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变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同类型内及类型间共1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同工酶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大豆F_1代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具有互补带的组合,杂种优势最高。试验还显示,类型内杂交组合,F_1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没有出现互补酶带;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组合,F_1代具有互补带比率最高。本试验结果证实:F_2代单株同工酶酶谱表型丰富的组合,其主要产量性状变异潜力大。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种间杂交后代,与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比较,F_2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类型丰富。从酶学以及分子标记的角度,明确了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的渗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新品种较老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高比活较低;高蛋白与低蛋白品种相比,高蛋白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较高,比活较低;结荚期,随植株节位降低,叶片过氧化物酶比活、活力和同工酶活性均呈增强趋势,但最下部老叶过氧化物酶活力和同工酶活性降低;未展开叶较展开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阳极区酶活性所占比例较大;中部书位叶片酶谱清晰,条带数多,适于品种间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总活性随生育进程而呈增强趋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盛花期。品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区的C_3、C_4酶带。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析了大豆子叶、幼茎和初生叶的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酯酸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器官的同工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别.某些高产新品种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条带数较老品种多,相对含量高,而苹果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条带数少,相对含量低;育种后代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条带数和相对含量比亲本多,而苹果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比亲本少.  相似文献   

6.
大豆抗感病毒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星华  陈宛妹 《大豆科学》1991,10(2):149-152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研究了10个抗、感病毒病(SMV)大豆品种和5个品种各自健株与病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加强,且增加一条酶带。同一品种病株也比健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强。可见,大豆抗、感病毒病不同的品种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同工酶主要是指来源相同,催化性质相同而结构不同的酶蛋白分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同工酶已成为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学各个领域,各种酶的同工酶还用于作物的地理分布及亲缘关系的研究。Gupta等人(1977年)曾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鉴定形态上不易区别的种的差别;也有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作为植物细胞分化和器官发育的“标志”。几年来我们对茶树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测定。实验表明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型是有规律的变化。在茶叶多酚类的氧化代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个东北春大豆与三个山东省夏大豆品种的杂交组合及上述三个杂交组合的F_1代与各自春大豆亲本相杂交的回交组合(或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比较单交(二系杂交)后代与回交后代的表现,确定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的适宜杂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生育期均较单交二代群体早熟一级,但变异幅度较大。株高与倒伏性亦有同样趋势,说明回交没有减少群体内性状的变异性。F_4代品系的成熟期;结荚习性,株高等性状的调查表明,回交群体稳定品系较单交群体多,而不稳定的品系数大大减少。F_2—F_4代籽粒产量测定表明,以早熟春大豆黑农2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劣于相应的杂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减少25%,F_3与F_4代群体产量减少7%。但以东北中熟春大豆吉林1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优于相应的单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高10—25%,F_3及F_4群体产量高4.8—21.9%。说明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品种会因春大豆亲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早熟春大豆进行杂交时,可直接对单交后代进行选择。而当利用中熟春大豆品种与山东省夏大豆杂交时,可再用东北春大豆品种回交一次,比只进行一次杂交可获得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9.
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普通亚麻的57个品种和17个杂交组合的F_1为材料,采取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物种特异性、品种特异性和阶段特异性。宁夏37个地方品种蕾期酶谱可分为6种不同遗传型。部份杂种酶谱中出现酶带增活、减活及酸带缺失等现象。宁亚5号、喀什7331和50—74三个油用型品种可能是矮生基因型纯合体。正交与反交杂种的酶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明某些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合成不仅与核基因有关,还可能与细胞质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方法和酶电游图谱扫描以及对酶液中酶活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杂种油菜F_1(S45×81008—34)及其亲本在初花期的叶绿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叶绿体中是真实存在的。(2)F_1叶绿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显示出杂种油菜F_1不仅具有它的亲本的互补酶而且还具有它的亲本没有的杂种酶,它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3)杂种油菜F_1的酶液中的酶活及蛋白质的含量皆高于它的亲本的酶活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5,24(3):161-16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对UBC ISSR801-850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有11个引物没有产物,选出39个引物具有扩增产物,一般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1-6条带,产物片段大小多在831-3530b之间.39个引物共扩增出121条带,其中多肽性带47条,占38.84%.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出带数为3.1条;其中多肽性带数为1.21条.ISSR引物扩增的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能很好地用来区分不同来源的大豆品种(系).不同大豆品种(系)因其遗传背景不同,经ISSR引物扩增出来的谱带数也不一样,而且不同品种(系)还具有特异性的标记谱带.另外,对沈农系列大豆品种(系)的生产力与本试验采用的日本大豆品种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沈农系列大豆品种(系)的生产力要高于日本大豆品种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二者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在数目、分布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酯酶同工酶也存在区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可以作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进化和类型鉴定的参考依据。POD相似系数为0.667,EST相似系数为0.714,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大豆种质资源同工酶及RAPD标记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0份河北省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有12条,酶谱类型有21种,聚类结果基本上能够区分不同生态区的材料。RAPD分子标记多态性高,10个引物扩增出58条谱带,29条具有多态性,聚类结果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8个类群,揭示了其亲缘关系,同时,还反映出品种或品系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品种铁丰29为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3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单独胁迫及复合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及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O3处理大豆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均低于对照;UV处理下,大豆叶片SOD、CAT、POD活性也均低于对照,但基本高于O3处理;O3及UV复合处理下,加剧了SOD、CAT、POD活性的减弱.对POD同工酶研究发现,在分枝期,O3处理产生Ⅰ条新谱带,开花期和结荚期均比分枝期多2条谱带,并且受胁迫处理的POD酶谱带与对照相比颜色较浅,说明在整个生育期,胁迫处理下的大豆叶片POD同工酶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用大豆同一品种与不同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不同品种与同一生理小种互作,测定了大豆叶片防卫酶及可溶性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与不同亲和性的小种互作后POD和SOD活性都有增强,但非亲和互作中防卫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强度显著高于亲和互作。POD和SOD同工酶谱带仅发生强弱变化,未见有数量改变,说明POD和SOD活性的增加与同工酶活生的增强有关。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显示,在非亲和或亲和互作中大豆某些可溶性蛋白谱带有所增强,是一些病程相关蛋白。而大豆不同品种与灰斑病菌同一生理小种互作后POD快速而显著表达也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非亲和性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防卫酶POD和SOD活性的快速而显著增高是大豆与灰斑病菌非亲和互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用一些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感病的不同品种和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共检测到12~13条过氧化物酶酶带,在接种和不接种稻瘟病菌的情况下,水稻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无明显差异,但可发现抗病品种(系)要比感病品种(系)多一条或两条弱的酶带,且个别酶带的活性也较高。表明过氧化物酶与抗病性有关,可以作为鉴定品种抗瘟性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直板凝胶电泳等方法测定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SMVI—1毒株后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中感品种比健林分别多2条和1条酶带。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是对照的14.5倍,其次是中感品种和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仅为对照的18.57%,抗病品种为74.43%。  相似文献   

18.
低钾胁迫对不同钾营养效应型大豆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伟  曹敏建  王晓光  李植 《大豆科学》2005,24(2):101-105
以四种钾营养效应型大豆品种(系)(铁丰31号、沈农6号、铁95068-5、GD16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钾浓度处理,研究低钾胁迫对大豆整个生育期细胞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钾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的活性高峰出现时期最早,CAT次之,POD出现最晚.从敏感型来看,耐性系数高的不敏感型品种(系)CAT与POD的活性差异明显高于耐性系数低的敏感型品种(系),SOD活性差异则不甚显著.由此,本文认为大豆钾营养敏感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保护酶系统活性差异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花粉超低温长期保存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郑1142的花粉在超低温(-196℃)保存一年后,花粉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没有变化,保持原自交系花粉酶谱的特征.冷冻花粉产生的第一代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同原自交系种子的酶谱一致也没有差异,保持了原自交系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355份甘薯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明确了甘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表明,结合品种表现分析,初步建立甘薯品种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