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番茄晚疫病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但主要危害保护地番茄。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色,影响产量。全生育期都可发病,尤以成株期发病最多。在叶片、茎秆和果实上都会发病,一旦感染了此病,危害非常严重。一、症状晚疫病在番茄叶片、茎秆和果实上都会发病,以叶片和茎秆上发病最多。在叶片和茎秆上的典型症状是:有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不清晰,上面有依稀可见的白色霉层  相似文献   

2.
番茄是常见的蔬菜之一,消费量大,在清河县种植比较普遍。而晚疫病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在番茄种植过程中普遍发生。晚疫病危害破坏大,一且发生,如果不控制或者控制措施不当,很容易导致番茄大面积减产,给番茄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特别是连茬种植的土地,发病逐年严重。番茄生产过程中,晚疫病的防止很重要。因此,对我区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叶柄果实、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低温和高湿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在防治上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适期在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3.
晚疫病是番茄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各地都发生,常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特别是连茬种植的土地,发病逐年严重。对我区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叶柄果实、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低温和高湿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在防治上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适期在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4.
正番茄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发生多种病虫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因此,笔者结合当地气候及发病规律制定了番茄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以供种植户参考。一、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该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病斑由叶片的主茎蔓延,嫩茎部缢缩腐烂,病部以上枝叶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  相似文献   

5.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叶柄、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较低的温度和高湿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在防治上采取农业生态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化学防治适期在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6.
一、番茄晚疫病1.症状识别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该病害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果实、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病斑由主茎开始蔓延,嫩茎部缢缩腐烂,病部以上枝叶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2.发病规律该病适于高温高湿环境,最适发病温度18~25℃,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坐果期,发病潜育期3~5天。多连阴雨天气的年份  相似文献   

7.
<正>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甚至危害茎部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特别是连茬种植的土地,发病逐年严重。本文根据实践经验,对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在防治上采取综合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番茄果实营养丰富,可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或国水果罐头收藏,凭借其特殊风味在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番茄含有  相似文献   

8.
一、晚疫病的症状番茄晚疫病从苗期一直到结果期都可能发生,既危害叶片,又危害茎秆和果实,以叶和果实受害最重。一般从棚室前端开始发病,先侵染叶片和幼果,逐渐向茎秆、叶柄蔓延致使其变成黑褐色,严重时植株萎蔫折断。病果果实坚硬,凹凸不平,初期呈油渍状暗绿色,后变成暗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番茄晚疫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设施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番茄晚疫病俗称“过火风”,是目前番茄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一旦出现中心病株,如不及时加以防治,则会造成毁灭性的减产。番茄晚疫病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和果实,茎杆上受害较少。一、危害症状番茄晚疫病的主要症状是“病斑不规则,褐色,可能有白霉”。在叶片上从叶尖端或叶缘开始,初呈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变成褐色,潮湿时病健交界处长白霉;在果实上呈现不规则云状病斑,边缘模糊,有少量白霉;在茎杆上呈现暗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边缘白霉明显。番茄晚疫病的病势发展很快,常在短期内使叶片萎蔫、腐烂,天晴时,叶片很快枯焦,状如火烧。二…  相似文献   

11.
番茄晚疫病,又称番茄疫病,也称黑杆病,是一种流行性强,破坏性很大的病害。因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白天20~22℃,夜晚10℃以上,空气湿度80%以上即可成功侵染,故在温棚内极易发生,是温棚番茄生产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5%左右,流行时可达100%,造成减产20%~30%,个别减产60%~80%,严重时甚至绝收。有些地方由于多年连作,管理不到位,对该病不能及早诊断,防治措施滞后,使该病流行,危害严重,成为温棚番茄生产的一大障碍。症 状 识 别番茄晚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果实,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幼苗期发病,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浸状…  相似文献   

12.
一、发病症状番茄晚疫病又名疫病,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危害番茄的茎、叶和果实,以成株期的叶片和果实受害较重,幼苗感病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由叶片向主茎发展,使叶柄和茎变细  相似文献   

13.
番茄晚疫病是福建省上杭县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番茄、茄子等茄科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番茄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2003年春季全县种植面积2250亩(1亩=1/15公顷),受3~4月多雨寡照气候条件的影响,株病率一般为40%~60%,严重的达100%,晚疫病大发生,部分菜园已绝收改种,病情发展之快、发生之普遍、危害之严重在上杭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一、田间症状 晚疫病可为害幼苗、叶、茎和果实,以叶和青果受害较重。幼苗染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茎变细并呈黑褐色,致使全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白…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番茄近几年种植面积在30多万亩,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番茄猝倒病、立枯病、晚疫病、灰霉病、病毒病和线虫病等,发病程度为中等。有些农民盲目用药或加大用药量,使番茄上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正>番茄晚疫病又称番茄疫病,是番茄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茎秆和果实,特别在多雨年份对露地夏播番茄和棚室春秋冬番茄生产威胁很大,严重时造成大量烂果、死株,造成绝收。1危害症狀及发病条件1.1危害症狀。幼苗发病,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苗枯死。叶片发病,多从下部叶开始,后向上蔓延。发病多从叶尖,叶绿开始,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后变褐色,病斑不规则,潮湿时病斑呈暗褐色,长条状并凹陷。果实受害,在青果近果柄处产生油浸状暗绿色云纹状不规则形病斑。病果坚硬,潮湿时病都稀疏白色霉层。  相似文献   

16.
<正>番茄晚疫病俗称"黑炭元"、"过火风",是露地番茄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多雨季节尤为发病重,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的特点,一旦发病,若不及时合理防治,短时间内能造成植株成片枯死,常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80%,甚至绝收。现将露地番茄晚疫病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科学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种植者参考。1症状晚疫病为害番茄的叶片、叶柄、嫩茎和果实,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生产中要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17.
赵明 《河北农业》2019,(5):34-36
<正>番茄病害种类较多,主要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筋腐病和灰斑病等,这些病害在实际生产上常常同时发生或交替发生,而且发病早、来势猛、流行快、危害重,应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一、番茄病毒病病毒病主要有花叶病毒、蕨叶病毒和条斑病毒。花叶病毒一种是叶片上引起微花叶或微显斑驳,植株不矮化,叶形正常;另一种是叶片上明显呈花叶,有时可有疮斑,叶片凹凸不平,变小且  相似文献   

18.
正番茄营养丰富,美容瘦身,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但是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有时候番茄会发生一些病虫害,病虫害会影响番茄的食用价值及商品价值,也会给菜农的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将番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番茄主要虫害1.1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该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病斑由  相似文献   

19.
番茄晚疫病是危害番茄正常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对叶片和果实危害较大,茎部和叶柄也有受到感染的可能。苗期至成株期都不可避免,致使番茄减产2~3成。尤其在连作种植区域,病情会逐年加重。本文根据实际经验,总结概括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在防治上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番茄晚疫病的发生危害、流行特点、晚疫病的侵染规律和品种、气候条件、人为活动等因素对番茄晚疫病的影响,以及番茄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