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2.
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早期刈割处理,以正常刈割时间(1/10开花期)为对照,设7个不同刈割时期进行刈割处理,测定与苜蓿生产性能和再生性相关的各项指标,研究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后的鲜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处理下苜蓿的再生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极早期刈割处理产草量最低;适宜刈割,也就是初花期刈割产草量最高.7个刈割处理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在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有较大差异;除提前25 d刈割的处理外,其他各个处理的侧枝数、节间数差异较小;叶片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分枝期不同处理间无差异,从孕蕾期到开花期处理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处理间变化不是很显著;草产量与其相关性状株高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从混播牧草品种,刈牧制度,利用强度及施肥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分蘖个体和白三叶生长点的生长特性,二者种群产量及其竞争,共存变化的一般表现。指出,在适宜刈牧利用制度下,辅以一定农艺措施(施肥),可以提高白三叶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利于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的长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混播人工草地,探讨了刈割强度与杂草入侵能力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入侵杂草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与刈割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物种数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呈增—减—增的趋势,密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在轻度刈割、中度刈割时降低,重度刈割时增加。从刈割强度对杂草入侵能力变化的幅度来看,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中杂草的入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白三叶Triflium re-pen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刈割4次牧草蛋白质的收获量与刈割5次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收获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刈割4次的最高,为1 135.1 g/m2。当刈割次数适当时,牛鞭草粗蛋白的收获量随着施肥量和禾草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7.
矮嵩草对模拟放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生长季中期,对矮嵩草无性系在不同的刈割面积和刈割高度组合处理下的反应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对模拟放牧的反应。设4种刈割面积和2个刈割高度,组合产生8个模拟放牧处理,同时设一个不刈割的对照处理CK。未刈部分分蘖的地上生物量和每分株分蘖数在处理间有明显差异,G处理单分蘖的生物量最大,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C和F处理利用率相同而利用方式不同,它们单分蘖的生物量无差异;F处理的每分株分蘖数与对照处理相同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论是被刈部分还是未刈部分,其每分蘖的地上生物量以及每分株分蘖数在不同的恢复时间里均无明显差异;刈割部分的地上生物量和每分株分蘖数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0.
刈割时期及高度对紫花苜蓿生育期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酒泉研究了刈割时间、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生育期、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紫花苜蓿生育期有着显著的调控作用,分枝期刈割后苜蓿在花期持续了9d,而在结荚期和成熟期持续了41d,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生长节律。现蕾期刈割后开花期持续了15d,而结荚期和成熟期则持续了33d,表现出先慢后快的生长节律。不同刈割高度显著推迟了苜蓿进入花期及收获期时间,但没有改变生长节律。分枝期和现蕾期刈割均显著增加了枝条数/m^2及荚果数/花序,分枝期25cm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收获了最高种子产量(1118.08kg/hm^2),比对照增加了112.03kg/hm^2;现蕾期不同高度刈割均显著降低了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1.
留茬高度对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试验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在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生产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牧草的枯死率与留茬高度呈正比关系,在不同留茬高度下,草地牧草青绿物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呈抛物线形式变化;青绿牧草产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随留茬高度的上升而下降,而死亡物质的数量占牧草产量的百分比随留茬高度的上升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杨允菲  傅林谦 《草地学报》1995,3(2):103-111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黑麦草种群蘖密度减少了37.0%,白三叶种群叶密度减少了54.2%。黑麦草种群在混播草地中占有优势地位。在两个生长时期黑麦草种群生产量随着白三叶种群叶密度增加均呈指数函数下降,白三叶种群生产量随着黑麦草种群生产量增加均呈直线下降。随着生长季的进程,两个种群在密度与生产量之间的负向效应呈增强趋势,但两个种群在生产量之间的负向效应却基本保持相同水平。至6月上旬,混播草地已接近于最大生产量。  相似文献   

13.
刈割对白三叶种子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刈割期是影响白三叶种子产量和草产量的主效因子;间隔期越短,白三叶在总产草量中所占比例越高;留茬过高(10 cm)或过低(5 cm)、间隔期过长(45 d)或过短(15 d)均对种子生产不利;其中以30 d-8 cm种子产量最高(412.9kg/hm2),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1),且杂草量少、干草产量4505.3 kg/hm2,品质高,其中白三叶所占比例为46.97%;15 d-10 cm干草产量最高(11011.4 kg/hm2);15 d-5 cm白三叶干草产量最高(4422.1 kg/hm2)。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鸭茅和黑麦草的竞争研究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樊江文 《草业学报》1997,6(3):23-31
运用de Wit(1996)的植物竞争试验方法对鸭茅和黑麦草在不同管理条件下的竞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对两种牧草的竞争关系具有明显影响,在施肥条件下,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的种间竞争力显著较高,鸭茅的生长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黑麦草的竞争抑制;而在不施肥时,黑麦草对鸭茅的种间竞争力明显减弱,鸭茅对黑麦草的竞争影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同时,随刈割频率的增加,两种牧草的种间竞争强度相对降低,因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锋瑞 《草业学报》2000,9(4):74-79
采用非破坏性的田间定株标记观察方法,系统探讨了刈割频率(高与低)与白三叶品种(Al-ice,Retor和Gwenda)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不同时期出生的白三叶叶片的出生率及扩展期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频率刈割明显促进了叶片的出生率,加快了叶片的发育速度,从而缩短了叶片的扩展期。(2)在高频率刈割下,品种Alice在8月下旬出生的叶片的扩展期比品种Retor和Gwenda长得多,(3)在低频率刈割下,叶片的出生率与扩展期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出生率解释了叶片扩展期变异的29%,而在高频率刈割下,二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叶片出生率与扩展期的关系只有在两次刈割的间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如在低频率刈割下)才能够表现出来。(4)叶片的扩展对气候因子的反应模式在两种频率刈割下明显不同,在低频率刈割下,叶片扩展期分别与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平均和最低温度解释了叶片扩展期变异的38%,叶片的扩展表现了较强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而在高频率刈割下,叶片扩展期分别与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和最低温度只解释了叶片扩展期变异的15%,叶片的扩展显示了微弱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罗富成  张春勇  任健  黄琦 《草业科学》2000,17(2):57-58,64
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除杂、施肥,补播等综合措施,对因杂草侵入,缺水缺肥,利用过度而导致建植草种过早丧失生产性能的“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复壮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是较有效的复壮措施,牧草产量提高65.4%;100%除杂,施用尿素150kg/hm^2,普钙105kg/hm,硫酸钾30kg/hm^2,松土撒播多年生黑麦草种子13.5kg,白三叶草籽4.5kg为最佳技术组合,2年平均其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Four pasture legumes and seven grasses were subjected to a range of cutting frequencies during the 1980/81 season. A wide range of responses emerged, judged by both the dry matter and TDN yield responses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Whereas two cultivars of white clover and Ruanui ryegrass were most productive with frequent harvesting (every 2 to 4 weeks), kikuyu and Sirocco Phalaris responded well to a long interharvest interval (8 to 10 weeks). A number of pasture types, including lucerne, Currie cocksfoot, K31 fescue and Ariki ryegrass produced well at intermediate harvesting frequencies (6‐weekly) while in yet others (Kenland red clover and Seedmaster Phalaris) yield was not materially different over a wide range of cutting intervals in the range 6 to 10 weeks.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研究了两种放牧制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和三种放牧强度(0.467,0.667和0.867ha/头)对处于泌乳中后期的黑白花奶牛在多年生黑麦草/由三叶人工草地上的放牧来食量、采食植物组成、营养摄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采食量低于连续放牧制,但其口粮组成中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比例高于连续放牧,故粗蛋白质、总能、钙和磷的日摄入量也低于轮牧制奶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奶牛的来食量、以及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总能、钙和磷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三种放牧强度间差异并不显著。放牧强度越大,家畜日粮组成中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比例越大,而枯草和杂草所占比例越小。这说明在南山试验条件下,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奶牛的采食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日摄入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高寒山区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放牧草地植物组分分成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单子叶杂草、阔叶杂草和死物质5种进行季节动态研究,进而对该草地牧草季节供给质量进行评价,找出生产管理上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该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占据绝对优势,但豆科牧草含量不足;冬春季节死物质含量过高,夏秋季节利用强度不足。草地供给的牧草质量9月最高,播种牧草含量达79.90%,12月最差为44.68%;而可利用牧草含量最高为8月的97.04%,12月最低为45.55%。  相似文献   

20.
白三叶-黑麦草混播草地是一种重要的栽培草地,丛枝菌根真菌(AMF)菌丝可以在地下形成菌丝桥,实现信号的传导。水杨酸(SA)、茉莉酸(JA)及乙烯(ET)是重要的植物信号介导物质。在温室条件下,利用AM真菌菌丝桥连接白三叶和多年生黑麦草,并用针刺处理模拟蚜虫取食,通过测定SA、JA等相关指标,研究菌丝桥连接的植物间抗逆信号的传导途径,为利用AM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菌丝桥连接分别提高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9.97%和10.68%(P<0.05),而未影响白三叶的总生物量;黑麦草植株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针刺后12 h降低了43.01%(P<0.05),白三叶POD酶活性升高了104.09%(P>0.05)。同时,菌丝桥连接使黑麦草和白三叶的SA浓度在针刺后12 h分别降低了12.99%(P>0.05)和24.18%(P<0.05),JA浓度分别升高了44.69%和79.32%(P<0.05)。综上,1)在白三叶-黑麦草体系中,AM真菌可通过菌丝桥,连接白三叶和黑麦草,实现养分再分配,进而促进黑麦草地上部分生长;2)在菌丝桥连接的情况下,当白三叶和黑麦草同时受到胁迫时,二者对胁迫响应不同;3)菌丝桥能够使植物对逆境胁迫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4)菌丝桥可以在白三叶和多年生黑麦草之间传导抗逆性信号,且这个过程主要由JA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