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鸭群是否存在病毒与RA共感染的情况,试验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一例感染RA的肉鸭病例中分离到一株禽4型副黏病毒(APMV-4),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初步探索了该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结果 显示: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性,其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2.
30只10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静脉接种分离的鸭源呼肠孤病毒(DRV)SDWF株,每只0.2mL(ELD50=10-2.36/0.2mL),对照组每只静脉接种0.2mL生理盐水。于感染后3、6、9、12、15d每组随机抽取3只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8+比值变化,并测定血清中IL-6及INF-γ含量以及免疫器官指数,同时观察试验组鸭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攻毒后3d,试验组雏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体质量下降。剖检变化表现为脾脏出血、肿大、坏死,肝脏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脾脏、法氏囊淋巴细胞流失严重,网状纤维显现;脾脏坏死,形成肉芽肿,血管动脉管壁疏松、增厚。攻毒后3d,外周血CD4+/CD8+比值升高,随后于攻毒后6、9d开始迅速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虽有所回升,但是CD4+/CD8+比值仍然低于对照组;血清中IL-6及IFN-γ含量变化规律与外周血CD4+/CD8+比值变化规律相似,在攻毒后9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胸腺、法氏囊指数均在攻毒后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脾脏指数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脾脏、法氏囊是雏鸭感染DRV的主要靶器官,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T细胞数量减少,IL-6、IFN-γ分泌量降低,从而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3.
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鹅副黏病毒BY株人工感染1月龄鸽,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对病毒抗原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以研究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鹅副黏病毒人工感染可致试验组鸽的严重发病,发病率达100%,致死率达92%;病鸽表现下痢,眼睑发炎,呼吸困难,咳嗽,并表现瘫痪,翅膀下垂,转圈或震颤等神经症状;病鸽各种器官都存在组织损伤,但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 系统较为严重,表现显著的变性,坏死或出血等变化;病毒可以在病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复制。这说明,鹅副黏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丁巧玲  袁生  袁圣丹  万碧燕  朱晓玲 《中国家禽》2006,28(24):135-136,139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5.
以抗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副黏病毒(DPMV)的方法。以建立的IFA对DPMV人工感染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DPMV,但不同时间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器官不同。脾脏、胸腺、法氏囊、肠道、肝脏、肺脏DPM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明这些器官为DPMV的主要靶器官。在所检测的阳性组织中,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IFA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PMV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MV进行检测和抗原定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RT-PCR方法从鸭源Ⅰ型副黏病毒DP1/02株中扩增F基因并克隆入pMD18-T载体,经序列测定、分析,DP1/02株F基因与鸡新城疫病毒(NDV)国家标准强毒F48E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随后将F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I-F,将阳性质粒体外转染Vero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对真核质粒的表达进行鉴定,利用pCI-F质粒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I-F能够在Vero细胞中表达,雏鸭免疫14d后在体内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二次免疫雏鸭后,对N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为73%。本试验为利用F基因构建的核酸疫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新出现的禽副黏病毒14型(APMV-14)的基因组特性,对2022年从我国家禽中新分离到的2株APMV-14毒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株毒株基因组长度均为15 444 nt,结构均为3''-N-P-M-F-HN-L-5'',3''前导序列和5''尾随序列长度分别为55和277 nt,各基因间隔序列长度不等(2~36 nt);2株毒株F蛋白裂解位点均为99REGR↓L103,具有低致病性禽副黏病毒分子特征;2株毒株HN蛋白长度均为607 aa,明显长于2011年日本分离株APMV14/duck/Japan/11OG0352/2011(580 aa)。同源性分析显示,我国分离的2株不同宿主来源的APMV-14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9.5%,与APMV-14代表株11OG0352同源性最高(91.0%),与其余禽副黏病毒同源性仅为45.0%~52.3%;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株APMV-14毒株与日本APMV-14分离株(11OG0352)位于同一分支。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2株来源于不同宿主(鸡和鸭)的APMV-14毒株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说明APMV-14已具备水禽—陆禽的跨种传播能力。本研究为APMV-14生物学特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禽副粘病毒 2型 (PMV-2 )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 ,是制备人用生物制品所用SPF鸡的必检项目。该病毒呈世界性分布 ,我国鸡群中的感染也普遍存在。 PMV-2单独感染SPF鸡仅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但与 IBV、MG等禽呼吸道病病原混合感染会明显加强后者的致病作用。PMV-2的 HN基因的 ORF全长为 1 743 nt,编码一个由 58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F基因较为保守 ,变异不是很大。文章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 PMV-2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分子生物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将分离的鸭副黏病毒,经0.1%的甲醛灭活后与白油、吐温-80、司盘-80,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胶体磨中快速乳化成油包水型,制备了鸭副黏病毒油乳佐剂灭活疫苗。并对制备的疫苗进行了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性、稳定性检验、抗体消长规律、交叉免疫保护及免疫效力检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可靠,注射后鸭的精神状况良好,饮食、粪便无异常变化,注射部位未见明显变化,疫苗吸收良好。免疫后14d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41og2),60d可达到91og2。免疫后25d攻毒保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1.
从浙江省某麻鸭养殖基地的产蛋下降病鸭生殖器官内分离到1株致产蛋锐减、不致鸭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禽副黏病毒1型,命名为YH99V株。该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能成功诱导鸭发病并回收同样的病毒,通过SPF鸡胚盲传至第9代时致病性突然增强,第11代出现血凝特性,第15代血凝价趋于稳定,鸡胚半数致死量EF15ELD50为10-4.8。MDT、ICPI和IVPI毒力学指标测定以及毒力相关基因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分离株的MDT为112h,ICPI为0.225,IVPI为0.41;YH99 V株F0蛋白裂解位点(112~117位)区域氨基酸推导序列为Gly-Arg-Gln-Gly-Arg-Leu,与弱毒株相一致。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弱毒株。  相似文献   

12.
番鸭副粘病毒1型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自表现神经症状、腹泻、病死率较高、腺胃粘膜局灶性出血或溃疡及肠道粘膜出血为特征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到病毒,经电镜观察、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为副粘病毒1型.以SPF鸡胚测定其平均致死时间(MDT)为51 h,对1日龄SPF鸡的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I)为1.74,表明该毒株属强毒株.经肌肉注射途径攻击10 d雏番鸭致死率达66.7%,表明该分离毒对雏鸭有高度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鸭源新城疫病毒(NDV)SDFC株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点眼滴鼻3种途径人工感染15日龄健康雏鹅,观察试验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主要剖检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同时对病毒在组织中的抗原分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鹅感染鸭源NDV后发病率达100%,静脉注射组死亡率为80%,肌肉注射组死亡率为40%,点眼滴鼻组死亡率为26.7%。病鹅表现下痢、流泪,部分出现瘫痪、扭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变化表现为胰腺、脾脏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胸腺、法氏囊萎缩,心包积液,肠道、肝脏、肺脏、肾脏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器官内淋巴细胞坏死、崩解,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广泛性出血、变性;抗原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病鹅体内多个组织器官中分布。试验结果表明,鸭源NDV对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血清Ⅰ型鸭源副粘病毒HN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参考GenBank发表的鹅副粘病毒(GPMV)SF02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鸭源血清I型禽副粘病毒DP1/0z株的HN基因,并进行遗传变异及原核表达研究。结果显示,HN基因共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存在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和13个完全保守的半胱氨酸(C)残基。与GenBank中收录的鹕源副粘病毒H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3%~98.3%和87.2%~98.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DP/02株与鹅源副粘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经SDS—PAGE、Western—blot分析,原核表达的HN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在63000左右,1mol/L(终浓度)IPTG时间梯度诱导,3h时HN蛋白表达量最高,占整个菌体蛋白含量的30%,且能与鼠抗鸭源血清I型禽副粘病毒阳性血清反应。  相似文献   

15.
Avian paramyxoviruses (APMV) are divided into nine serotypes.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APMV-1) is the most extensively characterized, while relativel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or the other APMV serotyp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pathogenicity of two divergent strains of APMV-3, Netherlands and Wisconsin, in (i) 9-day-old embryonated chicken eggs, (ii) 1-day-old 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chicks and turkeys, and (iii) 2-week-old SPF chickens and turkeys. The mean death time in 9-day-old embryonated chicken eggs was 112 h for APMV-3 strain Netherlands and > 168 h for strain Wisconsin. The 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 in 1-day-old chicks for strain Netherlands was 0.39 and for strain Wisconsin was zero. Thus, both strains are lentogenic. Both the strains replicated well in brain tissue when inoculated intracerebrally in 1-day-old SPF chicks, but without causing death. Mild respiratory disease signs were observed in 1-day-old chickens and turkeys when inoculated through oculonasal route with either strain. There were no overt signs of illness in 2-weeks-old chickens and turkeys by either strain, although all the birds seroconverted after infection. The viruses were isolated predominantly from brain, lungs, spleens, trachea, pancreas and kidne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udies also showed the presence of large amount of viral antigens in both epithelial and sub-epithelial lining of respiratory and alimentary tracts. Our result suggests systemic spread of APMV-3 even though the viral fusion glycoprotein does not contain the canonical furin proteases cleavage site. Furthermore, there was little or no disease despite systemic viral spread and abundant viral replication in all the tissues tested.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Ⅰ群禽腺病毒鸭源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接种鸡胚和鸭胚,攻毒SPF鸡和雏鸭,并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培养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SPF鸡胚和鸭胚均出现死亡以及心包积液等典型症状,SPF鸡和雏鸭也引起不同程度死亡,且出现与临床送检病例类似的症状,PCR检测与序列分析证实分离的2株鸭源Ⅰ群禽腺病毒均为FadV-4血清型,病毒接种CEF细胞后没有细胞病变,而接种CEL细胞后则出现很强的聚集性、细胞变圆等典型病变。表明分离的鸭源FadV-4对SPF鸡和雏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CEL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鸭副粘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疑为流感的病死鸭肝、脾和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凝集鸽红细胞,并能被康复鸭血清、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但不能被EDS、禽流感H5、H7、H9血清抑制;电镜观察见到形态不规则、囊膜表面具有密集纤突的病毒粒子,直径100~200nm.部分生物学特性表明:该分离毒具有较强的毒力,其对鸡胚和番鸭胚的最小致死量的平均致死时间(MDT)为43.6和48.6 h;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均能引起细胞病变,且该病变能被康复鸭血清、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中和,而不能被GPV、MPV、H5、EDS血清所中和.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和50日龄鸡均可发病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该分离毒为鸭副粘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