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红锥混交林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红锥混交林进行4种间伐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间伐2a后不同间伐强度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净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混交林中的杉木提高11%~46%、6%~29%和10%~105%;红锥提高7%~36%、15%~54%和17%~52%,其中尤以间伐强度为30%和40%的2种方式为最好,目前两树种种间关系比较协调,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间伐后杉木与红锥比例以7∶3为宜。  相似文献   

2.
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锥纯林、9杉1锥、8杉2锥、7杉3锥4种红锥造林模式的10年生林分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相似的郁闭度下,7杉3锥林分蓄积量最大,8杉2锥林分次之,9杉1锥林分再次之,红椎纯林的最低。不同混交比例对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随着林分红锥树种数量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N、水溶性N、速效P含量等土壤肥力指标显著提高,7杉3锥是3种混交比例中最佳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混交林的概念及其六大优势,着重叙述了块状混交和带状混交这两种混交方法的造林模式、树种选择、混交比例和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4.
枫香为主的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石灰性红壤、酸性土壤和片石砂土等不同地段,通过试验与实践,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营造枫香与柏木、枫香与马尾松、枫香与湿地松混交林,取得了明显的混交效益;通过封山育林定向改造形成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树混交林,生产力很高,森林景观美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宁明县邻近分布、母岩一致和立地条件相似的10年生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林地,测定林下凋落物和土壤的持水性能特征,比较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结果](1)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蓄积量为4.52~6.70 t·hm-2,表现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红锥纯林>马尾松纯林。(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1.41~20.80 t·hm-2,有效持水量为8.68~15.60 t·hm-2,均表现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红锥纯林>马尾松纯林。(3)3种林分土壤容重为1.178~1.524 g·cm-3,其中马尾松纯林最大,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3.32%~7.34%,其中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马尾松纯林最小;土壤总孔隙度为42.08%~53.82%,其中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马尾松纯林最小。(4)3种林分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3 570...  相似文献   

6.
楠木是我国种珍贵的树木资源。但楠木资源逐步稀缺,为提高楠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楠木的种植面积,需要提高楠木的营造技术和管理,包括人工林营造和混交林营造,其中,人工林营造从造林前的准备工作、移栽过程、苗期管理方面提出楠木人工林营造对策;杉楠混交林营造,从林地选择、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管理方面提出对策,杉楠混交林营造对简单树种间有促进作用,达到以杉养楠,是楠木混交发展营造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自然环境则朝着反方向发展,日益恶化,经济与自然环境仿佛成为对立的存在。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林业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过去我国的林业发展总是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与问题,这是因为没能很好的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营造混交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基于此,通过多个角度重点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青海省东部旱区的生态气候特点,从混交造林的树种选择、混交方法、混交类型等方面提出了适宜的混交林营造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的营造技术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松枫混交林,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营造时,初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选用2500~3300株/hm^2,混交方式宜采用行带状、带状、星状。混交比例以枫香株数不超过30%为宜,同时应进行合理疏伐和疏枝。补值枫香是改造马尾松低产林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有效策略。方法:就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我国当下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结合,重点阐述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要点。结果: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在实践中能够显著提升桉树的成活率,相较于与传统的造林技术而言有着十分明显的应用效果。结论: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在桉树种植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浅谈混交林营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混交林的营造类型与方式,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好处很多。能提高防风效能。阔叶纯林,冬春无叶期地表祼露,防护作用小;针阔混交林,冬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乔灌木混交,上部有高大的树冠,下有丛生茂密的灌木,比营造纯林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同时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还可避免大风吹倒树木。能充分利用养分。  相似文献   

13.
浅谈营造近原生态植物群落——混交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交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按照惯例,主要树种以外的其他混交树种,以株数、断面积或材积计,应不少于20%.混交林可以形成层次多或冠层厚的林分结构,对于提高防护效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楠杉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楠木是我国的珍贵用材树种。但生长慢、经济收入迟,人工造林不多。本楠杉混交林,楠木是目的树种,试验结果表明:2楠:1杉株间混交的较好;1楠:1杉株间混交则营造较简单,也是一种可应用的混交方式。混交林中的楠木比楠木纯林生长稍差,但其中的杉木生长很好,且杉木小径材有利用价值,提早收入,以短养长,以杉养楠,是当前发展楠木生产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营造混交林时,应考虑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从森林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出发,反映出树种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发展变化,阐明了森林群落中各种植物成分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并指出森林经营所界定的混交林观念,同时明确了混交树种的配置方式,分析比较营造混交林的优缺点,以及能提高林分结构.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沙柳混交林的关键技术:1m长的沙柳条,在地下水位<3m的流动、半流动沙地上,至少埋深80cm以上,才能大幅度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皖西地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较人工马尾松纯林食物链复杂,生物多样性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较有效地抑制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林下舒适度宜人,观赏价值提高,林冠对降水截持量增加,有效地减轻水土流失。提出营造马尾松枫香混交林是皖西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景观优美地区展开森林旅游,进行低产林改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 1 5年生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及其 4种不同混交林共计 7种试验处理的调查 ,从林分生长状况、林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 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4种混交林在以上 3个方面均优于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 .为科学营造混交林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施华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06-209
通过对浦城富岭镇圳边村半天然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调查,观测和评估了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混交效果。结果表明: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下坡位和凹星坡的蓄积量比上坡位和凸形坡的好;阴坡以及林分密度大的杉木比阳坡及林分密度小的生长得好、蓄积量高,马尾松则相反;而在腐殖质层厚的地方,杉木马尾松以及其它阔叶树的蓄积量都比较高;并从混交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产生以上原因的因素,总结营造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可行性技术。  相似文献   

20.
红锥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红锥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表明 ,杉木与红锥 ( 7杉∶ 3锥 )星状混交 ,7年生时 ,种间关系比较协调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 ,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且改土效果显著 ,明显地提高了林分的产量和质量 ,混交林的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了 42 .82 %和 5 7.0 8% .但现实保存密度偏大 ,种间竞争剧烈 ,混交林分结构不够稳定 ,急需通过适当的间伐以改善种间关系 ,调整林分结构 .杉木红锥人工混交是改造杉木低产林、防治地力衰退及扩大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种植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在适宜区进一步推广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