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肠毒素大肠杆菌F18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和仔猪水肿病的主要病原菌,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是控制大肠杆菌F18侵染猪小肠的受体蛋白表达的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对军牧1号白猪FUTl基因M307核苷酸G/A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FUT1基因M307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分布趋势为AG〉AA〉GG,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6048,为优势等位基因。X^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FUT1基因在M307位点上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揭示军牧1号白猪有抵抗肠毒素大肠杆菌F18的遗传基础,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可以通过标记辅助的方法培育对大肠杆菌F18具有抗性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3.
FUT1和RYR1是猪6q11~12区段的抗病侯选基因,为探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2基因的关联度,随机选取177头军牧1号白猪,采用PCR-RFLP法检测2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连锁不平衡参数。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优势基因FUT1A的频率为0.395,RYR1T的频率为0.765,两者的连锁不平衡参数LD=0.010 7和相关系数r=0.093 6均接近于零,可判定两者不存在连锁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同时进行抗病基因FUT1和RYR1的合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军牧1号白猪、杜洛克猪和藏猪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61头军牧1号白猪、51头杜洛克猪和51头藏猪的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的氟烷基因表现为单一的NN型;杜洛克猪的氟烷基因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N的频率为0.196 1,基因型分布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χ2=3.033 9,P=0.081 5);藏猪的氟烷基因表现为单一的nn型。3个猪种的酸肉基因均表现为单一的rn/rn型。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H-FABP和LPIN1基因在不同猪种中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61头军牧1号白猪、51头杜洛克猪和51头藏猪H-FABP和LPIN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发现,军牧1号白猪、杜洛克猪和藏猪在H-FABP基因的Hinf Ⅰ多态性位点上均表现为单一的HH型,而Hea Ⅲ多态性位点上均表现出多态性,等位基因D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475、0.2255和0.7647,Msp Ⅰ多态位点上,军牧1号白猪表现为单一的aa型,杜洛克猪和藏猪则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6078和0.4609。在LPIN1基因的Eco88 Ⅰ多态性位点上,杜洛克猪表现为单一的AA型,军牧1号白猪和藏猪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262和0.2059;在Bsh1236 Ⅰ多态性位点上,杜洛克猪表现为单一的TT型,军牧1号白猪和藏猪则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459和0.2059。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军牧1号白猪的肉质主效基因多态性,应用RFLP技术分别检测了400头军牧1号白猪氟烷、酸肉以及心脏脂肪酸3个重要肉质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在军牧1号白猪群中有氟烷基因存在,且3种基因型都有分布;在心脏脂肪酸基因的5′区的HfinⅠ和内含子2的HaeⅢ位点上,同样存在3种基因型的多态性;但内含子2的MSPⅠ位点和酸肉基因不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北方牧业》2012,(18):8
<正>8月21日,笔者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博园动物展区内看到,许多农民朋友围着"军牧1号白猪"的技术人员,咨询这白猪是怎么养得只长肉不长膘的。据了解,由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培育的"军牧1号白猪"被国家认定为瘦肉新品种。1988年,以三江白猪为母本和长白猪进行杂交,于1992年组建成含有民猪和长白血统的选育基础群,至今已达到20个世代。1999年3月通过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8.
张晶 《猪业科学》2007,24(3):90-93
瘦肉型猪育种课题的确立 1982年2月,侯万文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任教,承担畜牧本科动物遗传学、兽医本科普通畜牧学、畜牧和水产大专动物遗传与育种学授课任务.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80头三江白猪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FABP基因5'-上游区域HinfⅠ-RFLP和第2内含子MspⅠ-RFLP均不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HH和AA。第2内含子HinfⅠ*-RFLP(基因型BB、Bb、bb)和HaeⅢ-RFLP(基因型DD、Dd、dd)均有多态性,肌内脂肪含量bb高于Bb型,但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dd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d和DD基因型(P<0.05)。通过各种组合基因型发现,AAddbbHH基因型具有最高的IMF含量,因此可通过提高"AAddbbHH"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猪肉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三江白猪H-FABP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类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对脂肪酸具有特别的亲和力,它可以结合多种配体,加强细胞内的脂肪酸向特定细胞器或者细胞膜的转运扩散. 三江白猪为我国自己培育的第1个瘦肉型猪种,以其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强、肉味鲜美而著称于世.试验通过对三江白猪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分析其与三江白猪高繁殖性能的关系,为三江白猪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运用荧光定量分析方法检测军牧1号白猪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miRNA-34b的表达量差异,结果:miRNA-34b在3月龄前的表达量都非常低,从5月龄开始表达量呈明显上升,7月龄达到峰值后开始明显下降.在猪的发育过程中,miRNA-34b的表达趋势曲线呈先增后降.结果表明miRNA 34b可能与猪雄性生殖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藏猪抗病性能分子遗传基础,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测定112头藏猪的Mx1-Hin6 I多态性。结果表明:藏猪群体中Mx1基因外显子14有长度为11 bp片段的缺失,Hin6Ⅰ酶切位点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别为73.21%、23.22%和3.57%,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4.82%、15.18%,与报道的野猪和五指山猪基因频率分布相近,但与国外猪种和其他国内地方猪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藏猪的抗病和抗逆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保种、可持续利用及种质创新提供依据,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96头淮南猪的RN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RN基因在淮南猪群体中存在隐性纯合子rn^+/rn^+和杂合子RN^-/rn^+,未发现显性纯合子RN^-/RN^-。其中,基因型rn^+/rn^+和RN^-/rn^+的频率分别为0.739 6和0.260 4;等位基因rn^+和RN^-的频率分别为0.869 8和0.130 2。卡方检验表明,rn^+和RN^-基因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表明群体中RN基因没有受到选择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兰尼定1型受体(RYR1)基因和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其目前公认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N)]在新组建的民猪群体内的分布情况,试验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收集整理的23头民猪的RYR1基因和MC4R基因进行检测,并与其他已报道的猪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YR1基因的N等位基因频率为86.96%,n等位基因频率为13.04%;MC4R的A等位基因频率为76.19%,G等位基因频率为23.81%,与其他猪种相比,n等位基因频率偏高。  相似文献   

15.
贵州白香猪为贵州特有的地方品种,为了研究贵州白香猪apoA5基因多态性,试验采用直接测序法对贵州白香猪apoA5基因全序列2 473 bp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结果表明:在apoA5基因的内含子2和外显子3中分别检测出1个、11个变异位点;有4个突变发生在氨基酸编码区内,其中3个突变为同义突变,而G1 185A突变为非同义突变,导致了密码子由CGC突变为CAC,从而导致氨基酸由精氨酸(Arg)突变为组氨酸(His);另外7个突变位点发生在3'-UTR;在检测出的12个变异位点中,G1 690C及G1 821C突变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余10个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2027-2030
毛色是猪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KIT基因是控制猪毛色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利用PCR和PCR-SSCP方法,分析了军牧1号白猪、杜洛克猪、西藏小型猪和大白猪的KIT基因拷贝数和第17、18内含子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军牧1号白猪和大白猪均为多拷贝,而西藏小型猪和杜洛克猪的KIT基因则为单拷贝;军牧1号白猪和大白猪的第17、18内含子突变位点上均检测到突变,而杜洛克猪和西藏小型猪均没有检测到突变。  相似文献   

17.
Until 1991, malignant hyperthermia represented a major and important economic loss in modern pork production. It is a recessive autosomal disorder with variable expression that was not known to occur in the local pig breeds from Portugal, Alentejano and Bísaro, prior to outcrossing with commercial breeds. In swine, this disorder is due to a mutation in exon 17 of the ryanodine receptor 1 (RYR1) gene, detectab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We used this techniqu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sistant (NN), carrier (Nn) and susceptible (nn) genotypes, with the aim of excluding carriers from the breeding programme. We further developed a rapid screening technique on the basis of SSCP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Fifteen heterozygous (Nn) individuals were found in our sample of 48 individuals from Bísaro breed using both techniques. The absence of homozygous susceptible pigs suggest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llele into Bísaro breed has been recent. A genetically controlled breeding programme on the basis of our findings should help to secure the future of Bísaro pigs of which few individuals are known to exist. To date, only one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e 5' end of exon 17 of the porcine RYR1 gene. Here we present the frequencies of this mutation and describe a new mutation detected in the Alentejano breed. PCR-SSCP analysis followed by automatic sequencing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this rare transition (C → T) at nucleotide 1851 of exon 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