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水象甲种群的分布规律及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山上主要分布在表层3厘米以内。在稻丛周围呈水平分布,幼虫近稻、根处多,远离稻根少;土茧分布在12厘米范围内差异比明显。其垂直分布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土表6厘米内,土茧95%以上分布在离土表3厘米内,幼虫结茧有向上爬习性。用1wao的平均拥挤度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世代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型,其结果表明成虫是具密度依赖的聚集分布。通过Taylor的指数回归式参数初步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
3.
4.
《辽宁农业科学》2017,(4)
分析了辽宁省20余年来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种群密度数据,从田间可检出量到经济危害水平量只需几年时间,达到高密度种群数量仅需10年左右时间;之后在多数发生地区回复到经济危害水平数量上下,而在部分严重发生地区种群数量经几年下降到极低水平。根据昆虫种群波动理论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认为,严重发生地区种群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多年的高强度化学防治,天敌等因素制约其种群发展达到一定生态平衡,多数年份越冬期间的干燥气候也对越冬成虫的存活不利;而其他地区种群一直以低密度状态平稳波动是由物种在本地的生态特征所决定的。该结果预测,在持续放松化学防治现实情况下,经几年,辽宁省稻水象甲还会再次大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中后期(温度为10~15℃)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活动盛期,也是大田防治关键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发现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d左右,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沟渠边0~5cm的土壤中。查明稻水象甲在陕为害寄主作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稻水象甲在陕种群发生规律的明确,为陕西省稻水象甲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种群发生的影响因子及其化学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4月平均气温和年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性;每年4月平均湿度和年发生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抛秧田比插秧田更利于稻水象甲种群的发生,其成虫趋光有一定的滞后现象.寄主营养对比试验和化学防治试验的结果揭示,水稻秧茸对稻水象甲成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明显优于狗牙根,5%锐劲特SC 600 ml/hm2、40%毒死蜱EC 1 500 ml/hm2和20%甲基异柳磷+辛硫磷EC 2 250 ml/hm2对该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生产上用这3种药剂进行防治.其防治适期是抛秧或移栽后7 d. 相似文献
7.
榛子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方差与均值比率,负二项分布参数K,最近邻距离等多种方法,对不同生境,不同年龄的榛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测定,同时对分析结果随取样面积不同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三种生境类型下的榛子种群均为集群分布,随年龄的变化逐渐向泊松分布型过渡。不同取亲面积的分析结果反映了群内各级丛块的格局类型。 相似文献
8.
9.
10.
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提出根据公式λ=1.7156[-ln(1-p)]1.0921,由有虫株率估计麦蚜种群密度,并给出了以有虫株率来确定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图。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庆麦田中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 。 相似文献
12.
姚振威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3,6(2):44-47
采用扩散型指数和回归模型分析柑桔锈螨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锈螨种群均呈聚集型,格局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也是聚集型。进行资料代换时可用负二项分布的代换公式y=lg (x k/2)。本文还提出估计田间种群数量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对杭州郊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格氏栲种群及其主要伴生树种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应用频次比较、Taylor指数和Iwao方法全面分析了三明小湖格氏栲种群及其13个主要伴生树种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变化规律,揭示了组成天然次生林群落的各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成因及种群密度变化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杭州效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计 相似文献
16.
蒙古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概率函数和聚集强度指标对蒙古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拟合和分析比较.种群各层次均呈聚集型分布,但在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过渡中,聚集强度由大变小,但最终没有消除聚集的特性.在蒙古栎林分生长的立地上,群聚有利于种的存活和延续,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种的繁殖特性和林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田间迁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