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君 《节水灌溉》2007,(2):18-21
分析了湖南省水资源利用的3个区域性特征: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问题严重;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整体偏弱;节水护水意识不强,资源利用效率低.在此基础上选取能够反映区域特色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4个方面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给出了湖南省14个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得分高低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空间结构上看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呈现周高中低的态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和效率整体偏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利用压力、利用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规划,考虑大厂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厂县)所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实际居住人口等因素,特别是大厂县处在环首都经济圈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了影响大厂县社会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际,根据大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水资源供需矛盾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阜新市2013年水资源公报》,对2013年彰武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为实现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朝阳市多年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及供用水资料的分析,从水文水资源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方面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充分了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算其演变趋势,从而掌握水资源变化特征,明确水资源压力程度,找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德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德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挖掘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针对河北省水资源的综合状况展开必要的分析和说明,然后给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数的表达方式,并且对2014年的数据进行计算,指出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优化经济发展是将来的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水资源利用几个方面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特征,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进行讨论,对于推动河北省水资源优化利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阐述了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着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输水设施简陋和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河套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大连市近10年的水资源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市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水是主要供水水源,非常规水资源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用水逐渐减少,城镇、农村生活和工业用水逐渐增加.建议加强对长系列气候变化过程、雨洪资源利用技术方法、清洁生产、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水资源优化分配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迪庆州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严格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水资源演变的研究现状,强调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关系.以承德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为例,通过系统分区平衡计算、分层次逐级汇总协调方法,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同时,对各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演变情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承德市水资源是紧缺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措施,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明确初始水权数量与质量的分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水资源管理和水市场建设中涉及的水权问题,本文以内陆黑河干流为背景建立了干旱区水权分配系统。按照不同地区使用的水资源除了具有相对公平的数量,还应该具有相对公平的质量的原则,系统将以往模糊的流域水权界定对象清晰化,明确其为河流在某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生态和水环境的要求,流域所能调配的水资源。为此,系统考虑与地区取水相关的经济和环境因素,运用基于水资源模型和区域水质模型的多目标规划方法计算流域各地区理论取水量,并将理论取水量结果用于改进目前的水权分配计算方法,不仅给出了流域各地区的水权分配比例,同时将各地区按水权分配到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也一并给出。实际应用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给出的水权分配结果较以往类似成果加深了各地区对自身拥有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将面临的流域整体水资源形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论述了其自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特征。基于水量平衡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分别从绿地、河流、湖泊、地下水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太原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各目标年(2010,2020,2030年)全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5163,6838,7163万m3;实施过程中考虑污水回用以及城市雨洪利用工程,为太原市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配制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合叶尔羌河绿洲水资源可利用的特点,对下游生态耗水作了初步估算,并由此给出了不同水平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水资源可利用量值。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引用水的规则,使绿洲按水资源可利用量来引水成为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辽宁海滨灌区为例,以现状灌溉制度为基础,将《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与《辽宁省各种作物灌溉制度分析》有机结合,确定灌溉定额.水量平衡分析过程中,将灌溉面积和可供水量分别分区,充分利用区间径流来减少水库供水,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为灌区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性依据,也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代表性定义,国内外在此问题上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考虑回归水、是否考虑无法控制利用的洪水以及是否充分考虑水权等。以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为切入点,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并比较分析了国内常用的扣损法、美国德克萨斯洲的WAM模型和综合考虑水量与水质的墨西哥水资源可利用量指数法,指出了今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新郑市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水资源短缺将成为直接制约新郑市经济发展发展的瓶颈.针对新郑市地区特点,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2007年为基准年,预测了新郑市规划年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了新郑市未来发展的供需趋势,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供给保障措施,为新郑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作为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内容,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对此,从人口、经济、生态、水资源和水环境等5个子系统,建立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现状延续型、节约水量型、环境保护型、综合协调型4种情景,模拟2016-2025年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现状延续型在水量和水质两要素均最差,为最劣方案;节水水量型和环境保护型分别在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上有所建树,为非劣方案;综合协调型在水量和水质两要素均表现优异,为最优方案;2025年4种方案的水资源承载力排序为综合协调型>环境保护型>节约水量型>现状延续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发展水权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水资源分配体制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通过发展水权市场,采取水权交易的方式来重新配置水资源正是缓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东阳-义乌”水权有偿转让的典型剖析,论述了发展水权市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在发展水权市场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控制红线和实践操作指标。采用“从后向前”的思路,针对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的地区,提出通过纳污总量控制研究需水阈值的工作思路,并提出根据需水阈值实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管理方法,为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堵河生态环境状态逐渐恶化,亟需研究确定生态需水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保障.本文在对照分析4种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实际条件后,选择应用广泛的蒙大拿方法计算堵河的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表明,堵河干流的生态流量应为16.4m3/s,霍河水库需要向下游河道保证的生态流量为0.75m3/s.此外,研究确定了堵河上水利工程的调控规则,用以保障堵河生态需水流量的实现.本研究对于堵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以及竹山县积极构建生态园林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