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农民对信息的获取能力,论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贫困山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家庭收入和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也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社会经济建设缓慢甚至衰退等问题。科学揭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机制,对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重庆长寿区为案例区,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地理探测器、OLS模型等方法,探测出劳动力转移强度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乡村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出"两高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明月山区和东南黄草山区高,西南-中部低丘区低,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影响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老龄化、人均耕地资源、地面坡度、劳动技能培训,各因素对劳动转移强度分异决定力值分别为0.410、0.396、0.363、0.301;劳动力转移强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2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基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分异机制,不同强度区域应因地制宜,从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为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亚热带桃源县19801、995、200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域的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县域整体景观水平以林地和水田为景观基质,其他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斑块的平均面积和斑块平均边缘在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下降497.90hm2和646.95m,说明景观的破碎程度在逐年加强。研究区域的景观均匀度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优势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景观格局有向小景观要素转化的趋势。同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统计分析,诊断出主要驱动因子为劳动力总数、劳动力密度、农村社会总产值等,不同的典型变量对应着不同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部分劳动力通常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且多数社会劳动力会在同一地区持续就业,而少数人则选择在不同的发达地区寻找工作机会。富余劳动力选择就近就地去往农村地区进行就业属于少数情况。基于此,阐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及背景情况,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构成及特点,提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发展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盐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总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特征,按照"自主择业,分类指导,完善制度,搞好服务"的思路,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时空布局与模式选择的决策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时空布局应该考虑一个地区适宜的农业人口规模。该文通过遗传算法,将人口流动理论引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研究;并根据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优势度评价结果,提出劳动力流动转折点出现时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最优时空布局方案优选办法,同时进一步明确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选择和时序安排思路。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将会保留一定的劳动力人口为农业服务,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时空布局安排及整理模式选择应该与之相协调,保障地区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需求。该决策方法可为今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分布着不同的物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特色产业领域,表现出地域化特点。因此,对于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养殖方法,做好疾病防控措施,进一步发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基于此,分析了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方法和疾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生态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劳动力转移现状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再以长汀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及对策,包括优化、培育水土流失治理主体、创新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机制和构建良好的人才回流环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提出并探讨了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需求关系问题。其目的旨在发展完善农业机械化理论,为科学估算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提供理论参考。该文首先分析指出了用同型号的机组替代种植业劳动力具有线性替代关系,指出了机械化程度具有可分性,并对其进行了证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需求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不仅能够计算某一地区目前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数量,而且通过对未来各种作物机械化程度和播种面积的预测,也可计算出未来各时刻的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数量。最后进行了示例计算。  相似文献   

10.
《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围绕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乡城劳动力迁移的之间关系,细致、深入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作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进一步论证了劳动力迁移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弱相关"性,据此探讨导致二者"弱相关"的根结所在,并尝试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提升体系建设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优...  相似文献   

11.
<正>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关于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战略部署。近年来,重庆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形势趋好。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现状近年来,重庆市始终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在推进统筹城乡改发展过程中,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缩差共富的重点,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充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下的主要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市场发展需求等相关问题。基于此,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着手,具体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建议,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正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染状况,选取重庆三峡库区3个行政区中不同经济收入水平、有无下水设施的18户典型农户为监测对象,对其生活污水日产生量、pH、COD、TP、TN、TAN等6项指标进行了连续12月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18户对象农户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pH、COD、TP、TN、TAN等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5.22 L·cap-1·d-1、6.67、838.93 mg·L-1、4.19 mg·L-1、53.60 mg·L-1、13.39 mg·L-1,具有人均污水日产生量明显低于而各特征指标的浓度明显高于城镇生活污水的特点;COD、TP、TN、TAN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夏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较高的规律,且COD、TP、TN、TAN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性的地域、季节、农户收入水平和有无下水设施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COD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收入水平和季节,T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有无下水, TN和TAN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季节。  相似文献   

14.
粟剑  张健  敬泽源 《南方农业》2007,1(1):49-52
分析了目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英慧 《南方农业》2008,2(6):78-79,84
通过对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外出务工、参加生产技能培训情况等因素分析,认为造成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劳动力生产技能欠缺,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务经济收入,推动秀山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和思考探讨为重点进行阐述,并以当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然后深入说明并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扬中县四个乡的十二个村对384户农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农村家庭人均用能8.76GJ,日获有效能4.41MJ;用能品种主要是秸秆(62.2%),并表现出多元性结构;人均用能随收入、秸秆收获量、家庭人口、生猪头数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收入段表现出不同的增长速度;家庭能源消费态度和行为表现出对高质量、高品位、方便性能源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科学厘清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不同演变模式及其驱动力差异对于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西省为案例区,以城乡建设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网络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江西省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呈现"双增"态势,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速度,城镇用地集聚特征明显,农村居民点散乱化特征突出。(2)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扩张型区域均占据主导地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变化具有显著地域差异。(3)既有城镇用地性质相对稳固,新增用地来源较为广泛,而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来源于耕地。(4)尝试从市场层面和政策层面探究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差异,发现在城乡土地资源二元化制度安排下,市场力和政策力对城乡建设用地的驱动作用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农村中的更多劳动力转移至城镇,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国家强调新农村建设,重视城乡差距,为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原因,提出降低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核算地块农户生产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农户生产效率与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地块质量提高均有正向影响,调研地块经营规模与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表现出近似“倒U”的规律;研究区地块质量以二等地和三等地为主;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各乡镇农户生产效率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其中区域北部和南部乡镇农户生产效率空间聚集状态相似;土地质量分布空间异质性相对较弱,在全局中呈现高度正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