5.
关于玉米株型与性状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玉米株型研究的发展、株型分类。尤其是从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指数、产量等方面,探讨了不同玉米株型与性状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的玉米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按双列杂交 Griffing II估算了7个糯玉米自交系及21个组合叶夹角性状的配合力,并对玉米叶夹角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自交系叶夹角性状的 GCA值大小顺序为 N22>N8>N28>N7>N23>N27>N4, N27的 GCA值表现为较大的负效应,其特殊配合力遗传方差较小,说明 N27可作为培育叶夹角较小、株型紧凑的优良组合的理想亲本。糯玉米叶夹角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叶夹角性状的增效受隐性基因控制,叶夹角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低,为68.50%,狭义遗传率较高,为72.62%,在育种实践中,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按双列杂交Griffing II估算了7个糯玉米自交系及21个组合叶夹角性状的配合力,并对玉米叶夹角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自交系叶夹角性状的GCA值大小顺序为N22N8N28N7N23N27N4,N27的GCA值表现为较大的负效应,其特殊配合力遗传方差较小,说明N27可作为培育叶夹角较小、株型紧凑的优良组合的理想亲本。糯玉米叶夹角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叶夹角性状的增效受隐性基因控制,叶夹角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低,为68.50%,狭义遗传率较高,为72.62%,在育种实践中,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个玉米基础材料不同世代的定向选择,分别在早代和高代进行了测交,采用相关、多元回归和部分双列杂交统计方法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世代真实遗传值比较和性状的选择指数估算,结果表明:(1)玉米早代测交在育种上起着探骊得珠的重要作用,高代测交则可决定取舍;早代与高代测交表现遗传相关。(2)早代测交的有效性主要受环境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制约,测交真实遗传值随着世代提高的定向选择而递增。(3)高代测交配合力效应选择大于早代选择。(4)综合性状选择指标为Y=0.09X_4+0.045X_5+2.243X_3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对10个杂交种及对应的5个自交系的产量及植株形态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保绿度、韧皮强度、根系拉力、叶面积系数等性状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其中正向部分明显大于负向部分,且杂种优势指数高。叶向值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多数属于负向部分。叶夹角的杂种优势较小,杂种优势指数都在100%左右。  相似文献   

10.
玉米株型主要性状作图群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豫82、沈137及其F1、F2:3家系为材料,测定株高、穗位高、叶长、叶宽、叶夹角和叶向值6个主要株型性状研究表明,亲本自交系在株型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与自交系沈137相比,自交系豫82叶夹角小55.1%,叶向值大86.8%,穗位高低32.6%;后代F2:3家系间存在明显差异,各株型性状均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这说明所选材料适合做QTL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11.
小麦若干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和1982年结合我院小麦杂交育种试验,对40个遗传型稳定的品种(系)、15个F_1和12个F_2单交组合的若干植株性状,诸如株高、穗下节长、颈长、旗叶和倒二叶的长、宽、叶面积、α夹角,Lf值、叶向值及其与产量性状,包括每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的相关性和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省小麦生育特点和生态条件,对小麦杂种后代若干性状的选育进行了讨论。1、株高与千粒重表现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因取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表现有正相关,弱相关和负相关不等;与穗粒重的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相关;与每株穗数表现了弱的正相关;根据我省小麦“两长一短”的生育特点,结合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我省小麦高产育种应把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而增加每穗粒数的关键是提高每穗小穗数。2、穗下节长度和颈长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和株高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完全一致;穗下节长、颈长和株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育种实践中,把株高作为穗下节长和颈长的间接选择指标是切实可行的。3、旗叶和倒二叶各性状(α夹角、Lf值、叶向值、叶长、宽、面积)的广义遗传力(h~2%)在组合间表现不同,旗叶各性状的遗传力大于倒二叶;F_1叶部各性状的表现与双亲平均值(mp)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就为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旗叶和倒二叶各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性状组合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旗叶各性状比倒二叶各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在育种实践中,要注意选择旗叶叶面积适当大,且形态结构合理的品种,对倒二叶各性状的选择也不可忽视。5、从叶长、宽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偏相关分析中得知,当叶面积一定时,旗叶长与穗粒数、旗叶宽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旗叶长与千粒重、旗叶宽与穗粒数也呈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选育大穗大粒型品种,必须有适当大的叶片,小叶窄叶对形成大穗大粒不利。  相似文献   

12.
郑芳英  翟雨  李宗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06-12407,12418
[目的]对玉米(Zea mays L.)株型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明确各株型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方法]2005年对18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及棒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夹角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在穗位保持有一定高度的前提下,应适当降低株高,着重对棒3叶长度的选择;在保证一定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应选择叶夹角大的玉米杂交种,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高产育种特别是为育种工作者田间选择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培育高产品种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叶夹角是株型选择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指标,对叶夹角的形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机理解析是开展耐密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从叶夹角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叶夹角的形态建成、遗传基础、分子调控机制及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对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未来玉米叶夹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密型品种,提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用3种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2个玉米自交系种子,对其诱变后代M1生物学效应及其M3株系主要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个玉米自交系M1植株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及辐射损伤,具体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叶面积减小,并且这种抑制损伤效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它们的M1雄穗长和雄穗分枝数均降低;低剂量处理就能引起RO8的穗长和48-2的穗行数在M1代产生较大变化。②诱变后代M3株系各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向突变和负向突变,其中株高、穗位高及叶面积平均值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的M3株系频率高于主要雄穗及果穗性状,说明这些性状的诱变效果更好;诱变后代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增大,表明辐射诱变能扩大玉米主要性状的变异谱,拓宽选择范围。此外,在48-2的M3代还获得了2个籽粒颜色发生突变的株系和2个雄性不育突变株系。  相似文献   

15.
用3种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2个玉米自交系种子,对其诱变后代M1生物学效应及其M3株系主要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个玉米自交系M1植株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及辐射损伤,具体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叶面积减小,并且这种抑制损伤效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它们的M1雄穗长和雄穗分技数均降低;低剂量处理就能引起RO8的穗长和48-2的穗行数在M1代产生较大变化.②诱变后代M3株系各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向突变和负向突变,其中株高、穗位高及叶面积平均值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的M3株系频率高于主要雄穗及果穗性状,说明这些性状的诱变效果更好;诱变后代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增大,表明辐射诱变能扩大玉米主要性状的变异谱,拓宽选择范围.此外,在48-2的M3代还获得了2个籽粒颜色发生突变的株系和2个雄性不育突变株系.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若干农艺、生理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玉米单株穗重、叶绿素含量等13个农艺、生理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并对部分性状与产量的相关进行了通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百粒重、穗长、吐丝期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抗垂直拔力与单株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正遗传相关;叶向值与单株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负遗传相关;其余性状(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②对部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自身的直接效应造成的,而株高,穗位高、叶绿素含量、叶向值和穗粗与产量的遗传相关主要是由间接效应造成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是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玉米株型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念山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41-44,47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对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5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组合的叶夹角和叶向值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吉853的上部叶夹角、中部叶夹角、下部叶夹角、全株叶夹角的GCA均为负值,对选育紧凑型杂交种的作用明显。丹340上部叶夹角、下部叶夹角、全株叶夹角的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负值,对选育紧凑型杂交有一定作用。MO17和599-20的不同部位叶片角度及全株叶夹角的GCA均为正值,在紧凑型杂交种选育中利用价值不大。吉853×MO17上部叶夹角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吉853的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为负值,MO17的叶夹角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为正值,说明紧凑型杂交种亲本之一必为紧凑型自交系。  相似文献   

18.
玉米叶向值、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8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叶向值、叶面积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的叶向值及叶面积与单株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组合的叶向值及叶面积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单株产量。遗传力分析表明:玉米叶向值、棒三叶、穗上叶的遗传力较大,为可预知性状;而单株产量遗传力较低,为不可预知性状  相似文献   

19.
以矮秆资源82-3自交系为父本与高秆自交系W1杂交,通过对双亲和F1,F2等不同群体植株性状田间调查,分析82-3植株性状在不同世代的遗传.结果表明,矮秆自交系82-3具有株矮、穗位低、穗上叶片数少,但雄穗发达、叶面积大、叶夹角小、叶向值高等特点,对降低杂种后代株高和穗上叶片数有明显作用;在所调查的性状中,不同世代雄穗分枝数以及叶向值的变异性均较强,变异系数多在20%以上,预示这2个性状遗传稳定性较差,选择响应较低;不同性状遗传力各异,矮秆自交系82-3的株高、穗位高以及雄穗特性遗传力较高,而穗上叶片数和叶向值遗传力较低.  相似文献   

20.
玉米抽丝期等十一个性状在遗传上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亲本效应与一般配合力效应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抽丝期等五个性状与籽粒产量间有显著的相关、偏相关或较大的直接效应;叶向值等三性状与籽粒产量间的相关不甚显著。根据抽丝期等七性状对产量进行综合指数选择,其预期遗传进展比直接选择高70%,对抽丝期等三性状进行约束或最宜指数选择,既可获得与直接选择相仿的效果,又限制了该性状的发展,最宜用于群体改良以培育理想型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