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北部麦区、中南部麦区、东部麦区、南部麦区、旱作麦区提出2023—2024年度小麦品种布局利用原则和利用意见,以期为全省小麦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3年多点区试表明,漯麦8号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05%;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较多、产量三要素协调、达到优质强筋标准、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早、中茬种植的半冬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周麦18的综合表现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西  宋小霞  张勇跃 《种子》2005,24(6):82-83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周麦18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7.50%;具有分蘖力较强、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千粒重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株高适中、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早、中茬种植的半冬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国审小麦新品种偃展4110的综合表现及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偃展4110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7.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株型理想、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中、晚茬种植的弱春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开麦18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03-2004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2004-200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多种分析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麦18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用于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周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晚、中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使小麦新品种新麦29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利用2010-2012年河南省小麦春水组区域试验及2012-2013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汇总结果,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9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省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具有较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对2020—2021年度河南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丰德存麦5号)进行评价,针对北部麦区、中南麦区、东部麦区、南部麦区、旱作麦区提出2021—2022年度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针对北部强筋麦区,中南部强筋、中强筋麦区,豫南沿淮弱筋麦区提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与布局意见,以期为全省小麦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GS豫麦21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子敬  赵虹 《种子》1998,(2):24-26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生产示范资料,对GS豫麦2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呆在明:GS豫麦21号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等优良特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兼顾667m2成穗(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地区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科学的分析评价鲁西南地区主栽的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联合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AMMI模型对 3个试验地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0、济麦22和周麦22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优异,周麦18、烟农999和山农20属于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的品种,良星99和山农28属于稳产性好丰产性一般的品种,青农2号稳产性较好丰产性较差,但矮抗58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差但在E3具有特定区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连云港地区生态、栽培条件及城乡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制定了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目标。按照育种目标选配亲本,以优质品系鉴94(73)为父本、丰产抗病品种鲁麦21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连9791)。多年多点区试表明,连麦2号丰产稳产、耐肥抗倒、适应性较广,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优良等特点,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比较试验、栽培试验、高产示范试验及全国联合鉴定试验以及品质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陕253属半冬性,生长健壮,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成熟早,落黄好;对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主要小麦病害有中等以上抗性,适应性广;面筋含量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优良的品质特征。在试验条件下,籽粒产量水平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陕229持平或略高,高于小偃6号、陕麦150、小偃54、高优503、陕优225等优质品种,在中上生产条件下易于达到6750 kg/hm2以上,具有7500 kg/hm2以上高产潜力,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建不同施氮水平和条锈病发病条件下的小麦估产模型,设置了不同氮素水平及人工接种小麦条锈病,通过采用将多个关键生育期的光谱植被指数、一阶微分参数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叶片含氮量、产量构成因子、产量进行相关分析,植被指数、一阶微分参数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与产量相关性高的植被指数、微分参数,结果表明分别利用绿光红光比值植被指数(GR)和绿光波段一阶微分值总和(SDg)、蓝光波段一阶微分值总和(SDb)在灌浆期构建的估产模型预测效果较好,2010年预测准确率分别可以达到99.87%、99.98%,2011年预测准确率分别可以达到97.9%和95%。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氮素和小麦条锈病双重胁迫下也可以较好的预测产量,这对研究多重胁迫、多种栽培措施下的小麦估产模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麦超高产品种筛选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王绍中  赵虹 《作物学报》1998,24(6):870-875
根据区域试验多年资料、系统分析了大穗型,大粒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成产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产量表现,认为河南省中北部小麦超高应当以三要素比较协调的多穗,中等穗型品种为主,目前较好的代表品种是温麦6号,提出了河南省今后小麦育种应当以逐步提高多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发展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CIMMYT 14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杂交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拓宽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大田对国外引进的14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基本属弱春性类型。在山西南部麦区,可推迟播期于10月下旬种植,作为育种材料利用。主要农艺性状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5.7%、16.03%、12.23%和23.96%,多数材料籽粒综合品质较好,尤其面筋品质好,筋力强。这些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高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5032和0.4178,达极显著水平,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综合3年试验结果,筛选出产量超过3750 kg/hm2有32份,鉴选出8个组合的相应强筋力品系和35个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异品系,其突出优异性状表现植株穗大,小穗结实好,穗粒多,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重点种质材料利用。通过播期调节花期,利用CIMMYT材料合理杂交配组,已选育至F3代、BC2F1代和BC1F1代,有望育成优质大穗丰产抗旱创新材料及新品系。  相似文献   

16.
陕253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陕229/陕213,它集优质、丰产、早熟于一体,具有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突出的品质特征。其成功选育说明:优质与高产能够完美结合;选择农艺性状优良互补、遗传背景复杂、品质较好的双亲是育成优质品种的基础;有效的品质测试手段是选育优质品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宁麦16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以2006-2009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比较了宁麦16和对照品种扬麦158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和抗病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宁麦16丰产稳产、适应性广,两年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4.62%。该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产量三因素协调、中筋品质优、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相关和通经系数分析方法,对两种杂交组合方式的小麦F1代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F1代的穗粒数多于春、冬小麦杂种F1代的穗粒数;两种杂交方式的F1代单穗粒数与单穗粒重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其单穗粒重的贡献最大。为春小麦优质高产育种提供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调控对高产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防雨旱棚方法研究了高产小麦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三个生育时期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反应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等方面;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对水分敏感性强,产量受后期水分影响较大;根据各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产量等指标得出高产冬小麦合理节水灌溉指标主要为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分蘖前期为45%~50%,分蘖后期到孕穗前期为55%~60%,孕穗后期至灌浆期要维持60%~65%左右。这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合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