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11月和2008年5月,对筼筜湖的游泳生物开展了2个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出现的游泳生物种类有69种.其中鱼类44种,虾类7种,蟹类14种,头足类3种,口足类1种;渔获量的优势种为远海梭子蟹和尼罗罗非鱼,渔获尾数优势种则以硬头鲻和远海梭子蟹为主.湖内刺网平均单位面积渔获量1.0069g/m2·h,单位面积渔获尾数0.0192ind/m2·h.排水口年平均资源指数为1043.317g/网·h,资源密度为148.883ind/网·h.现存资源量为729.752kg,现存资源尾数为10.4168×104尾.调查结果表明,筼筜湖的游泳生物种类比2001年出现的60种和1992年的43种,分别增加15%和60.46%.表明筼筜湖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2.
湛江港邻近水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湛江港邻近水域秋冬2季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水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其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游泳生物131种,分隶于16目60科,其中鱼类89种,甲壳类34种,头足类8种,大多属于印度-太平洋区系。鱼类以暖水性种类为主(91.01%),暖温性种类少(8.99%),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以暖水性的种类为绝对优势,广温性的种类相对较少,暖温性的种类最少,也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游泳生物渔获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渔获率(16.91 kg·h~(-1))高于冬季(10.82 kg·h~(-1))。2季调查渔获率鱼类最多,其后依次为甲壳类、头足类。秋季和冬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为528.44和338.13 kg·km~(-2)。文章并提出了渔业资源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泉水 《水产学报》2005,29(2):205-210
2000-2001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497种,其中鱼类 367种,甲壳类102种,头足类28种。种类数随纬度逐步增高而减少。鱼类区系属于印度-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呈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相对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和相对密度的优势种分别为中国枪乌贼和发光鲷。各站位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分布为每网8.149(17站)-72.679 kg·h-1(23 站),平均为每网27.089 kg·h-1。按渔场分,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闽中渔场>闽东渔场;月平均相对密度指数分布为每网320(13站)-6 357 ind·h-1(30站),平均为每网136 ind·h-1。月平均相对生物密度指数闽南-台浅渔场>闽东渔场>闽中渔场。对渔业资源结构、种类组成变化和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年3月厦门西部海域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共捕获游泳动物98种,其中鱼类51种、虾类16种、蟹类23种、口足类5种、头足类3种。优势种类有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凤鲚(Coilia mystus)、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等5种。各站位游泳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5.35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65,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732,平均资源量为307.068 kgkm2。鱼类、虾类、蟹类、口足类、头足类的资源量分别为192.7、28.8、72.7、7.9、5.0 kg/km2。与历史资料比较,游泳动物的种类和资源量均明显下降,亟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5年秋季对九龙江口开展的桁杆拖网船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群聚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等。结果表明,2015年秋季调查海域渔获游泳生物共61种,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42种;蟹类次之,有8种;虾类、口足类和头足类分别有6种、3种和2种。渔获数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18 ind/h,渔获重量平均密度指数为10.29 kg/h。主要渔获优势种类为凤鲚(Coilia myst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游泳生物种类丰富度指数D分布范围为3.112~4.682,平均为3.921;种类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为1.814~2.674,平均为2.390;种类均匀度指数J'分布范围为0.606~0.921,平均为0.789,多样性指数处于中度水平。  相似文献   

6.
厦门筼筜湖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对筼筜湖外湖深水区(YD-Ⅰ)、内湖(YD-Ⅱ)及干渠浅水区(YD-Ⅲ)3个调查站位进行冬、春、夏、秋4个生物季节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9种,隶属于3门3纲8科9属。其中多毛类种数最多,达5种,双壳类软体动物2种及端足类甲壳动物2种。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Fabricius)和腺带刺沙蚕(Neaethes glandicincta Southern)2种多毛类是筼筜湖底栖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筼筜湖年总生物量为59.83g/m^2,总栖息密度为1168个/m^2。三个站位四季总体上内湖(YD-Ⅱ)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和优势度指数(D2)相对较高,外湖(YD-Ⅰ)及干渠浅水区(YD-Ⅲ)的各项生态特征指数明显较低,筼筜湖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湖区生境脆弱。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8.
王飞跃 《水产科学》2016,(6):663-668
根据2012年和2013年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盐田港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分布及种类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66种,其中鱼类40种,占60.6%;甲壳类23种,占34.8%;头足类3种,占4.5%。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的有9种,分别为半滑舌鳎、口虾蛄、多鳞、双斑蟳、鹰爪虾,孔虎鱼、中颌棱鳀、大黄鱼、哈氏仿对虾;游泳动物的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2012年11月分别为996.31kg/km2和135.64×103个/km2,2013年4月分别为668.25kg/km2和87.50×103个/km2;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49;丰富度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20;均匀度指数为0.58~0.89,均值为0.77。总体看来,该海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海洋生物物种丰富,种间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适合游泳动物生物生长、繁育。  相似文献   

9.
1997年12月到1998年11月,利用尖尾罟网和掺缯网船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268种游泳生物,其中鱼类167种,足类7种,虾蛄类10种,虾类31种,蟹类53种。采用主成份分析、回顾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游泳生物的组成、生物学及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水域的游泳生物主要是沿岸性或河口性的小型种类,基本由当年生个体组成,它们与高温低盐水环境特征相适应,构成珠江口游泳生物组成的主体。游泳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对于鱼类的底栖类群和中上层类群则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 0 0~ 2 0 0 1年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 36 5种 ,其中鱼类 2 72种 (硬骨鱼类 2 6 1种 ,软骨鱼类 11种 ) ,隶属 2 0目 ,86科 179属 ;其次为甲壳类 70种 ;头足类 2 3种。暖水性鱼类种类 2 0 8种 ,占鱼类种数的 76 .4 7% ;暖温性鱼类为 6 4种 ,占 2 3.5 3% ;无冷温性鱼类。鱼类区系属于印度 -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秋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大于夏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依次呈夏季大于秋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而生物量尾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春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生物量和生物量尾数的优势种分别为中国枪乌贼和静蝠。各站点月平均生物量分布为 2 7.6 6 5~ 73.5 2 0kg/(h·net) ,平均为 4 4 .4 6 6kg/(h·net)。月平均生物量尾数分布为 1312~ 6 35 6ind/(h·net) ,平均为 2 30 2ind/(h·net)。应用Cushing模式估算该海域渔业资源量为 10 8.0 8× 10 4t。根据Cadim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 6 1.2 2× 10 4t。文中对渔业资源结构、种类组成变化和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福建平潭岛海域游泳生物生态和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4个季节月调查,平潭岛海域有游泳生物88种,其中鱼类62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4种。鱼类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的中国-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分布呈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生物量匠优势种均为龙头鱼和带鱼,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呈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密度呈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平均月生物量和密度岛北部海域分别是岛南部海域的2.55倍和1.32倍。本文分析了种类组成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了渔业资源保护的建议:(1)保护幼鱼的索饵场和生殖群体的产卵场;(2)适当适长伏季休渔期;(3)定置网的最适捕捞力量估算为12912张。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东海海樽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海域23°30′~33°N、118°30′~128°E 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Thaliacea)种类组成、物种数平面分布和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发现浮游海樽类20种,夏季16种,春季12种,秋季11种,冬季9种;季节更替率显示,海樽类物种季节更替,从春季到冬季,是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暖流势力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冬季到春季,主要受暖流势力增长的影响.春季海樽类物种数与表温和底盐相关,夏季与10 m水层温度和盐度相关;秋季相关性不明显,冬季与表温相关.东海海樽种类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暖流势力消长有关.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 democratica orientalis)等7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羽环纽鳃樽(Cyclosalpa pinnata)等6个种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东海各分海区海樽类多样性指数大多较低,主要是由于优势种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种种间和各站位之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多样性指数较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头足类有28种,分隶于3目5科8属;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杜氏枪乌贼L.duvaucelii、中国枪乌贼L.chinensis;头足类渔获率区域分布自东向西递增,A断面最高(11.95kg·h^-1),E断面最低(7.20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平均渔获率为9.53kg·h^-1;头足类60~180m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0m左右水深处;其平均资源密度为127.10kg·km^-2。  相似文献   

16.
渤海近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5、8和10月渤海近岸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2门23属53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计有19属45种,其次是甲藻门有4属8种,且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浮游植物的月平均数量为56.73×10~4 cells/m3,其中,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55.21×10~4 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7.3%,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1.52×10~4 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2.7%。渤海近岸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和秋季(10月)。与历史同期调查资料相比,渤海近岸浮游植物数量的年间变化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