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酯酶同工酶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收集的254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供试菌株的酶谱可以分为5个类型。类型Ⅰ具有E11、E7、E6、E5、E4五条主酶带,占总菌株数的49.61%,类型Ⅱ比类型Ⅰ少酶带E5,占28.74%;类型Ⅲ少E4或E6;类型Ⅳ少E4和E5或E5和E7;类型Ⅴ少E11。2.菌株主酶带的多少和颜色的深浅,特别是主酶带E5的有无与致病力的强弱有关。3.根据各地酶谱类型的分布,对照1978~1982年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致病性鉴定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各地禾谷镰刀菌系致病力的强弱与酯酶同工酶主酶带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1981年选取代表江苏不同地区引致麦类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野生型和培养型菌株17个,并人工移植1~3次后,观察培养性状的变化;同时分别接种感病小麦品种“矮秆早”,观察致病性的变化,以分析病菌的变异性。结果证明:江苏极大多数禾谷镰刀菌菌株的野生型经人工移植三次后,无论是培养性状和致病力都发生了改变。一般表现力生长速度减慢,产孢数量变少,产孢速度变慢,分生孢子变小,分生孢子分隔数减少,不易产生分生孢子或不产孢,不易形成子囊壳或不产生子囊壳而产生粘孢团,以及致病力减弱。但是,只有少数菌株的变异特别明显。以上结果说明禾谷镰刀菌菌株中存在有变异现象,但不同菌株并不一致,培养性状变异与致病力强弱变异间的关系也可能因菌株而异。至于禾谷镰刀菌在无性培养中发生变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技术检测玉米中的禾谷镰刀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用PCR方法来实现对禾谷镰刀菌的快速检测,经对霉变玉米样品、玉米茎腐病组织及玉米穗腐病标本的检测,证明该方法是一种高效、灵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混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对E coRⅠ和M seⅠ引物对来自陕西省19个区县的162株小麦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了AFLP扩增。结果表明,4对引物均能扩增出数量不等的多态性条带,最少的6条,最多的20条,大部分扩增片段在100~750bp之间。利用NTSYS-2.1软件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禾谷镰刀菌可分为两大类群,即类群A和类群B。这两大类群的分化和地理来源有明确相关性,类群A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类群B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初步判断可能与两个地区生态环境和小麦主栽品种差异有关。各类群内的菌系与地理位置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些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明确关系,而个别菌系与地理来源间的关系尚不能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各菌株与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赤霉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多种作物上反复发生的病害,小麦受害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6.
抗咯菌腈禾谷镰刀菌的紫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室内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室内紫外照射获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分析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经紫外照射5min,获得17株抗咯菌腈突变体,其对咯菌腈的EC50为72.78~290.09μg/mL,是亲本菌株的4 000~17 000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7×10-6,可稳定遗传;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最适pH均为8,与亲本菌株相同;菌落生长速度低于亲本菌株;在含有0.9mmol/L NaCl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形态与不含NaCl的PDA培养基中的相比,亲本菌株和4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减少,而1号和16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增加。推测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或高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室内抗药性测定表明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均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报道一种简易的方法诱发Gibberella zeae的子囊壳,以鉴定禾谷镰刀菌的菌株。即:在泥钵内装灭菌的砂或(石至)石,其上种植纯菌株培养的带菌麦粒,然后在钵面复盖消毒纱布,并保持砂和纱布的潮湿。在20℃和装置20瓦黑光灯为光源照射的温箱中,3~6天形成子囊壳,10~12天发育成熟的子囊孢子,提供镜检鉴定。在15~25℃的自然散射光下,供试的481个禾谷镰刀菌菌株,获同样结果。同时,选用其他四种镰刀菌(即燕麦、锐顶、串珠、雪腐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代表菌株,进行交错污染试验,在限定的观察时间内,未见有相互干扰。
禾谷镰刀菌寄主广,所致麦、玉米上的病害损失大。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解决该菌在PSA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不易产生或产生亦形态多变所造成鉴定上的困难,且在病害测报和防治研究上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棉枯萎镰刀菌的致病性和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全国主产棉省棉枯萎病株上分离筛选的12个代表菌株,在海岛棉,陆地棉和中棉3个棉种、9个品种上新做接菌试验证明:大多数菌株可以侵染海岛棉和陆地棉。  相似文献   

9.
2套小麦鉴别寄主对我国代表性禾谷镰刀菌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类赤霉病是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麦类作物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黄河流域也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向北扩展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引起枯萎病的植株症状,阐述了防治致病性镰刀菌侵害植物的策略和措施。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简要介绍了目前防治致病性镰刀菌的生防因子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对55个小麦品种的8个赤霉病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鉴定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要同时考虑静态的和动态的指标。各种指标对抗病性差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同等对待。发病率增长率,千粒重降低率,发病日及病小穗增长率均为鉴定小麦抗赤霉病性的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对55个品种进行了抗病性的模糊聚类鉴定,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浙江省北部的麦-早稻-晚稻的三熟制地区,麦类赤霉病菌在麦收后能侵染早、晚稻的穗部和稻株基部叶鞘。经取样测定,8块田的平均穗感染率20.63%,谷粒感染率为5.51%,稻株基部感染率为19.38%。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翌年早春稻桩产生的玉米赤霉子囊壳,是在晚稻生长后期已被该菌侵染所致。除外,在水稻上还分离到弯角镰孢、同色镰孢和单阳镰孢。本试验采用小麦粒、琼脂培养基作为诱发镰孢属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和禾谷镰孢的有性世代子囊壳,在菌株鉴定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子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35℃,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3℃。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为25—28℃。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基物处于干燥状态,如空气湿度达到饱和,仍可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但时间延迟,如空气湿度在95%以下,则不能形成子囊壳。基物保持湿润,即使空气湿度低至55%,仍能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散射光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特别在培养的初期阶段更为重要。如培养初期处于黑暗下,即使以后给予光照,子囊壳的形成时间被推迟,且数量少。面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不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下亦可形成。子囊壳的发育和子囊孢子形成可以间歇式进行。水滴的存在有利于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释放。在饱和湿度和95%以上湿度时,子囊孢子虽能释放,但时间延缓。空气湿度低至95%以下,子囊孢子则不能释放。温度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似乎较小,在3℃下也可释放,只是温度很低时释放时间有延缓趋势,特别是和低的水湿配合时更为明显。子囊孢子释放不受光的影响。孢子的释放由于受水湿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表现为夜晚多于白天,雨天多于晴天。在一日中,一般以22时至次日8时前子囊孢子释放最多。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30℃为最适,经4—8小时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子囊孢子在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但空气湿度低至81%以下,则不能萌发。子囊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照和补充营养,萌发后,在玻片上可形成很多菌丝,并很快形成单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寿命较长,在室内条件下,约可存活25天以上,在室外麦穗上可存活6天以上。  相似文献   

14.
禾谷镰刀菌菌落角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在PDA平板上可产生菌落角变。角变菌落有扇形、半月形及放射形等多种,角变率为4.3-11.4%,平均8.1%,扇形的角变菌落特征一般为深苋红色,气生菌丝很少或没有。经连续移植后,角变菌落也不稳定,并较亲本菌落生长速度慢,分生孢子和子囊壳产生能力下降或丧失,对小麦寄主的致病力减弱。在连续移植过程中,角变菌株陆续恢复为亲本性状。  相似文献   

15.
禾谷镰刀菌营养缺陷型的诱导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紫外线、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处理禾谷镰刀菌菌株,经菌丝过滤法,获得4株稳定的营养缺陷型。其中1株为精氨酸缺陷型,1株为蛋氨酸缺陷型。比较禾谷镰刀菌营养缺陷型与野生型菌株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表明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速度慢,气生菌丝少,色泽淡,产孢能力下降,子囊壳形成能力丧失,致病力变弱。  相似文献   

16.
冬瓜与节瓜枯萎病菌专化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瓜(Benincasa hispida Coga. var. chieh-qua How.)是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a.)的变种,两种瓜在华南地区普遍种植。近年来枯萎病为害严重,一股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50%~80%而成为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17.
寄生玉米的6种腐霉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国内12省、自治区、直辖市玉米植株上分离出腐霉菌菌株,依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长抑制温度,以及产生的有性与无性器官,鉴别出6个腐霉种: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 Drechsler),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强雄腐霉(P. arrhenomanes Drechsler),禾生腐霉(P.graminicola Subramaniam),肿囊腐霉(P.inflatum Matthews),寡雄腐霉(P.oligandrum Drechsler),其中肿囊腐霉出现频率高,分布广泛。回接玉米表明,腐霉能够侵染玉米并引起病害,肿囊腐霉、禾生腐霉、强雄腐霉、棘腐霉是玉米青枯病的重要致病菌;瓜果腐霉能够引起玉米中部茎节腐烂;寡雄腐霉虽寄生玉米,但对玉米成株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京三个禾谷镰刀菌菌株所产生的毒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裕中  Miller  J.D.  Neish  G.A. 《植物病理学报》1989,19(1):40-40
 小麦赤霉病是许多国家小麦生产的严重问题,在我国则遍布20多个省市。  相似文献   

19.
大豆根腐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50个大豆品种中选择对J5菌株抗感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861387-10、鲁豆4号、8205、RN-9、861033和北京黑豆作为鉴别寄主,根据采自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的37个大豆根腐病(Fusarium solani)主要致病菌在6个大豆品种上的反应,其致病菌可初步分为10个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