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10多a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油茶新造幼林第2~3年可以开花结果,第4、5年的挂果率达到47.4%~62.3%,单株产果量,单株冠幅和冠幅产果量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造林后第8~10年进入盛果期.分析了油茶新造幼林挂果的特点和开花结实规律,提出了油茶新造幼林产量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标准.油茶新造幼林的产量测定以冠幅面积产果量推算时,从第5年开始,连续4a测定单株产果量和单株冠幅,计算平均每m~2冠幅产果量,再按盛果期郁闭度为0.60时的结果冠幅面积来推算油茶成林盛果期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为适宜,然后根据历年取样测定的鲜果含油率来计算产油量.  相似文献   

2.
油茶树体培育修剪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试验发现,修剪对油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树体开张茂密的树形经中度修剪,产果量的增长幅度为107.2%;树体直立茂密的树形经重度修剪,增产达99.4%.油茶树体修剪,对油茶成林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度和重度修剪可以适当提高鲜果出籽率并使油茶果实增大.结合增产情况,对于树体开张茂密的树形,中度修剪有利,而对直立茂密的树形则以重度修剪较有利.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以油茶优良无性系幼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油茶幼树营养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油茶优良无性系幼树树高、冠幅、梢长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配方施肥和施肥量对油茶幼林的营养生长及叶绿素含量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处理7油茶幼树各指标增量极显著大于其它处理。本试验氮、磷、钾(N∶P2O5∶K2O)最适配方为10∶5∶2。  相似文献   

4.
油茶优良无性系林配方施肥促丰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 ,处于盛产期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林施肥以N、P、K配合施用效果较好 ,其中肥料配比以N∶P∶K为 1∶2∶2且单株施肥总量以 0 75kg的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5个赣州油系列无性系的果高、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度、每500g鲜果个数、每500g鲜籽个数、单果重、鲜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单株产果量、亩产油量、单株产油量、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等23个性状指标,依特征值大于1且性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提出了4个反映油茶优良无性系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及其主成分函数式。通过计算各品种的重要主成分值,进而选择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种。其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型相近似。表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油茶无性系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综合评选是可行的,为油茶优良品系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茶生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17年固定标准地观测,证明组成油茶产油量的主要因子是单株产果量和鲜果含油率.影响单株产果量,大果优于中、小果;早花优于中、晚、特早花;紫红、红果优于青皮果.在偏北地区.花期气候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重要外界因素.油茶选种应以单株为主,着重早花、大果、高鲜果含油量等性状选择,果实成熟度要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本地区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选育优良的无性系,德化葛坑林场于1992年从省林科院引进省内外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2个,采用大树高接换冠方法进行品系对比试验。1997年试产,1998年全面投产。结果闽43、桂34、闽20三个品系单株产果量分别达2.83kg、2.66kg、2.38kg,可比对照单株产果量1.05kg 分别大2.7倍、2.5倍、2.3倍,可初步确定为今后油茶低改推广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8.
岑软3号油茶无性系树高、冠幅与产果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著性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岑软3号油茶无性系树高、冠幅与产果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树高和冠幅显著影响产果量,其中冠幅对单株产果量影响较大;冠幅与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株产果量随着冠幅及树高的增大而增加,树高达2.5 m后不同树高植株间产果量差异不显著;得出通过树高、冠幅预测单株产果量的回归方程,表明在保证合理树高的条件下,积极培育冠幅可显著提高油茶产果量。  相似文献   

9.
以杜仲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杜仲无性系成枝力、单枝结果数、果实含胶率和单株产果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每年的单枝结果数的差异显著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连续2年单枝结果数及其变幅比较结果,9503、9516、9501、9532、9505、9526等无性系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果性能;不同无性系间历年单株产果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无性系单株历年产果量、历年总产果量以及结果稳定性等进行综合比较,9503、9516、9532、9526等4个无性系为高产胶优良无性系.在进行杜仲高产胶优良无性系选择时,可以将连续2年单枝结果数和单株产果量的平均值作为选择指标;利用3~4年单枝结果数和单株产果量的平均值作为高产胶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基肥对油茶幼林地径、冠幅生长的影响,以油茶优良无性系长林40号新造林为试材,通过施入不同类型基肥配方进行正交施肥试验,并对2008年~2012年油茶幼林的地径、冠幅增长量与不同类型基肥及配方的关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肥对油茶幼林地径、冠幅的生长起关键作用,复合肥和菜枯肥作基肥施入能够显著提高油茶幼林的地径和冠幅生长量,且基肥的有效时间可持续5 a;油茶幼林最佳基肥配方为钾肥0.78 kg/株+菜枯肥3.49 kg/株+磷肥1.61 kg/株+复合肥0.93 kg/株。  相似文献   

11.
油茶优良杂交组合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油茶优树无性系的基础上开展杂交选择育种.通过杂交子代和亲本无性系的对比试验,在参试的41个全同胞子代中选育出XLH13等5个优良杂交组合;平均每公顷产油450.76~600.65kg,比对照增产30.0%~100.8%.对各优良杂交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研究发现:优良杂交组合在不同的经济性状上分别相对其亲本无性系来说,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杂种优势;油茶优良杂交组合子代间存在分化现象,通过集团选择后再在优良杂交组合中选育优良单株应能获得更高的增益;入选群体与参试的同类群体间,在树体冠幅上差异不大,但产果量却比参试平均值高22%以上;入选群体的平均单株产果量和平均冠幅大小排序:系间杂交子代〉半同胞家系子代〉亲本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省龙岩市油茶优树筛选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10个优树无性系和现有引种的9个油茶品种进行遗传测定。结果表明:5年生油茶无性系测定林的树高平均值为1.77 m,地径平均值为5.05 cm,冠幅平均值为1.50 m,且不同油茶无性系对这3个生长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产果量平均值为5.8 kg,鲜出籽率平均值为42.6%,干出籽率平均值为27.8%,种子含油率平均值为45.9%,果实炭疽病平均发病率为2.0%。其中红山1号、河田2号、上杭1号、武平2号、新罗2号和漳平2号等6个无性系表现优良,5年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指标均超过入选标准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闽西油茶良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给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高效经营及加快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对GLS高产无性系油茶幼林始产期的生殖生长特性及产量结构特征进行了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林始产期的林分生殖生长分化程度逐年降低,林分株间产果量差异逐年减小,产量结构变化显示低产株数逐年减少高产株数逐年增多的特点,立地条件和幼林始产期的经营水平明显影响着群体产量结构与林分产量。  相似文献   

14.
玉屏油茶良种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为中国油茶之乡。为了选育可在该县推广应用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对该县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内引进和收集的47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12个果实性状指标分别进行了变异程度、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县引进和选择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果实各经济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油茶干籽含油率介于17.22%~42.64%之间,平均值为34.5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果产量与干籽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鲜果含油率与干籽含油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果皮厚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2个数量性状归纳为4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果型因子、含油量因子和单果籽粒数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85.705%;依据各主成分贡献率的大小,可选择果大、单果籽粒数多、含油率高和结实多的无性系作为油茶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5.
钾肥水平对油茶果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钾素水平对油茶果实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置了6个不同钾肥用量处理,以8年生的长林53号和长林27号两个油茶无性系为试材在江西永丰开展了施肥试验,连续两年测定了油茶果径、单果质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单株结果数、单株果实产量和产油量等指标,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无性系的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无性系的果实性状和产量对钾肥水平差异的响应均存在大小年差异;结实大年时,钾肥水平对两个无性系果实的果径、单果质量和干出仁率影响不大,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结实小年时,钾肥水平仅对53号无性系单株结实数量和产量造成影响且无明显梯度规律,而27号无性系随着钾肥水平的提高,其干出籽率和鲜果含油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单株果实数量、产量和产油量则呈下降趋势;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单株产量均与结实数量关系最密切,大年的产量在油茶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大小年平均产量而言,两品系均以中等钾肥水平的K2和K3处理最优。适量增施钾肥可有效改善油茶结实大年果实性状,提高单株结实数量,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油茶赣无1优良无性系连续3年的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典型相关分析可以综合地反映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经济性状及与气候因子之间关系,探索其经济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变化机理。(2)赣无1油茶在2004年至2006年间每年自8月初至10月下旬的干出籽率、鲜果含油率及干籽含油率与日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之间相关程度最高,其中2004年与2005年其鲜果含油率与日均气温、日最高温及最低气温呈逆向趋势,干籽含油率与日最高气温、日均气温呈正向趋势,但与日最低气温呈反向趋势;2006年其鲜果含油率与日最低气温及日照时数呈逆向趋势,干籽含油率与日均气温呈反向趋势,但干籽含油率与日照时数及最低气温、鲜果含油率与日均气温呈正向趋势。(3)油茶赣无1鲜出籽率在各年度间及同一年度不同考种时间段间表现稳定,而干出籽率、鲜果含油率及干籽含油率在不同年度与时间段间受气象因子影响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7.
油茶良种枝梢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无性系、杂交组合、半同胞3种不同类型的油茶良种枝梢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油茶叶片分为1年生和2年生,前者占55%,后者占45%,且3种不同类型良种的叶片构成比例基本一致;1年生枝条长度比2年生枝条少2 cm;1年生枝条分枝角度约42°,2年生枝条分枝角度45°.油茶叶片数、枝条长度、分枝角度的变化规律3个类型的良种基本保持一致.平均每枝挂果数,无性系最多,杂交组合次之,半同胞最少.结果还发现油茶枝梢生长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对冠幅、单株产果量、鲜果含油率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油茶平衡施肥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不同品系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平衡施肥处理下不同品系油茶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N肥和P肥对增加油茶产量具有显著地影响,增施K肥对提高油茶产量和产投比有效果,但在幼林期增产效果不明显。(2)油茶各品系之间在相同施肥处理下产量增加具有显著差异。(3)在生产上,在经济条件不允许施肥的情况下垦复也是一种经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5年生华仲6号杜仲良种为材料,研究果园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肥配方对杜仲生长和结果的影响。试验将尿素、钙镁磷肥和硫酸钾以N、P2O5和K2O的质量分数共进行16个配方。调查每处理当年新梢生长量、坐果率、果实千粒质量、单株产果量及第2年单芽开花数和坐果率,并进行含胶率和产胶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配方对杜仲的当年生长、结果及第2年坐果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当年新梢生长量提高14.1%~25.0%,当年坐果率提高16.2%~21.8%,果实千粒质量提高3.4%~11.1%,当年单株产果量提高15.4%~67.0%,单株产胶量提高12.0%~68.7%,第2年单芽开花数提高12.8%~19.4%,第2年坐果率提高20.5%~38.5%。综合比较各施肥配方对杜仲生长和结果性状的促进作用,较高含量的P、K有利于杜仲结实,提高杜仲产果量。杜仲果园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施肥配方比例为N∶P2O5∶K2O=1.00∶1.20~1.30∶0.55~0.70。  相似文献   

20.
油茶无性系鲜出籽率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赣油茶24个优良无性系连续3年的鲜出籽率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无性系的果实鲜出籽率变化受生长各阶段气温与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品种与不同时间段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各无性系的鲜出籽率于不同年度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其差异不显著,而同年度不同无性系间鲜出籽率差异显著;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对油茶鲜出籽率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是最低气温、目降雨量、十分钟风速及日均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