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通过建立Dixit-Olson模型的扩展模型,在Dixit-Olson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组织效率、村民预期居住年限等变量,证明了农民自发组织效率低下和转轨时期农民对在村庄居住年限预期值的下降,是“零赋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提供难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农村税费负担并非越轻越好,最小的税费支出换取最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零赋税时代"农村公共品提供难的博弈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Dixit-Olson模型的扩展模型,在Dixit-Olson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组织效率、村民预期居住年限等变量,证明了农民自发组织效率低下和转轨时期农民对在村庄居住年限预期值的下降,是"零赋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提供难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农村税费负担并非越轻越好,最小的税费支出换取最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政策在我国的有效推行,基于马萨模型展开调查,采用卡方检验法研究影响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政策实施困境。结果表明,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政策推行预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度有待提升,所涉及的主体尚未形成对该政策的正确理解,一系列相关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基于此,提出选择合适推行时期、达成新农村建设共识、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一系列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用技术》2010,(8):20-20
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立足农民主体,跨区域对比了解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问卷法,对江苏扬州和湖北荆州农民进行调查。【结果】整体而言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偏低,发达地区相对较高;农民家庭现有住房条件、现有住房满意度、家庭经济水平、预估的集中居住风险程度、信息了解及补偿政策认知等是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应尊重农民意愿,尊重村落传统,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制定合理、稳定的拆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公共组织冲突效应和冲突管理效应,旨在发现公共组织冲突管理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冲突管理的效率,减少冲突管理的盲目性。界定了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效应的内涵,划分了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效应的类型,创建了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效应计量模型和冲突管理成本效益模型,提出冲突管理成本和效益控制应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最大限度地扩大效益、当期效益必须大于成本、成本过大分期摊销的原则,并对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效应相关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朱先春 《新农民》2010,(7):19-20
6月12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有稳定职业并存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状况,以四川省德阳市部分农民和媒体为例,运用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型农民与新一代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媒体需求、应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媒体应用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显迟缓但相较传统媒体更具潜力。新一代农民接受新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的可能性和持续性高于传统型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已经开始预期新媒体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得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开始逐渐被采纳,新媒体的应用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首先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利用苏州市557份有效样本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学历和职业这两个方面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与农民的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状况关系显著,关系强度依次是心理、经济、居住、保障和环境状况。因此,政府对农民心理状况的关注将比单纯提高补偿标准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夏向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32-13834
阐释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情况,以及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包括农民的培训需求、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需求、农村居民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农民对"软"公共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路径: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科学分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加快推进各项配套措施改革;开拓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集渠道。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厂体系。其发展方向应是多元化、社会化的,包括3个方面:一是公共(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服务系统;三是社会的、私营性的服务系统及中介组织。在这3类服务组织中,国家的、公益性的起主导作用。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对农业的调控、对农业的引导。农民自身组织是农民最贴心的,是自我服务,成本最低,相对最公平的。其他的社会成员的服务组织效率最高,成本也最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蛋鸡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0年中国蛋鸡生产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蛋鸡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全国蛋鸡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94.7%,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蛋鸡产业一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应适当缩减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蛋鸡养殖规模、农民受教育年限、卫生防疫等因素对蛋鸡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近几年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一方面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总量远远不及农民的需求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农民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在需求方面,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强烈,却困于表达机制的欠缺;在供给方面,地方财政的无力和私人部门的受限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应从完善财政体制、引进民间资本、关注农民需求和进行配套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力资本作为“活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以浙江省为例,利用回归模型,对农民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分别与农民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实证调研数据为基础,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建立农户禀赋、政策认知、预期收益等24项指标的影响因素集,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4.89%的农户愿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预期提高收入、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出行交通、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国家政策鼓励、亲友支持,宅基地面积、文化程度、政策评价与执行效率均对农户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建议将培训就业、农民安居融入到整理重要环节中,逐步提升农户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能力,合理发挥主观规范作用,提高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农地产权稳定是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的重要根基。本研究利用运城市400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预测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年限对农业综合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稳定的农地经营权年限从总体上显著提高了综合效率;土地流转年限主要通过土地流转价格和是否购买农机这两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家庭农场的综合生产效率,即通过降低土地流转价格、减少购买农机服务,购买农机以实现自我服务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农户内部的农机自我服务水平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强于外包农机服务。因此,本研究提出积极建立土地流转收益动态调整机制,激励农户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合同;继续完善土地承包权转让市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退地农民的风险;加大补贴力度、持续推进农机自我服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蓝旭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76-14580
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精英与村民公共产品供给博弈分析,建立了农村精英与普通村民关于公共产品效用的收益模型,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村精英与村民的激励与相互影响。由模型得出3大推论:精英促成集体合作前提是其具有"好声誉";精英在公共产品中的"好声誉"可以降低农民"搭便车"动机;精英在公共产品中发挥组织作用,能节约集体行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并以广州番禺顺河村为案例,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解释。得出了重建社区信用、发挥农村精英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居住城市化是实现农民城市化的第一步,当前农村集中居住政策是推动农民居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在集中居住的推动因素、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在农民意愿方面集中居住收益是其主要考虑因素;在对农民的福利影响方面,由于选取案例和研究侧重点不同,不同学者对于影响的最终结果存在差异;在农民融入城市方面需要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双重努力;在集中居住模式划分方面不同学者存在分歧;同时,有学者对集中居住实施过程存在担忧。  相似文献   

19.
农民参与新民居建设的意愿是新民居建设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基于河北省沙河市13个村庄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参与新民居建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对政策的认知度、5年内是否有建房计划、住房建成年限、住房类型对农民参与新民居建设的意愿具有影响,其中年龄、住房类型对农民参与新民居建设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为促进更多农民积极参与河北省新民居建设工程,提出了针对不同个体及家庭特征与偏好制定政策与计划;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及其认知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沟通形式,提高农村居民对新民居建设政策的认知度;设计符合农民居住需求的多样化新民居建设方案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孙君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820-9821,9824
首先从理论上揭示了集中居住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查数据为根据,构建影响模型,依据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东海县)典型村庄的农户调查资料,将集中居住纳入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结合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欠发达地区集中居住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的主要特征和规律.提出了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地利用条件以及降低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成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