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淮北地区麦棉两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1992年引进麦棉品种58个,多点次安排品种区试,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两熟栽培的皖夏1号、中棉17号、皖夏2号、中棉16号、徐州8785、85中33、宿育1号、徐州21号、陕农7859等棉麦品种。针对配套品种就播期、密度、肥水运筹、化学调控、套种方式等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麦棉早熟丰产栽培技术,如棉茬麦栽培技术、棉花小壮苗麦后移栽技术、麦田晚春套种棉花技术、麦田初夏套种棉花技术。四年中开发推广麦棉两熟栽培面积84.2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2.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2008~2009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开展了麦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品种和密度试验,以中熟育苗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麦后直播棉生育性状、结铃动态、产量和"四桃"比例与移栽棉的差异.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在品种选择恰当的前提下,可获得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适合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是早熟棉,生育期为100~105 d,试验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8是理想的麦后直播棉品种,其中中棉所68增产潜力更大.生育期在125 d以上的中熟品种因霜前吐絮率低,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江苏沿海地区麦后直播棉中棉所5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7 500株左右,中棉所6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目前适于春季栽培的优良早熟品种有耶尔福、瑞士雪球等,中熟品种有上海八十天等。适于秋季栽培的优良早熟品种有福建六十天、澄海早菜花等,中熟品种有福建八十天、荷兰雪球等。 (二)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菜花花芽分化及其早晚,与播种期和秧苗大小密切相关。适宜的播期应使秧苗在定植时有5~6片以上的真叶,且叶大茎粗,根系发达,这样才能使将来的花球出现早而肥大。如果秧苗叶少茎细,花球出现晚而小,产量低。菜花行育苗移栽。春菜花育苗是在12月上中旬阳畦播种育苗。菜花育苗的床土必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市大面积推广露地西瓜标准化栽培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预计上市时间,选择不同熟期的抗枯萎病、高产、优质品种。2培育壮苗2.1确定播种期。早熟品种采用育苗移栽,一般在4月15~20日左右播种,苗龄约一个月,2~3片真叶定植;正常栽培的西瓜5月中旬直播或5月初育苗;晚西瓜一般在5月末播种。2.2育苗  相似文献   

5.
运城盆地的气候特点基本能满足棉麦两熟栽培要求,由于该区的水资源条件限制,棉麦两熟的可能发展面积约在100万亩左右,晚熟是该区夏播棉高产优质的主要问题,解决的途径有三条;①选育晚播早熟的冬小麦和早熟夏棉品种;②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采用育苗移栽新技术。③推行早、密、矮为核心的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中早熟品种大于中熟品种,品种间差异随育苗期延后而增大。中早熟品种棉纤维发育早于中熟品种。品种对棉籽(仁)脂肪累积作用表现为中早熟品种优于中熟品种,而蛋白质累积则相反。棉仁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含量变化品种间差异较小,豆蔻酸和亚油酸变化趋势相反,品种间存在差异;品种对棉仁氨基酸累积的作用表现为中熟品种优于中早熟品种。3∶1式移栽棉品种选择受育苗期影响很大,早育苗时可选用中熟品种。  相似文献   

7.
品种对3;1式移栽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中早熟品种大于中熟品种,品种间差异随育苗期延后而增大。中早熟品种棉纤维发育早于中熟品种。品种对棉籽(仁)脂肪累积作用表现为中早熟品种优于中熟品种,而蛋白质累积则相反。棉仁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含量变化品种间差异较小,豆蔻酸和亚油酸变化趋势相反,品种间存在差异;品种对棉仁氨基酸累积的作用表现为中熟品种优于中早熟品种。3:1式移栽棉品种选择受育苗期影响很大,早育苗时  相似文献   

8.
黄腐酸盐对移栽棉苗的影响曾献英,孟菊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赵秋霞(焦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随着麦棉两熟制的普及,河南省70%的棉花采用麦棉套栽形式。在常规情况下,移栽时的棉苗2~3片真叶,5月初移栽,因麦棉共生期较长,麦...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甘蓝型油菜(B.napus L.)早熟品种的移栽叶龄。结果表明: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增育小、中壮苗在4-6片叶、根颈粗4-6mm,苗高14-20cm时移栽,产量极显著高于7~8叶的大壮苗,并且,小、中壮苗移栽容易达到越冬、春发稳长,有利于早熟、早收。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在棉花高产开发过程中,对棉花与大麦两熟栽培进行了试验和示范。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一、经济效益高棉花与大麦两熟栽培方式主要有大麦茬移栽棉、大麦套种移栽棉、大麦茬夏播短季棉和大麦田串种短季棉四种。经多年多点调查,大麦茬移栽棉和大麦茬套种移栽棉,平均亩产大麦250~300公斤,亩产皮棉70~75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春播棉、春棉两熟制春套棉、晚春套棉及夏套棉四种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土壤水分消长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阐明了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和在棉花不同发育时期土壤水分的消长动态,以期为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土壤水分管理和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品种与栽培方法的配合效应对改良3—1式棉花生育和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现蕾前,不同品种相同栽培方法下的棉苗生育动态一致,且品种间差异不明显;相同品种不同栽培方法下的棉苗生育动态迥异。现蕾后,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中熟品种棉株生育和产量形成,对于中早熟品种则利于其棉株前期生育,但中后期长势弱,伏桃和秋桃比例失调,产量降低;中熟品种直播则表现晚发,伏桃和秋桃比例失调,铃重、衣分、产量均降低,而中早熟品种直播则利于其品种特性发挥,伏桃和秋桃比例适宜,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鄂北棉区麦后棉3种种植模式与麦套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麦后棉生育进程后移,产量形成以伏桃和秋桃为主,产量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麦后棉纤维品质能满足纺织工业要求;全年收益以麦后营养钵移栽棉最高,棉花产量减幅小,对小麦播种影响较小,应作为鄂北棉区麦后棉栽培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棉花育苗移栽就是当早春气温低,还不能播种的时候,在具有增温和保暖设备的苗床里,提前播种育苗,待棉苗长到一定高度,大地气温稳定回升后再进行棉苗移栽。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也可达到棉花全苗壮苗、早发早熟的目的。1有利于保全苗齐苗育苗移栽一般都在棉苗具有两三片真叶进行,苗大苗壮,移栽到大田后加强管理技术,基本  相似文献   

15.
<正>棉花育苗移栽就是当早春气温低,还不能播种的时候,在具有增温和保暖设备的苗床里,提前播种育苗,待棉苗长到一定高度,大地气温稳定回升后再进行棉苗移栽。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也可达到棉花全苗壮苗、早发早熟的目的。1有利于保全苗齐苗育苗移栽一般都在棉苗具有两三片真叶进行,苗大苗壮,移栽到大田后加强管理技术,基本  相似文献   

16.
氮肥是生产上的主要肥料,与棉花生长发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探明氮肥不同施期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确定棉花氮素营养最大效率期,以便大面积生产合理运筹氮肥,提高增产效益,1983年在所内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设计棉花育苗移栽.按麦套棉和麦后棉两种茬口,分别采用中熟品种651和早熟品种中  相似文献   

17.
<正>1技术概述麦后移栽棉两熟种植模式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粮棉双丰技术,适用于河北省南部地区。麦后移栽棉可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同时,大幅提高后茬棉花的产量,同时提高棉花的霜前花率。小麦亩产达到500 kg以上,棉花亩产达到250~275 kg。2技术要点2.1棉花育苗移栽技术2.1.1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120 d左右的中早熟品种,如冀杂2号、冀228等。2.1.2穴盘育苗播种。采用72孔穴盘,  相似文献   

18.
<正>1技术概述麦后移栽棉两熟种植模式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粮棉双丰技术,适用于河北省南部地区。麦后移栽棉可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同时,大幅提高后茬棉花的产量,同时提高棉花的霜前花率。小麦亩产达到500 kg以上,棉花亩产达到250~275 kg。2技术要点2.1棉花育苗移栽技术2.1.1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120 d左右的中早熟品种,如冀杂2号、冀228等。2.1.2穴盘育苗播种。采用72孔穴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南省主要棉区麦后移栽棉存在的晚熟、霜后花比例大、产量低和纤维品质较差等问题,论述了麦后移栽棉育苗、移栽、施肥、化学调控等关键栽培技术,为实现河南省麦后移栽棉早熟、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冀东棉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调查了冀东棉区棉花的生育期、"三桃"比例、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皮棉产量,分析了棉花早熟品种中50、中早熟品种33B和中熟品种冀棉298在冀东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冀东棉区不适宜种植中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只能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