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近年来,重庆茶叶产业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传统加工工艺技术改遣、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专业批发市场、质量体系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及创新等方面取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产低、无性系良种率低、缺乏品牌优势与产业化规模、生态与资源优势转化不明显、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和开放度不够等.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①建设开放式茶叶产业;②完善茶树良种繁育推广体系;③加快技术的集成和推广;④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⑤实施品牌战略;⑥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和流通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2010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533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5亿吨。2010年重庆市蔬菜种植面积58.93万公顷,总产量达1310万吨。2010年重庆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454kg,人均消费初级产品270kg左右。文章在分析我国蔬菜产销的新特点新趋势及重庆蔬菜产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稳定重庆蔬菜生产确保均衡供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重庆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茶叶标准园创建,促进重庆茶叶产业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农业部对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统一部署,围绕重庆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中具体做法及创建中经验与启示,从实际出发,提出茶叶标准园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制定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西安市城郊地区381份调查问卷,采用优势能源系数法与Tobit模型开展研究。[结果](1)纯农户主要使用秸秆、玉米芯、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可获性优先;兼业户生物质能、液化气和太阳能使用突出,可获性与便捷性兼顾,呈现互补性消费;非农户优势能源为煤及其制品、电能、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便捷性、清洁性与高效性优先。(2)可获得性是影响纯农户生物质能消费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均收入提高会减少其消耗;非农户生物质资源缺乏,煤及其制品、电能为主要生活用能,常住人口越多,煤炭、电能消费量越大,人均收入、家庭有效最高受教育程度对电能消费正向影响;兼业户液化气、太阳能消费受家庭规模与人均收入影响明显。[结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受家庭特征、人均收入、能源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纯农、兼业、非农3种生计方式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化、高质化用能的演替过程,呈现了生活用能的阶梯提高。城郊农户大量使用排放系数较高的煤及其制品,不利于城市地区环境改善,应重视这类群体的用能导向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贵州省有代表性的15个茶场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贵州省有93.3%茶场的大气环境、40%茶场的土壤质量适宜发展绿色食品茶叶;60%受土壤污染物污染的茶场中,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DDT农药的使用,至少有20%~30%茶场的土壤质量可提高到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6.
重庆郊县市场玉米的重金属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市场玉米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重庆郊县的几个农贸市场的玉米,进行了抽样检测和评价。1检测情况1.1样品抽样和处理按照农业部标准NY/T397农、畜、水产品污染检测技术规范执行。在重庆郊县的5个农贸市场,采集玉米样本33个。1.2检测项目和试验方法检测项目为重金属铅(Pb)、镉(Cd)、汞(Hg)和砷(As)。试验方法为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1.3质量保证和数据修约试验人员持证上岗,试验分析采用空白样、10%的平行样、10%的控制样和10%的加标回收样,试验报告经三级审核,以保证试验质量。数据修约按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执行。检测结果见表1。2… 相似文献
7.
用充氧燃烧氟离子电极法测定了安徽产不同品种、不同等级、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茶叶中的氟化物,其含量为8.32-208。91mg/kg,发现有显性差异。同时测定了安徽主要水源自来水中含氟量为0.15-1.03mg/L。并且采用不同饮茶方式研究茶吕中化物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9.
10.
茶叶中的氟含量及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茶叶中氟的含量。根据测定结果讨论了茶叶含氟量与产地,等级和季节的关系,发现茶叶中的氟以水溶性为主,其溶出率与水温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沸水冲泡法作为测定茶叶中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景观格局是地貌格局、土壤格局、水资源格局、植物分布格局及生产力格局等的综合。根据地质、地貌和区域景观特征,可将重庆岩溶区划成三大景观区:渝东北中山区(I)、渝东南中低山区(Ⅱ)、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Ⅲ)。各景观分区景观格局特征主要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为Ⅰ区1.38、Ⅱ区1.35、Ⅲ区1.77;各景观分区的人工干扰指数分别为Ⅰ区0.33、Ⅱ区0.69和Ⅲ区0.95,人工干扰的程度按照区域代码顺序依次增强;景观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密度分别为Ⅰ区0.49、1.43和0.0005,Ⅱ区0.48、1.46和0.0003,Ⅲ区0.63、1.04、0.0025;景观变化态势按照景观分区代码Ⅰ、Ⅱ、Ⅲ的顺序表现为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水域面积比例呈明显递增,而林地、草地呈现明显递减的,园地分布比例为Ⅲ区远大于Ⅰ、Ⅱ区;未利用地比例出现Ⅱ区最小,Ⅲ区最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13.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庆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由降雨所产生的城市挖填方弃土和旱坡地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研究的重点。研究建立的降雨侵蚀力R值估算模型 ,与其他模型相比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性能 ,可以满足重庆市主城区短期内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沪(上海)、渝(重庆)两地城市公园风格各具特色。从山石这一公园的造园要素着手,以影响其运用风格的因素为主线,分别对沪渝两地城市公园的山石造景设计特色展开论述,并通过一定的比较,总结两地城市公园山石要素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USLE模型的重庆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USLE模型估算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壤侵蚀量,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不同降雨侵蚀力、坡度、土壤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大致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东部山地土壤受侵蚀最严重,西部山间丘陵地带土壤侵蚀量相对较小,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15t/(hm~2·a),土壤侵蚀量为10 220.85万t/a。研究区各区县土壤侵蚀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三类:(1)重点预防保护区。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林草覆盖度较高,但有水土流失加剧的危险,代表区县是忠县、梁平、垫江;(2)重点监督区。土壤侵蚀以中度和强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相对严重,代表区县为云阳、万州、巫山、奉节、丰都;(3)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以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最严重,代表区县为巫溪、开县、城口。降雨侵蚀力为3 000~4 000(MJ·mm)/(hm~2·h·a),坡度在25°以上,土壤为石灰土、紫色土或黄褐土的地区,土壤侵蚀以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为主,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气候波动对重庆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用代表重庆四个区域的江津、丰都、奉节、酉阳1960-2001年的气象及水稻产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对水稻产量资料序列进行分段,利用Logistic曲线进行分段拟合求取水稻的趋势产量,进而得到气象产量,利用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气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四个地区的水稻单产均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突变性增长;采用Logistic分段拟合趋势产量的效果明显优于线性拟合,体现了水稻的实际变化趋势;水稻的气象产量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20世纪60年代初期、整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气象产量较低,而6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前期水稻的气象产量相对较高;造成重庆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为春季低温阴雨和伏旱等灾害,因此,应采取春季保温和增蓄伏前水等措施促进水稻增产丰收。 相似文献
18.
重庆地区近57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地区1951~2007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近57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对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和频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57年来重庆地区降水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年降水变率集中在10%左右,属于正常变化,年内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这几十年以平水年和偏丰水年为主。同时,分析了降水量变化对该地区的径流量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茶园地面覆盖的保温防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厚度的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对照)4种处理,在最冷月份(2009年1月)连续观测覆盖层表面及其对应的地面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研究地表覆盖的保温作用和对茶树的防冻效果。结果表明,逐日最低温度与太阳辐射日总量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其中覆盖物表面最低温度与太阳辐射的相关系数大于覆盖下地表面。观测期间深草、浅草与地膜覆盖的地面最低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2℃、1.1℃和-1.4℃,分别比对照高4.4℃、4.3℃和1.8℃,稻草覆盖的保温作用明显强于地膜覆盖,但稻草厚度差异所产生的保温作用差异不显著。同时观测到,地膜覆盖处理的地表最高温度明显高于对照,而稻草覆盖处理的地表最高温度明显低于对照,不同厚度稻草覆盖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作用而稻草覆盖没有。进一步观测发现,稻草覆盖处理的茶树冠层叶片冻伤脱落率地膜覆盖对照,但相互间差异不大;而地膜覆盖处理的春茶早芽萌发期最早,稻草覆盖的最晚。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acidic deposition on soil ecosystems under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Chongqing region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1993 to 1994.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stemflow, soil solutions,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estimate the acidification of soil ecosystems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heir chemical compone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ion species in the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under masson pine forest in Mt. Zhenwu were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mixed coniferous forest in Mt. Jinyun and under camphor tree forest in Laojundong, suggesting that Mt. Zhenwu is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hongqing center and that it allowed the canopy of masson pine to intercept air pollutants. However, the level of aluminum dissolution into soil solutions was relatively low under masson pine forest in Mt. Zhenwu in spite of the low pH in the stemflo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