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清以来皖南圩田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皖南圩田在数量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近代圩田有明显扩展趋势.明清近代圩田治理中财政支持的乏力是其突出问题.与之时比,建国以来,政府在圩田发展及治理中的投入很大,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清代皖南平原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皖南平原的水稻亩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对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对明清时期的水稻单产进行了初步的估算。皖南平原的水稻亩产量估算结果是:明代3.2市石/市亩左右,清代3.6市石/市亩左右。清代皖南平原水稻亩产量的上升可以从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力使用的增加、肥料投入的增加等三方面得到体现,但资本投入的匮乏是水稻单产提高的重要制约。它给我们的现实启发是,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对粮食单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圩田是在低洼地区利用水利设施对湿地进行改造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要使圩田做到旱涝保收,有了圩岸坚固、联圩和套圩这些外在条件还不够,还必须有圩田管理规范化的软条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其圩田管理运行的类型选择与模式也将会有很大不同.本文试就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清代温州滨海平原水利开发的需要带动了陡门的兴建。在这些陡门修筑活动中,温州地方官员起到了督率作用。温州滨海平原地方社会中的乡绅为了乡里社会的利益,经常主动向地方官员报请兴修水利,地方官员也藉机予以积极回应。地方社会中的乡民主动出资、出力配合修筑陡门。清代温州滨海平原地方社会中的官员、乡绅、民众围绕陡门的修筑活动,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6.
平原地区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观光农业,顾名思义,就是农业生产为前提,与现代旅游休闲结合在一起的高效新型的交叉型农业。在保障农业稳步发展进程中,缓解农业生产者的生活压力,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和自身素质,从而保证对当地环境建设的投入,逐步让观光农业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色。基于此,以平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实地考察走访等方式进行研究,以当地的农业生产作为参考基础。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制定一套合理高效的农业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实现观光农业与市场相结合的特色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7.
8.
根据皖南沿江地区的自然特征,认为影响种植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为洪涝灾害、旱灾、生物灾害和气象灾害,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综合治理,培植生态农业,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推广科学的农业防灾技术,努力提高协作防灾抗灾能力等措施,从而提高综合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且水灾流布范围极广,给清代安徽农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本文试图分析、概括清代安徽水灾分布的时空特点,说明水灾对农业的破坏性,以期对水灾的防治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12.
王春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6):130-133
清末民初,安徽农业改良机构渐次成立,形成了包括农政机关、农会、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教育机构的农业改良机构体系。其改良的举措,主要有举办农事调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新农具和化肥、防治病虫害等。尽管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改变近代安徽农业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的发展和变化是非常突出的。但这一问题并没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钱晓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33-136
家乐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文化现象,也是昆曲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家乐即家庭戏班,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需要为目的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一组织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明中叶后整个社会痴迷昆曲,蓄养家乐盛行一时,梅鼎祚、吴用先、吴琨、阮大铖、汪宗孝等安徽籍的家乐对于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戏曲表演和昆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清代山西主要农田水利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山西境内的农田水利活动以引河、引泉灌溉为主,实施方式多样。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注意调动人力、财力,并普遍重视工程质量,强调工程的坚固、耐用、实惠。在经费和受益方面,则强调经费负担和用水灌田的公平。所有这些,为后世的水利建设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18.
袁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1):138-140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负责皖南团防事宜的张芾为了筹办军饷开始抽收茶厘。创设之初,皖南茶厘抽收数额不大,后抽收额度逐渐加大。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筹措军饷,特设皖南茶厘局,专门负责皖南地区的茶税、茶捐和茶厘,之后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并由两江总督直接管理的惯例,直至清亡。 相似文献
19.
“陇上江南”的天水,在清代前期农业开发中获得了根本发展,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耕地,人口激增,小型水利灌渠兴修,作物栽培在局部地区精耕细作,粮食亩产量有所提高,从而奠定了本区的农业结构格局。由于大面积的草地被垦殖,也加剧了本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