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渤海的对虾放流增殖工作刚开始,还没有详细的实验和观察资料探讨有关对虾的增殖问题。我们根据渤海对虾自然种群的一些特征,参考国外资料,讨论有关渤海对虾放流增殖中合理的放流密度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近日,由河北省水产开发总公司在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繁育的中国对虾苗被放入渤海,标志着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增殖放流工作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增殖放流是我国水产业平衡渔业资源、造福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一项重要事业。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在科技兴渔谋求发展的同时,将自繁产品增殖放流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去年放流牙鲆、海蜇得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中国对虾的繁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渤海对虾自然资源开始衰退。我们在全海区范围内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系统管理养护,开展了人工增殖对虾资源工作。 相似文献
6.
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放流增殖是我国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增殖工程,它符合于水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对虾放流增殖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受公认和欢迎。邓景跃(1989)在对虾放流增殖的效果分析中指出:1985年—1987年海洋岛 相似文献
7.
<正> 影响黄渤海对虾增殖的主要问题如下:1 产卵亲虾数量不足产卵亲虾是资源补充量的基础,尤其对一年生的中国对虾来说,补充量的多少是秋汛资源丰歉的决定因素:补充量与产卵亲虾数量呈正相关。产卵亲虾数量之所以不足,不外以下原因:1.1 秋汛对虾捕捞过度根据国家规定,渤海内12000条锚流网船捕捞秋虾,资源利用已饱和化,但由于对虾价格高昂,大量无证渔船违规作业;大量有证渔船在禁渔期内进行偷捕;大量大马力底拖网渔船集中烟威,石 相似文献
8.
放流增殖对虾病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原因 ,1 995~ 1 998年我们对在黄海北部中国对虾 (Pe naeuschinese)放流的仔、幼虾进行了病毒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方法样品分别取自育苗室放流用的 1cm仔虾、暂养期内及放流入海时的 2~ 3cm仔、幼虾和第一、第二航次调查的幼虾 ,体长 5~ 7cm。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感染。用切片镜检方法检出的是发病个体。用核酸探针方法检出的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HNBV)分四级 ,“十”指HHN BV阳性 ,阳性弱 ,达到检测灵敏度 ;“ ”指阳性 ,较弱 ,易于… 相似文献
9.
渤海对虾洄游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渤海对虾标志放流与重捕资料、渤海大面水文调查资料、渔场统计资料以及幼虾相对数量试捕资料,对渤海对虾的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的位置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表明:每年6、7月份,幼对虾在渤海各海湾及河口水深10米以内的咸淡水交汇处生活;8月上旬至9月下旬由“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2-28%,水温为26-28℃)游向渤海中部东侧或辽东湾中部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0-31%,水温为20-23℃)索饵;9月下旬之后,因季风影响浅水区水温下降,原冷水团所在的深水区反而成为相对的高温区,对虾集中于“相对高温区”中。中心渔场位置及其稳定程度取决于底层水温、盐度分布及它们的稳定状况。渤海对虾具有趋向于底层水温20℃和盐度30.5%的习性。 相似文献
10.
11.
黄渤海放流增殖恢复捕捞渔业效果显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近海渔业生物资源连年严重衰退,渔业水域环境不断恶化,远洋渔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这已经成为渔业界的共识.对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生物资源,提高渔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并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本文着重讲述了环渤海省市,近几年来向渤海中放流中国对虾等传统经济生物对恢复渔业资源的显著效果,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渤海梭鱼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2月完成了水环境的调查,选择了放流最佳地点。梭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实现年生产苗种超过2000万尾,中间培育成活率由30%提高到80%,轮虫是梭鱼较好的开口饵料,也找出了其他不同阶段的饵料配方。水环境指标要求及害病防法有了新的突破。1992、1993年的回捕率分别为0.03%和0.053%。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 ulis ja 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年的186 kg/h下降至目前不足1 kg/h,鱼类资源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而辽东湾分布相对较少,并且鱼类资源与海蜇呈交错分布.近年来,渤海增殖放流的鱼类仅有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资源量有小幅度回升,其他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源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和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来看,渤海鱼类群落依旧是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控制其能流结构.除花鲈外,其他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均不足历史最高资源量的1%,其资源量的恢复尚有很大的空间,增殖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6.
17.
为提高海洋岛渔场中国对虾的回捕率,我们在黄海北部石城岛海域进行了放流中国对虾仔虾(体长10mm)的试验。测定了运输途中死亡率和突然死亡率,并进行了3次海上跟踪调查,估测放流后的相对资源量。本文报导了这次试验结果,并探讨了当前提高放流对虾回捕率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开发、增殖自然资源,增加出口创汇,山东省水产局在1983年乳山湾对虾增殖放流可行性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自1984年起,在山东半岛南岸进行为期三年的对虾放流增殖。 相似文献
19.
20.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孤立种群条件下,用放流前后的相对资源量调查资料,估算放流虾与自然虾的比例,8年(1985~1992)平均值,放流虾占92.9%,标准差7.4。由此而计算的回捕率,8年平均值为9.2%,标准差3.5。最高1985年为16%,最低1989年仅为5%。前4年(1985~1988)平均值为11.6%,后4年(1989~1992)为6.7%,约下降了45%。讨论了回捕率趋势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