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不同密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2009年的马铃薯垄畦栽培不同密植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垄畦带沟宽100~110 cm,穴距20~22 cm,行距35cm,双行种植,沟底宽30 cm,种植密度67500~69000株/hm2之间,能较好地利用土地与温光资源,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垄畦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2.
摸索峨山县优质水稻最佳移栽密度,为峨山县水稻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峨山县优质水稻移栽密度以30万~39万穴·hm-2,每穴3苗为宜。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移栽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水稻移栽密度不高已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的瓶颈之一,为探索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的苗情动态及产量结构,为大面积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区农技站的要求,我镇进行了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在锦屏县开展钵盘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田间对比试验,以明确钵盘育秧在锦屏县的最适移栽密度。结果表明:处理3(11200穴/667m2)产量最高,为715.38kg/667m2,移栽密度高于处理3的处理4(13000穴/667m2)和处理5(14800穴/667m2),产量为667.54~673...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移栽基本苗数对八五六农场水稻主栽品种龙粳31抗逆性、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1适宜移栽的基本苗数为7株/穴,抗逆性强,产量高。  相似文献   

6.
免耕对移栽杂交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黔南优205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免耕移栽对杂交水稻生长特性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水稻成穗率较高,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老化指数和根系氧化力较高,抗衰老能力较强.免耕移栽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比翻耕移栽水稻高,免耕移栽水稻的实收产量为11167.9 kg·hm-2,亦比翻耕高1.6%,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优质抗病品种镇稻18为材料,对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3种移栽方式下水稻的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插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毯苗机插极显著高于人工抛秧。各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均以钵苗机插最少,其次是毯苗机插,人工抛秧最多。拔节期不同移栽方式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和成熟期以钵苗机插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毯苗机插显著高于人工抛秧。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说明与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产量优势明显,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多,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生产能力强,叶面积指数大,且毯苗机插优于人工抛秧。  相似文献   

8.
不同移栽密度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东至地区主栽品种德油五号移栽密度在5.25万~2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850~2 900 kg/hm2,且生长势较强、一致性很好,提倡在此密度范围内栽植。  相似文献   

9.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试验以空育131为试材,进行不同插秧规格处理。结果表明,插秧规格为30.0cm×13.3cm时,成熟早、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稻951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粳稻9516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行距为2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150kg/hm^2,适宜栽插行距为33.3cm。在此试验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提高结实率和粒重,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1.
1 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设在黑龙江省宁安农场七队水田 1林带 ,老稻田。土壤为草甸棕壤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 2 .5 0 % ,p H 值 7.1 6,全氮 0 .1 5 0 % ,全磷0 .1 34% ,全钾 2 .0 1 % ,速效氮 80 .1 2 mg/kg,速效钾1 0 .2 5 mg/kg。供试水稻品种为上育 397,大中棚钵盘  相似文献   

12.
移栽基本苗对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稻品种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移栽基本苗对水稻群体性状、产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成熟期收获穗数与移栽基本苗数呈正相关;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与移栽基本苗数呈负相关;单位面积颖花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与移栽基本苗数呈多元相关.滨海盐碱稻区盐丰47的适宜移栽基本苗为80.81×104/hm2,可获得9.05 t/h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氮肥施用和移栽密度作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产生较大影响,适宜的栽插密度能有效地利用光能,充分地利用地力,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和群体的协调发展,使单位面积上穗数、粒数和粒重得到统一,从而获得高产。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活跃的因素,氮素营养状况与水稻的生理特性、产量形成等有密切的关系。柳金来等研究也表明,当氮素施用水平由低逐渐增高时,产量随氮素用量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群体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的水稻产量较常规灌溉条件处理高,重干湿交替灌溉下产量较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设计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氮肥量,副处理为移栽密度,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从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间的差异认识群体产量构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低密度(15万株/hm~2、21万株/hm~2)条件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分别平均增产36.6%、34.6%,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密度条件下(27万株/hm~2、33万株/hm~2),施氮分别平均增产30.8%、18.8%,结实率分别平均降低了2.0%和1.6%,且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灌浆特性结果显示,施氮提高了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与不施氮处理(N0)相比平均增加了3.5%,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移栽密度对强势粒平均灌浆速率(GRmean)有明显影响,在低密度(15万株/hm~2、21万株/hm~2)条件下施氮处理强势粒GRmean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1%、3.1%,而在高密度(27万株/hm~2、33万株/hm~2)条件下则分别平均增加了1.0%、3.7%;施氮显著提高了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分别平均增加了14.3%、14.4%,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灌浆阶段性特征显示,灌浆中期强、弱势粒物质积累对籽粒形成的贡献率均最大,分别为58.6%、57.3%。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中期和后期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MGR)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灌浆持续天数和灌浆贡献率均随着移栽密度的提升而增加。千粒重与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的起始势(R0)及弱势粒的灌浆活跃期(D)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弱势粒GRmean呈显著负相关,与弱势粒的R0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合理密植,同时适当提高施氮水平(27万株/hm~2,165 kg/hm~2),在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也提高了水稻个体灌浆速率、增加了有效灌浆持续天数,最终籽粒灌浆充实度好,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就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丹粳253、沈农6014为试材,采用乳苗抛栽、抛秧、插秧、大垄双行水和水直播(对照)5种移栽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沈阳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插秧>抛秧>乳苗>大垄双行>水直播;在丹东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大垄双行>抛秧>乳苗>插秧>水直播。乳苗抛栽的产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很大。丹东地区的乳苗抛栽水稻的产量较沈阳的高3 486.45 kg/hm2。乳苗抛栽平均可比插秧栽培节约1 018.5元/hm2,比抛秧栽培节约726.0元/hm2。[结论]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公顷穗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千粒重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宁夏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认识到宁夏的水稻种植区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确保宁夏的水稻质量优良、产量稳定,提高水稻的产量。在种植水稻的时候,要做到因地制宜,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华泰988栽插密度及规格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22.5万穴/hm2,宽行33.3 cm,窄行19.8 cm时,该品种产量最高,达到8 838.90 kg/hm2。  相似文献   

19.
移栽密度与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施用氮肥或增加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同一密度下,施氮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子粒、秸秆和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相反;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移栽密度变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水稻生产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0 cm×40 cm和150 kg/hm2。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我市遇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6月下旬~7上旬连续大暴雨,全镇2万余亩水稻受淹严重,其中2800亩受淹时间长达12d以上,6500余亩受淹7~8d,其他在34d,因此笔者调查了水稻受淹时间长短对产量的影响。1调查方法1.1在永益村二级定点调查观察,选择有代表性的3种型即受淹12、8、4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