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我国三省(区)进口1363头澳大利亚奶牛,在北海海关隔离检疫发现了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为100%。其中,体况良好的牛血液中30-50%的红细胞感染了附红细胞体;体况极差牛的血液中60-80%以上的红细胞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牛主要表现为逐日消瘦,病情严重导致死亡。使用贝尼尔4mg/kg体重治疗,效果较好,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进口澳大利亚奶牛附红细胞体的发现与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进行入境隔离检疫时,发现了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100%(1363/1363),其中:体况较肥的牛血液中30%-50%的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瘦弱牛,极度消瘦的牛血液中60%-80%以上的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使用贝尼尔3.5毫克/千克体重治疗效果较好,在广西是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中发现附红细胞体病。  相似文献   

3.
进口澳大利亚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现与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进行入境隔离检疫时,发现了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100%(1363/1363),其中,体况较肥的牛血液中30%-50%的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瘦弱牛、极度消瘦的牛血液中60%-80%以上的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使用贝尼尔3.5毫克/千克体重治疗效果较好。在广西是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中发现附红细胞体病。  相似文献   

4.
牛附紅细胞体解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较好的牛附红细胞体解离方法,我们对同一感染附红细胞体牛的血液样本,应用三种方法对牛附红细胞体进行了解离。通过显微镜检查及测定蛋白质浓度比较其解离效果。结果表明,体外培养解离法效果最好,化学试剂法次之,而水浴法解离下的牛附红细胞体数量最少,但附红细胞体的运动性较强。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牛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原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牛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试验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用RPMI-1640、M-199、D-MEM3种培养液作为基础培养基,再分别按体积分数加入40%的犊牛血清,采用普通恒温培养箱(37℃)进行牛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结果表明,牛附红细胞体在RPMI-1640培养基中,每12h更换1次培养液,并补充适量正常红细胞,获得了高达99%的感染率;连续传代培养可达44代以上。  相似文献   

6.
牛附红细胞体的感染在临床上多呈隐性过程,国内外的学者对其分类、病原学、诊断技术等方面已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但附红体的感染对牛的生化指标的影响尚缺少资料,试验试图通过对不同程度自然感染附红体奶牛三种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为牛附红体病的致病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1材料与方法1.1动物选择从河北省某地奶牛场选胎次、年龄相近且无临床症状奶牛进行附红细胞体感染镜检观察,采用抗凝血压片法,400倍显微镜下观察20个视野,按感染红细胞数占视野内总红细胞数比例计算其感染强度。试验选择镜检阴性为Ⅰ组,感染强度10%~20%为Ⅱ组,50%~70%记为…  相似文献   

7.
北极狐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临床上以高热、食欲渐进性减退、呼吸困难、结膜苍白黄染为特征的北极狐血液中检测到了附红细胞体,用其血液感染实验动物可使其发病或死亡,选择敏感药物对感染狐治疗,治愈率达889%,确定附红细胞体可导致北极狐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牛附红细胞体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无菌采取感染附红细胞体的黄牛、奶牛、水牛血液,提取附红细胞体的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公布的奶牛附红细胞体16SrRNA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PCR扩增出的DNA片段均为415bp左右。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者间的相似度分别为(黄牛:水牛=99.52%;黄牛:奶牛:99.28%;奶牛:水牛=99.76%)。与GenBank上公布的Mycoplasma wenyonii(武汉株)序列比较存在有4个突变位点,相似度均〉98%。结论表明本次在重庆地区从牛体分离的附红细胞体为温氏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9.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笔者在河北省某奶牛场选用186头奶牛进行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感染强度及垂直传播途径、发病率、病原学、临床、病理检测及药物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犊牛的附红细胞感染率最高,达63.3%,其次是泌乳牛,其感染率达54.6%;垂直传播是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的途径之一。本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达2.06%~10%,临床表现发热、贫血或黄疸等症状,血液稀薄,组织黄染,肝、脾、肺、心、肾等有病理学变化,血液镜检可检出附红细胞体。药物尼可苏、头孢多烯、贝尼尔等对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自1932年Doyle在印度首次报道了附红细胞体病以来,随后在全球范围内从仔猪到怀孕母猪都发现了附红细胞体。在我国,许耀成等1982年首次在江苏南部红皮病血液中查到了猪附红细胞体,之后该病已在全国内蔓延。机体感染附红细胞体后,不仅导致生产力下降,乳、肉产量减少,更严重的是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猪免疫力下降,为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准确的猪附红细胞体诊断技术,本试验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猪附红细胞体全基因组(NC-015153.1)中的DnaJ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DnaJ基因PCR诊断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并与姬姆萨染色镜检方法进行了临床应用比较.结果,猪附红细胞体DnaJ基因PCR诊断方法扩增片段大小为868 bp(GenBank登录号为;JN247670),与GenBank中(NC_015153.1)同源性为99%,该方法扩增不出犬新孢子虫、牛附红细胞体、犬附红细胞体等基因片段,最低检测猪附红细胞体DNA量为124 fg/μL,通过对53份猪血液样本的检测,并与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比较,说明建立的PCR诊断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准确等优点,完全适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无菌采集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牛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血营养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长约1 500 bp的扩增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所克隆的牛附红细胞体基因片段大小为1 454 bp,GenBank登录号为FJ375309(丰都株).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牛附红细胞体丰都株与武汉株(AY946266)最高,达99.7%,与支原体科代表种同源性为60.7%~76.2%,而与立克次氏体科的立克次氏体和无形体科的无形体同源性仅为51.4%~56.4%,表明牛附红细胞体应归为支原体科,附红细胞体属,而不应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对国内外牛温氏附红细胞体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牛温氏附红细胞体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别趋势.  相似文献   

13.
温氏附红细胞体部分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确诊为附红细胞体感染的黄牛无菌采集血样,抽提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用实验设计的能扩增多种动物血营养菌部分16S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大小约为370bp的DNA片段。PCR产物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实验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为温氏附红细胞体的16SrRNA基因,与国外报道的温氏附红细胞体的同源性为97%。反映出不同地理株的温氏附红细胞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为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半套式PCR扩增16S rRNA基因检测牛和猪附红细胞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GenBank收录的猪和牛附红细胞体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通用引物,在其上游引物内侧叉设计1条分别针对猪和牛附红细胞体的特异性引物。以这4条引物对出现附红细胞体痛典型症状及疑似症状的猪和牛的血样DNA进行半套式-PCR扩增。结果显示,该反应阳性率为58.3%,低于临床解剖和镜检结果。对谈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动物附红细胞体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在80%以上。从谈基因来看,附红细胞体与立克次氏体没有同源性,而与肺炎支原体和穿透支原体亲垮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牛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是寄生在红细胞表面、游离于血浆与骨髓中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环形泰勒焦虫则寄生于牛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呈急性经过的血液原虫病。两病有发病季节性强、高热、贫血的特点。混合感染后,患牛病情加剧、趋于持续的恶化过程。临床经诊三例全部治愈,现择一典型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途径和临床常用的几种药物对猪附红细胞体的治疗效果,本试验利用几种常用药物对新疆石河子150团某猪场24头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仔猪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在每组治疗的6头患病猪中,青链霉素治疗组仅有2头痊愈,长效土霉素治疗组有5头痊愈,1头患病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20%,强力霉素治疗组6头均痊愈,贝尼尔治疗组有5头痊愈,1头患病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60%,表明除青链霉素外。其他三种药物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强力霉素治疗效果略优于长效土霉素和贝尼尔。另外,本试验还采用5种不同感染途径对小鼠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组、伤口感染组、口服组、呼吸道感染组和皮下接种组的感染率分别为94%、91%、90%、78%、23%.表明附红细胞体可通过上述5种途径感染动物。小鼠感染后第30天血液镜检结果表明,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降低了70名~80%,表明本试验分离的附红细胞体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5,(1):109-114
在先期对12种畜禽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形态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猪、牛附红细胞体进行消毒药品体外消毒试验,紫外线照射消毒试验,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附红细胞体存活试验,治疗药物体外敏感试验以及感染发病猪临床治疗研究。研究表明,畜禽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猪、牛附红细胞体在3~5℃能存活约1年,16~26℃存活180 d,65℃瞬间死亡,-20℃低温冷冻30 min死亡;对一般化学消毒药物敏感;对紫外线消毒不敏感;感染方式以接触传染性和垂直传染为主;药敏试验对四环素类的抗血液原虫药物敏感;不同动物的附红细胞体大小形态不同。本研究为有效防治畜禽附红细胞体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牛附红细胞体之立克次氏体寄生于牛、羊、猪、人等多种动物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溶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消瘦。病原是一种寄生于血浆和红细胞的血液寄生虫。在油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单个、数个寄生在红细胞表面和血浆内。采集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红细胞呈粉红色,附红细胞体呈淡蓝色,多数为半月状。牛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抵抗力较弱,耐低温,一般常见消毒药均可将其杀灭。该病常发生于夏秋温暖季节,寒冷季节较少发生。这种病是由蚊虫及吸血昆虫传播的奶牛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易继发其它疾病甚至会造成死亡。现就一起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血液直接涂片和染色镜检法为检查的主要手段,对安徽各地的兔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地普遍存在兔附红细胞体的感染与发病,调查的41家兔场均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感染率为83.33%~100%)。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贝尼尔+强力霉素的治愈率为92.7%;贝尼尔+土霉素的治愈率为85.4%,联合用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虽早在1928年就被发现,但由于多呈隐性感染,所以易被人们忽视,直至上世纪80年代,由于对畜牧业造成巨大危害,甚至危及人身健康,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治疗,但有关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多。附红细胞体的种类很多,现已正式命名的有14种,温氏附红体(E.wenyoni)是引起牛附红体病的病原体。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感染程度牛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中ANAE 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旨在为探讨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机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