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瑞  梁式  单兰  仇高贺 《农机化研究》2007,(4):99-101,105
针对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制的4ZB-6A小型甘蔗剥叶机在剥叶过程中伤皮率较高的缺陷,提出了剥叶元件的一种新的装夹方式,即75.螺旋装夹方式.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在保持或降低含杂率的前提下,成功降低了伤皮率,并改善了剥叶元件的受力状况,达到了更好的剥叶效果.  相似文献   

2.
非直线排列排刷式剥叶元件的工作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排刷式剥叶元件不同装夹方式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剥叶元件不同的装夹方式将显著影响剥叶效果和剥叶元件的使用寿命。从理论上对不同装夹方式的剥叶元件进行受力分析,同时用ANSYS分别分析了螺旋式、层叠式装夹剥叶元件的受力及变形,并结合试验得出螺旋层叠式装夹的剥叶元件能有效提高剥叶质量、降低剥叶机构空载功率及剥叶元件所受最大应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小型甘蔗收获机物流防堵机构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根甘蔗同时进入小型甘蔗收获机剥叶机时,存在卡死剥叶辊,使剥叶机不能正常工作的现象.为了防止小型甘蔗收获机物流堵塞,保证剥叶机正常工作,运用螺旋传动原理,设计了小型甘蔗收获机物流防堵机构,并且在Pro/E软件中建立防堵机构的三维模型,导入到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中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甘蔗通过防堵机构作用后,由原来的拥挤状态变成了分散排列.得出防堵机构在物流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甘蔗、提高物流通过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新型小型甘蔗剥叶机剥叶机构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剥叶元件在剥叶过程中受到周期性动载荷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针对一种使用新型剥叶元件的小型甘蔗剥叶机为研究对象,在ADAMS中建立一个与剥叶机构动力学等价的仿真模型,用虚拟仿真的方法分析剥叶元件在不同螺旋角装夹下的工作受力情况,获得仿真模型的动力特性曲线。经分析后进行实验验证并找到最优值,为小型甘蔗剥叶机的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原有甘蔗收获机样机存在切割器系统动力不足、刀盘出现卡死影响正常工作、采用机械传动的剥叶系统和行走系统引起的剥叶系统堵塞、行走系统动力性能差等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的工作机构的工况要求,结合原有样机基础上测试的甘蔗收获机各执行机构的压力、功耗等工作参数,采用液压传动技术,设计出了甘蔗收获机的全液压传动系统。简化了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整机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整机的工作性能、可靠性、适应性。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全液压驱动的小型甘蔗获机性能运行平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排刷式剥叶元件是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核心元件,剥叶元件的不同装夹前角对剥叶效果和剥叶元件的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为此,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剥叶元件正前角、零前角和负前角装夹时,剥叶元件的受力情况及其对剥叶效果的影响;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不同前角装夹的剥叶元件根部的最大应力。实验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为剥叶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整杆式甘蔗收获机含杂率的原因及现状,从整杆式甘蔗收获机作业过程的切尾、切割、输送、剥叶、断尾等工序出发,介绍了降低整杆式甘蔗收获机含杂率的各工序主要技术途径和甘蔗种植农艺.  相似文献   

8.
甘蔗机动剥叶机是在原有的手推式甘蔗剥叶机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与集成的创新设计,即是将手推式甘蔗剥叶机的剥叶模块移植、转换为可与小型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农机具。该机具能充分利用闲置的拖拉机,同时提高剥叶机的工作效率,实现拖拉机的一机多用,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和农户的购机成本。对于甘蔗收获过程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甘蔗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种植情况以及国内外甘蔗收获机械发展状况,论述了现有甘蔗收获机的特点、存在的缺陷以及对丘陵地带甘蔗收获的不适应性,并探讨小型甘蔗联合收获机的研发方案.根据对蔗地的实际测量、分析收集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小型甘蔗收获机的设计参数,利用仿真技术对开发小型甘蔗联合收获机的结构进行优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当前小型整秆式甘蔗收获机剥叶断尾机构的基本结构与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原理分析做出增加耙叶辊的设计改进,并通过样机试验来验证设计。结果表明:增加耙叶辊后的机构断尾率提高到82.96%,达到了目标水平,改进的设计对断尾功能的改善是有效的。获得最优的甘蔗断尾率指标为:耙叶辊转速为700r/min,剥叶辊转速为1000r/min,耙叶辊与甘蔗交错作用深度的最佳水平为60mm,剥叶辊与甘蔗交错作用深度为40mm。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州市武城县为研究区,采用3S技术,布设采样点,于2011年进行两次野外采样,基于室内试验得到地下水矿化度数据,并结合1972年地下水矿化度数据,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处理,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变异趋势明显,数值为自东南区域的>1~2g/L逐渐增加到西北区域的>4~5g/L。地下水矿化度年内季相变化显著,春季矿化度均值为2.628g/L,冬季为1.748g/L。地下水矿化度较之197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52g/L。该结果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调控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民对水价改革承受能力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引入农民对水价改革承受能力的研究,以开封市黑岗口灌区为例,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窄的置信区间,拟合效果好,其估值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适宜于对农民的水价改革承受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最大概率机的客户需求分类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杂产品客户需求中类别数多且数据量大的分类问题,利用最小最大概率机的概率信息和样本间隔信息,提出采用启发式方法解决编码设计问题.在算法中将一个减少了迭代次数的分类器视为弱化了的分类器,同时保留分类器的间隔属性和几何特性,并利用高维映射将分类器输出映射到特征空间,在弱化阶段大量减少了整体的迭代次数而在合成阶段利用非线性映射来提升性能.通过对叉车产品客户需求的数值试验证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降低了对二类分类器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水轮机磨蚀一直是困扰多泥沙河流上水电站安全运行的难题,通过分析泥沙磨蚀的特性,水轮机磨蚀的破坏特征,提出了关于水轮机过流表面防护、减少过机泥沙、机组检修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水轮机泥沙磨蚀的防护措施,为我国其他多泥沙河流水轮机的磨蚀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我国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156起有大型车参与的事故为例.从事故量、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大型车与大型车碰撞事故(包括卡车单车事故)、大型车与乘用车碰撞事故、大型车与车外人员碰撞事故为分类,分别对三种类型的事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法规对大型车的侧面防护装置、后下防护装置、前下防护装置以及大型车驾驶室的安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MEMS的压电泵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基于MEMS的压电泵是集驱动部件、工作部件和控制部件于一体的便于集成的微型泵,它采用压电晶体作为其驱动部件材料。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差异,压电泵主要分为压电薄膜泵和压电超声泵。介绍了压电泵的单腔体结构和多腔体结构,而多腔体结构的压电泵是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由于压电泵具有尺寸小、结构简单、响应快等优点,在许多需要微流量控制的场合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重点总结了压电泵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展望了压电泵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压电泵研究的主要问题,对压电泵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渠道衬砌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U形渠与梯形渠、矩形渠衬砌工程量的分析比较在相同的流量、比降、糙率条件下 ,U形渠比梯形渠和矩形渠节省多少衬砌工程量 ,教科书和有关资料没作回答。本文试图作较系统的量的分析比较 ,这也是推广U形渠的主要依据和关键问题所在。设U形渠和梯形渠、矩形渠的衬砌厚度相同 ,在一定的流量、比降、糙率条件下 ,比较U形渠、梯形渠、矩形渠的衬砌工程量 ,等于它们的湿周比较。1.1 U形渠的水力计算公式水深h =12 +β D过水断面W =π8+β D2湿周 χ =π2 +2 β D水力半径R =wχ =π8+β D/π2 +2 β谢才系数C =R1/ 6/n断面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红外热成像树上板栗机器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视觉系统无法分类识别的特点,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引入到树上板栗的机器识别检测当中,建立了果园树上板栗红外热成像系统。记录了白天树上板栗果实与冠层温度变化情况,发现下午2:00~4:00之间,二者温度差异最为显著,最大温差可达3℃。研究了正常板栗果、坏死果以及空心果的红外辐射差异,发现坏死果表面温度最高,正常果次之,空心果温度最低。最后对获取的热图像进行温度校正、阈值分割、特征提取、目标标识。结果表明,树上板栗的有效识别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软土地基上筑坝方式 ,分析了软土地基上堤坝固结与稳定计算方法 ,提出了适合这类地基的合理的筑坝方式及固结与稳定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