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自1956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发现疱锈病以来,仅仅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本病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许多地方的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中蔓延起来,病区逐年扩大,病势渐趋加重,对红松人工林的成长,已成为极大的威协。 1977—1978年,本组对本病进行了研究,现将东北林学院与鸡东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等各单位2年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红松疱锈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以其材质优良,林副产品丰富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受疱锈病危害较重,已知辽宁、吉林省的不少地区和黑龙江省的桦川、勃利、鸡东、林口、孟家岗、依兰、南叉、横道河子、上甘岭以及伊春、带岭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在辽宁、黑龙江的某些林区,发病率最高可达70%以上,不少人工红松林即将毁于该病。1977、1978年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青山经营所进行的1万亩人工红松林的病害普查,发病面积约占1/3(3500亩)。且病害多发生在林缘、道边以及潮湿的缓坡地带,病树多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长白山林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同时也是经济树种,生产的木材个大质优,林付产品多种多样(如松籽、明子、松针等),因而深受人们的喜欢。建国以来,我区各地营造了大量的红松人工纯林,生长的繁茂、茁状、非常良好。但是近几年来,却发现了大量的病害,使红松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蔓延的快,大有危及全林之势,其中尤以“红松疱锈病”为最甚。因此,我们在一九七九和一九八○年,对红松疱锈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红松疱锈病病株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松疱锈病的危害症状及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孢囊、蜜滴、树皮龟裂、虫瘿、团状树冠5种鉴别红松疱锈病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引起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是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科的茶藨生拄锈菌。为摸清该病在南岔的发病状况和危害程度,我们在辉阳、浩良河、松青、晨明、柳树等场所的红松人工林选设16块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树木发病程度按5级(见表),利用发病等级的代表值,计算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6.
红松是培育大径优质用材林木的主要更新、造林树种。五十年代以来,敦化市营造的3万多亩红松林,现已郁闭成林,成为重要后备森林资源。但自1979年以来,已由部分林分中零星单株的发生红松疱锈病,蔓延为成片的病区。据1983年调查,敦化市红松疱锈总发病面积达24,805亩,平均发病率为8.3%。该病在寒葱岭林场为害最重,其发病率为29.1%,感  相似文献   

7.
红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1940年平塚直秀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定名为 Cronartium ribicola,并判断它的锈孢子可能产生在当地的红松与偃松上。1960年东北林学院潘学仁在小兴安岭带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其后笔者多次在带岭、朗乡等地采到同类标本,都定名为 C.ribicola,并推测其锈孢子寄主为红松,然而都未经人工接种试验证明。 1976—1978年,笔者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马先蒿及茶藨子接种,虽然得到阳性结果,但因在茶藨子叶上只产生了夏孢子堆而未产生冬孢子堆即被旱死,所以菌种仍未确定。为了证实红松上的锈孢子,对马先蒿和茶藨子的寄生关系,1979年在黑龙江省鸡东县宝泉林场,进行了多次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Cronartium ribicola 引起的五针松疱锈病,是危险性病害,在欧洲曾泛滥115年之久,使大面积白松几乎全部毁灭,对于这种病害,林学界和病理界都很重视。我局从1977年开始研究红松疱锈病,曾经采取修枝、涂干、清除中间寄主等措施进行防治,但成本偏高,部分药剂产生药害,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在我局这种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1981年5月份调查,青山经营所30、31、32、33林班发病率最高达  相似文献   

9.
红松疱锈病损失量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在我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广大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区普遍发生,蔓延速度很快,病情逐年加重,极大地威胁了现有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和发展。1976年以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病原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准确掌握红松疱锈  相似文献   

10.
一、营林防治红松疱锈病的理论依据任何一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都是以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三者的相互统一为条件的,其中环境条件同时作用于寄主和病原,寄主和病原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寄主的抗病力和病原的侵袭力可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增强或削弱.在寄主和病原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病害过程就可能延缓,甚至终止.对于红松疱锈病来说,通过割草割灌、修枝、伐除病树等营林措  相似文献   

11.
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是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的干枝部病害,严重地影响红松的生长和发育,是林业生产和科研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对该病的防治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防治效果不显著。一九七八年,我们试图从林木抗病育种方面着手研究它,即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及电子数字计算机DJS-21研究红松抗病类型及个体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红松疱锈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红松疱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清林业局各林场营造的红松人工林,一九八○年统计为31,905亩,部分已郁闭成林,近年来,发生红松疱锈病近780亩,频死率达13%。一九七九年以来,我们对十里坪林场51林班红松人工林疱锈病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采取抚育、伐除病株、病枝、转主寄主等措施和松焦油,焦化蜡、不脱酚洗油等药剂防治,初步控制了该病的蔓延,达到了拟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材料 1980年5月初从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地点在本溪草河口)附近发病林内采集具有完整锈孢子器的病树木段若干,又搜集大量锈孢子粉盛于试管中,取回后将病树木段及装有锈孢子的试管置于冰箱中备用. 二、试验方法在室内用解剖刀及镊子细心把锈孢子器从病树木段上取下包在硫酸纸中,用Co_2激光波长为10.6微米,剂量率为0(即对照)5秒·瓦/厘米~2、15秒·瓦/厘米~2、25秒·瓦/厘米~2、35秒瓦/厘米~2、55秒·瓦/厘米~2、75秒·瓦/厘米~2、100秒·瓦/厘米~2、12秒.瓦/厘米~2、150秒·瓦/厘米~2、250秒·瓦/厘  相似文献   

14.
红松疱锈病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玲  董莹 《林业科技》1996,21(1):31-32
红松疱锈病的观察与研究王慧玲,董莹,李国祥(黑龙江省伊春市营林局)笔者在南岔林业局木曾经营所、翠峦林业局北山经营所和伊春防治站进行了人工红松林疤锈病发病规律调查、转主寄主接种试验、夏孢子贴叶接种试验、夏孢子的自行弹落试验、室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室外防治...  相似文献   

15.
朝鲜天然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自1963年以来就受到Cronartium 干锈病的威胁。为了选择红松抗疱锈病品种,在朝鲜已列入专项研究计划。目前提出的人工选择树木无性系,是作为近期繁殖改良造林苗木所应用的一种手段,为了确定抗疱锈病的最好办法,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人工无性系,这项工作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方法试验材料是来自四个等级的源株年龄,即4,6,12和26年,四种类型的扦插基质:珍珠岩和蛭石(1:1),粗砂和细砾(1:1),精砂和草炭粉(2:1),草炭块为估计值。使用的是温暖的河边低地和  相似文献   

16.
<正>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疱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不仅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枯死。该病最早(1957年)发生在辽宁省草河口地区的人工红松林内。1975年调查了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其中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总面积的46.1%,  相似文献   

17.
红松(Pinits korainsis ed et zucc)是我国的珍贵树种。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红松幼林,均有不同程度的疱锈病发生、蔓延与危害。我省在1957年发现于本溪县草河口地区,据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红松林总面积的46%。危害严重的发病率达70—75%。  相似文献   

18.
红松疱锈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的真菌,以前曾误认为山芍药是它的转主寄主,病原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1960年邵力平教授对病原菌重新鉴定,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返顾马先蒿及其变种、穗花马先蒿和东北茶蔗子进行人工接种,均获得  相似文献   

19.
红松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外因条件和有利的环境因子影响,通过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作用而生长发育。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受到一些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而造成灾害,以辽宁地区范围内主要侵害红松的疱锈病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解决红松病害的防治方法,为解决辽宁地区受病害提供合理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红松是我国东北的珍贵树种。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红松人工幼林,均不同程度地受疱锈病为害。国内最早于1957年在我省草河口地区的红松人工林内发现该病,至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13万亩(不包括近年新植幼林)红松人工林,发生面积达6万亩,占该地区红松总面积46.1%,已有1600亩红松林毁于该病的为害。发病严重的林分发病率达75%,严重威胁着红松造林事业的发展。 1958年以来,中科院林土所、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东北林学院等单位,对该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