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房仓耘 《中国家禽》2005,27(14):34-34
本地某养殖户2004年3月份购进雏鹅,5月中旬出现少数鹅缩头、少食等症状,接着出现拉灰白色粪便,开始3~5只,第2天10多只,第3天发现有20~30只,并有3只死亡,第4天有50~60只发病,死亡10只,第5天全群有1/3出现症状死亡6只,并就诊。  相似文献   

3.
目前,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经象山县家禽疫病大排查结果发现,鹅副黏病毒病在鹅总发病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已给养鹅造成严重的影响。鹅副黏病毒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行性感冒(简称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鹅副黏病毒病的几种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鹅副黏病毒病逐渐成为规模化养鹅的制约难题,尤其是对低龄雏鹅造成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具有极高病死率.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及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一套成功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方案,希望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制约鹅副黏病毒病难题.  相似文献   

6.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以鹅肠道病变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其特征病变为前期肠道表现浆液性炎症,中后期肠道出血溃疡,并有大量纤维性结节,不易剥离。本病最早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在国内首次发现,同时王永坤等也报道了此病。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于1996年首先发现,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不同日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具有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与鸡新城疫病毒同属,危害极大,如果疫苗预防没有到位,往往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该文通过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了介绍,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用珍珠草、华荠苧2味中药制成口服液,研究其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效果。将试验雏鹅随机分成6组,其中中药预防与治疗组每羽每次口服1 m L,2次/d,连用4 d。西药奥司他韦(达菲)胶囊预防与治疗组每羽每次口服18.75mg,2次/d,连用4 d。结果中药口服液预防组存活率90%,治疗组存活率80%;西药预防组存活率95%,治疗组存活率80%。表明中药口服液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疗效与奥司他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平坝县境内饲养的平坝灰鹅大面积暴发了一种以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疫情,通过病史及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解及实验室检验,综合诊断为鹅副粘病毒病,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1发病情况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平坝县境内饲养的平坝灰鹅大面积暴发疫病,波及全县所有养鹅乡镇计12457只鹅,其中疫点64个,发病鹅7648只,发病率为69.4%;死亡鹅5647只,病死率为73.8%。经调查发现,本次疫病鹅群的死亡率高低与其日龄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鹅群日龄的增加,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例如:城关镇陈垣村周某饲养的1月龄小…  相似文献   

1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根据B.Lomniczi等建立的基因分型方法,鹅源副黏病毒在基因分型上归属于鸡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副黏病毒[1].国内自1997年发现该病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对养鹅业危害极大.笔者对合肥郊县鹅群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死因进行了确诊.……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国内最近报道的一种新的传染病-鹅副粘病毒病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主要肉眼病变为肠道粘膜广泛出血,坏死、溃疡;脾脏、胰腺出现粟粒样白色坏死点;胸腺、法氏事体积缩小;脑水肿、充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严重坏死、脱落;肝、心、肾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14.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一、二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病,病原为副粘病毒,通过一些临床病例的诊治,对该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 我县周某2001年3月2日从扬州某地购进苗鹅2000羽,在未投食时已肌注了小鹅瘟血清,20日龄成活率为96%,3月24日陆续发生死亡,到4月14日死亡200多羽,在发病期间用过环丙沙星、0.5%海达、青链霉素肌注,均无治疗效果,4月15日到我站就诊。2 主要症状 经临床观察和询问户主,发现病鹅主要表现为零星发病,病程3-5d,口流粘液,精神萎顿,蹲地不起,拉白色、浅绿…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粘病毒感染犤1犦,是最近新发现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997年始发于我国广东犤2犦、江苏犤3犦等地。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并对禽类副粘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挑战。该病在成年鹅群流行过程中发病率高达50%~70%,死亡率达10%~20%左右;在15日龄以下的鹅群中可引起100%的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犤5犦。1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几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最早从隆昌鹅开始发病,太湖鹅、杂交鹅、地方草鹅均能感染发病犤3犦…  相似文献   

16.
1发病情况1996年12月3日,某养鹅专业户饲养的5日龄“荣昌”雏鹅800只,发生了以精神萎顿、曲头缩颈、鼻孔有稀薄分泌物、拉黄白色稀粪为特征的疾病。至12月10日,计有165只雏鹅发病,死亡145只,发病率为21%,病死率87.8%,病程在3~5天...  相似文献   

17.
从患病鹅群中分离到一株禽副黏病毒,编号为2/GD/05/Go,简写为GPMV-2/05。经纯化后发现该病毒在透射电镜下呈圆形、大小比较均一,表面有纤突,对氯仿和酸敏感,不耐热,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能被鸡新城疫病毒(NDV)I系、Ⅳ系抗血清部分抑制,但与禽流感、小鹅瘟等病毒无交叉反应。人工感染结果显示,新分离到的病毒对1、14、28、48日龄的鹅均有很强的致病性,尤以30日龄内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服、点眼滴鼻、肌注、皮下注射等途径均能感染鹅,并且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该病毒对鸡也有很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但用NDV强毒攻毒的鹅并不发病。通过免疫保护试验发现,GPMV-2/05与NDVI系、Ⅳ系及强毒F48E9有部分免疫原性交叉。血清学、电镜观察、理化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保护试验、RT-PCR鉴定以及致病性指数的测定等结果均表明该病毒是一株对鹅具有高致病力的禽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8.
鹅副黏病毒病病毒分类地位及其防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永坤  田慧芳 《中国家禽》2006,28(15):45-50
鹅副黏病毒病对我国养鹅业已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威胁着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作者对该病的病原分离,病毒理化特性、形态学、毒株毒力、单克隆抗体制备以及F蛋白基因HN蛋白基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明确分离毒株的分类地位,从而对该病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江苏某地患病鹅群的脑、脾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性,且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和中和,不能被A(IH5亚型与H9亚型)和EDS-76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人工感染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与自然病例有相似的症状和病变。该病毒的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为50.4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8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42;对该病毒株F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确定为强毒型鹅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并暂命名为HQ-06。采用分离株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鹅群有良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20.
采集疑似鹅副粘病毒病的鹅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HZ株).该分离病毒经鸡红细胞凝集(HA)试验、凝集抑制(HI)试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结果表明与NDV极为相似,属禽Ⅰ型副粘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说明分离到的副粘病毒为临床疫病病原,毒力较强,能使15日龄的鹅、鸡、番鸭等禽类感染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