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外小叶杨研究进展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文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国内外小叶杨科技文献是开展小叶杨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借助国际CAB林业文献(1939~1999年)对国内外有关小叶杨的科技文献的时间分布、国家分布和学科分布动态,了解研究广度、深度和现状,寻找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为当前和今后开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国内外小叶杨科技文献是开展小叶杨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借助国际CAB林业文摘 ( 1939~ 1999年 )对国内外有关小叶杨的科技文献进行查新、检索和分类 ,研究小叶杨科技文献的时间分布、国家分布和学科分布动态 ,了解研究广度、深度和现状 ,寻找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为当前和今后开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叶杨(水桐)是黄龙山林区的乡土树种,喜光耐寒、抗旱,对土壤和小气候的要求不严格,根系发达,根檗性强,且干形通直高大、材质轻软,纹理细致美观,加工性能良好,实用价值高,生长快、产量高,是培育大径阶材的理想树种,也是黄龙林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该局从6...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小叶杨的栽培利用史和生物学特性 ,指出应对小叶杨给予正确认识 ,并采取保护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叶杨“小老树”是上世纪中期营造的防风固沙防护林,经济效益很差。本文介绍的小叶杨萌芽更新技术就是对小叶杨“小老树”进行更新改造的营林新方法,对改造“小老树”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叶杨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年生小叶杨为试验材料,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其光合指标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同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胞间CO2浓度日变化为先下降再升高的单峰型曲线;小叶杨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19.39μmol/(m2·s),光饱和点(Is)为1 680.60μmol/(m2·s),光补偿点(Ic)为28.97μmol/(m2·s),是一种具有耐阴能力的阳性植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小叶杨资源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叶杨是我国特有乡土树种,小叶杨抗风沙,耐瘠薄,在砂荒及黄土高原能生长,最适宜的则是湿润肥沃的黄土和冲积土,是培育“三北”地区新栽培无性系的最佳亲本之一.作者调查西北4省,发现沿山系的沟谷、河滩还大量生长着小叶杨,它们大多是50~60年代用种子繁殖的人工林,百年小叶杨老树很少见.荒凉贫瘠的沟谷、河滩地上的小叶杨比其它树种,比其它杨树品种生长得好,是一些林场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些小叶杨形态各异,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8.
小叶杨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耐旱耐瘠薄的乡土杨树。对辽宁省境内的小叶杨进行叶片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杨叶片远轴面气孔密度明显高于近轴面,个体间变异较大,与产地没有明显相关性;气孔长度与气孔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着生部位对小叶杨近轴面气孔密度有明显影响;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比值与耐旱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文章同时讨论了国内杨属树种叶片解剖学特点及影响解剖学观测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小叶杨种内变异复杂的特点,在天然林中随机选择52株树木培育无性系,经过重复性田间试验,选育出3个优良无性系M09,M29和M501年生苗高分别达到196.3 cm、189.3 cm和197.7 cm,超过对照70%以上,生长表现优异,且成活率高,形态差异显著,易于鉴别,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叶杨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Logistic模型和有序样品聚类法对小叶杨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 ,将胸径和树高2个表现生长过程科学地划分为前慢期、速生期和后慢期 3个阶段 ,实现了胸径和树高二维有序样品的聚类 ,不仅反映出小叶杨生长的综合节奏性 ,更为龄组划分提供了依据 ,此外 ,本文还以Logis tic模型为基础 ,以时间因子为媒介 ,推导出一个能准确地描述小叶杨D -H关系的新模型———Lo gistic衍生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小叶杨(Populussimoniicarr.)原生质体培养的愈伤组织为供试材料,用高压波相色谱法(HPLC),测定它们在四种不同分化培养基上四大类内源激素(IAA,GA3,CTK,ABA)的含量变化,并检定有关N的生化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分化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中内源激素含量和种类差异很大。导致细胞分裂素(CTK)含量高,种类多以及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CTK/IAA)高的处理,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但若愈伤组织中含有内源脱落酸(ABA),则抑制分化。测定结果还表明,小叶杨原生质体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其硝酸还原酶活力与氨基态N含量互为消长。分化频率高的愈伤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低,而氨基态N含量高.  相似文献   

13.
小叶杨原生质体培养植株再生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影  黄敏仁  陈道明  卫志明  孙勇如 《林业科学》1995,31(4):310-318,T001
从小叶杨(Populussimonii)胚性悬浮细胞分离得到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产量高达3.8×107g-1FW。高密度(3×106/mL)液体浅层培养可促进小叶杨原生质体的分裂和生长;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Km8p培养基,有利于原生质体的持续分裂;在培养基中添加有机氮,有助于提高原生质体的植板率。原生质体形成细胞团后,逐步降渗和分皿培养,能有效促进细胞团的持续分裂。愈伤组织在不同分化培养基上的分化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工酶分析说明,分化能力强的愈伤组织,其TCA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较为活跃,GOT、EST和PEROX的活性比较高。当芽伸长到2—3cm时,从基部切下转移到无激素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并形成完整植株。移入盒内,在温室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4.
毛白杨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POD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北京地区生长的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Carr .)在春季芽膨大前 ,形成层带已经进入了恢复活动期。在芽展开后一周形成层进入活动期 ,细胞开始分裂 ,细胞层数也有所增加 ,同时分化出未成熟的韧皮部细胞。未成熟韧皮部细胞的数量在形成层活动初期快速增长 ,随后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连续过程。木质部的产生比韧皮部要晚 3周 ,未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层数在开始变化不大 ,5月底~ 6月底 ,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初期 ,随后便急剧下降。成熟木质部细胞的出现比成熟的韧皮部细胞要晚约一个月。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 ,毛白杨在4月底到 6月底这段时间 ,形成层细胞层数迅速下降 ,未成熟韧皮部细胞也略有减少 ,而未成熟和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则大量增加。木质部在 9月底停止分化 ,较韧皮部要晚约 2 0d。 9月底形成层进入休眠期后 ,形成层细胞层数基本保持不变 ,直到翌年春天恢复活动。毛白杨形成层区域的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在形成层活动期其活性低、酶带少 ,而恢复活动期和休眠期其活性高且酶带多 ,组织化学反应还表明 ,不同时期POD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的活性不同。本文对POD同工酶在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的变化与其组织分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旱柳花粉能够萌发,花粉管能进入小叶杨柱头。受精过程基本正常。杂交障碍主要表现在:花粉管在花柱基部生长受阻;花粉管在子房腔中缠绕;受精频率低;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胚出现异常发育、停滞发育和败育现象。本文支持以不协调性模型解释杂交障碍的机制。报道了旱柳和小叶杨属间杂交原胚期胚珠培养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毛白杨嵌合体扦插生根相关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对自宁晋县获得的毛白杨嵌合体扦插生根过程的动态跟踪分析表明,嵌合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扦插初期呈上升趋势,第5d升至高峰,之后下降,第7d至低谷,第17d又出现一高峰,而毛白杨没有此规律,并且前期与此恰好相反;酚类、黄酮类物质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相似,也有两个高峰,毛白杨中变化与嵌合体相反,且含量高于嵌合体;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过氧化物酶刚好相反。试验证明嵌合体易生根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及酚类、黄酮类含量密切相关,是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而毛白杨不易生根也恰好是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显微镜技术对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ofPopulustomentosaCarr.)各部位的纤维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发现其纤维平均长度较长,长度分布均一,纤维的长度、宽度、壁厚等项指标最优值都集中在中部,梢部最差。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 EDXA、透射电镜观察(TEM)技术重点研究了三倍体毛白杨超微结构及木质素的微区分布,结果表明超微结构属典型的分层结构,细胞壁分为胞间层(ML)、初生壁(P)、次生壁外层(S1)、次生壁中层(S2)、次生壁内层(S3),特点是S1层较薄、S2层厚、S3层很薄甚至不明显。木质素在各形态区中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其密度大小依次为细胞角隅(CC)>复合胞间层(CML)>次生壁中层(S2)。  相似文献   

18.
毛白杨,河北杨多代循环繁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康健  孙长忠 《林业科学》1990,26(2):110-116
从1983年起,对毛白杨、河北杨的扦插繁殖育苗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出“多代循环繁殖新方法”,无需任何处理,也无需地膜覆盖,使大田育苗成活率稳定在80%左右;同时研究出快速、简便、繁殖系数高的优树根萌条培育新技术,为毛白杨、河北杨优树的无性系测定、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造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3个与抗旱性胶在的性状,应用数据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30个毛白杨无性系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排出抗旱位次。无性系7号、25号、98号、30号、85号和14号的抗旱性较强,多性状综合评定树木的抗性可靠性高,蒸腾效率,气孔阻力和单位面积干重等性状和毛白杨的抗旱性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20.
毛白杨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宋婉  张志毅 《林业科学》2000,36(Z1):125-130
在现代社会 ,杨树木材无论在实体木材还是纤维产品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对杨属各树种木材材性遗传变异的研究非常重视 ,对美洲山杨 (Einspahretal.,1 972 ;Reddy ,1 983;Yanchuketal.,1 983;1 984)、美洲黑杨 (Farmeretal.,1 968;Poseyetal.,1 969;Olsonetal.,1 985)等杨树树种木材材性的遗传变异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国对于杨树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起步较晚 ,只对山杨 (张立非等 ,1 993;杨自湘等 ,1 994;顾万春等 ,1 994)以及黑杨派、青杨派一些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