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国渔业工作会议要求从五方面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坚持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攻方向,巩固提高池塘标准化养殖水平,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积极发展大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现代化设施养殖方式,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现代苗种业、饲料工业和渔药产业。  相似文献   

2.
<正>为促进湖南省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转变,提高水产养殖水平,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湖南省从2006年开始,扎实开展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到2013年,湖南省共创建了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50个,共有养殖水面10.9万公顷。安乡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汉寿县甲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大通湖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园区、望城区百里休闲渔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科技》2006,(4):56-56
为从源头上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即墨市对全市的养殖品种如对虾、海参、大菱鲆等大力推广生态调控健康养殖技术,在全市养殖单位推行“五项登记制度”即养殖日志、用药登记、环境监测制度、饵料投喂登记、投入品使用管理记录。通过‘五项登记制度”,将健康养殖贯穿于整个养殖的全过程。该市还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的认证工作,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实行标准化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4.
高焕  柳森  赖晓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259-260+26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培养应用型水产养殖人才是保证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不断向高端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并就当前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探索适应新农科发展要求的水产养殖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要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为满足渔民的科技需求,水产主管部门应做好渔业技术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认真落实各项渔业发展政策,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养殖,稳定发展水产养殖,加快发展名优水产养殖,大力推进渔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升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  相似文献   

6.
为支持国有农场发展,发挥国有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湖北省政府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的财政专项资金,以项目形式支持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建设。去年已下拨2000万元,重点支持龙感湖农场5万头优质瘦肉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武湖农场正规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汉南农场特种水产养殖板块基地建设、三湖农场优质棉生产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清河农场超级稻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东西湖名特瓜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标准化无公害养殖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养殖理念也逐步得到了广大渔民的接受和认可。实践证明,实施标准化无公害健康养殖,不仅改善了水产业落后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提高了养殖产量和产品质量,而且使水产养殖走上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中国畜禽种业》2012,8(6):159-159
从湖北宜昌市畜牧兽医局获悉,中央财政投入180万元支持宜昌市夷陵区白山羊原种场建设。目前,宜昌市山羊养殖已实现从散养到标准化规模养殖。该市肉羊“1235”标准化养殖模式达684栋、山羊养殖小区达84个;建成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9,(10):86-87
水产养殖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为重庆地区全面推进水产养殖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介绍了合川区水产养殖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的主要内容,即以合川农业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及手机APP客户端为载体,开展智慧水产养殖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建立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同时介绍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
1.一是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水产养殖产业化水平。养殖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罗非鱼、罗氏虾等。创办了133.33hm“2国家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要水产科技园,成功开发出高要抗冻1号、高要抗冻2号和珍珠鱼等优质罗非鱼品种,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肉羊养殖主体中散户逐年减少,规模化养殖主体逐年增多,已初步形成多功能型企业养殖模式、合作社养殖模式、多元主体养殖模式3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和纯散养养殖模式。根据国内外形势预测,纯散养养殖模式会持续退出产业或向其他3种养殖模式演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科学明确主管部门职能、合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严格管控产业准入机制、正确疏导散养模式退出。  相似文献   

12.
农业“艺机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娟玲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40-1045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基于6 a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艺机一体化"的概念。"艺机一体化"既是山西省情、农情的特殊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国情、农情的普遍需求,它不仅使先进农艺技术有了载体,而且作为一个关键环节,还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规模化、商品化乃至产业化;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机械化。其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更广范围的障碍因素、发人深思的诸多问题,则需要在新一轮的改革中突破。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担负着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江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势增长,成为拉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动力。本文提出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户的技术创新是农业新技术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桥梁。农户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否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农户对新技术预期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农户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决定了农业技术选择倾向于使用替代资木的农业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符合我国农业要素察赋的特点。政府的责任是在多方面鼓励农户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羊场环境、选配计划、营养供给、疫病防治等方面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山羊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符合沿海地区特点的解决策略,为沿海农区山羊合理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贵阳W村为例,对农户采纳有机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项目推动和培训其提升意识对农户采纳有机农业生产可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意识培养是基础,但市场的建立、培训不足、劳动力不足、经济收入低等仍然影响着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关的政策和行动应该制订出来,以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目前国内耕读教育研究处在起步期,相关研究有亟待完善深化之处,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方法实证性有待加强,涉及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今后应深化理论研究,为新时代耕读教育提供内容滋养;提升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加强系统观念,拓宽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9.
节水农作制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阜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25,30
节水农作制是以改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模式优化为核心,从技术、管理、政策等综合角度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节水型及适水型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高效用水与节水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生产模式配套的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在分析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节水高效农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滩区建设工程治理成效显著,但生物防治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的利用方式改变等治黄措施有待加大力度。人民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防洪安全状况难以满足长远建设的要求。建议滩区的建设在保证滩区安全的状况下,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潜势,加强生物治理,启动补偿机制,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强化基础设施和庄台建设。把耕地农业系统转变为草地农业系统,扭转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生态移民,减轻滩区人口压力。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滩区群众能安居乐业,将黄河滩区的安全与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