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采用枝条浸泡菌液法鉴定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并对影响鉴定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液浓度以1×106~1×107cfu/mL、苗龄以38~48d、浸泡时间以6~12d为宜。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番茄品种的抗性,有利于抗病基因鉴定时的取材保证,对抗性植株的快速鉴定及其幼苗的早期快速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快速筛选出番茄青枯病抗性基因的SSR标记。[方法]对来自4个国家27份番茄材料青枯病的抗性进行鉴定,并用一套SSR标记对材料进行分析,寻找与青枯病抗性基因连锁的标记。[结果]来自国内的3份材料表现出理想的抗病性,"湘引79-1"表现高抗,"860"及"039-3"表现抗病。标记TOM176-177在3份抗病材料上能扩增出相同带型,而在其他材料上扩增出的带型不同。TOM176-177在27份材料上存在4个等位基因,在3份抗病材料上是同一个等位基因,其扩增产物比其他等位基因小。[结论]该研究初步推断标记TOM176-177与青枯病抗性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3.
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番茄高抗青枯病的抗源材料与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质性状材料进行有性杂交获得的系统材料进行抗青枯病育种方法的研究表明,采用幼苗期鉴定沟汰感病苗,再对抗性苗进行成株期鉴定及经济性状选择的抗病育种方法是有效的,能够筛选到抗性材料,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上述育种方法育出一批食用性番茄的高抗系统,但经济性状与育种目标要求相差较远。番茄抗青枯病育种需时间长,难度大,抗性不易固定。番茄的经济性状与多是属于数量性状,将抗青枯病性状同其它经济性状很好的结合起来,需要较长的育种过程。实验对番茄果实的大小与抗青枯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相关系数为r=-0.02,这似乎在育种过程中可以不予过多注意,说明抗青枯病与其它经验性状相关的研究领域还比较宽阔。  相似文献   

4.
番茄砧木品种材料抗青枯病接种鉴定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浸根法、浸土法两种接种方式对6个番茄砧木品种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种番茄青枯病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浸根法接种番茄青枯病菌,番茄砧木发病明显,差异显著,更适合作为番茄青枯病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浸根法接种测定结果显示,6个番茄砧木品种材料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病株率为42.86%~90.48%,对青枯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柳砧二号表现中度感病,其余5个品种表现高度感病;用柳砧二号嫁接番茄栽培示范结果显示,连作地番茄嫁接栽培较自根栽培每公顷增产85.5%,表明利用抗病砧木嫁接栽培番茄防治青枯病是番茄生产上抗病栽培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5.
番茄抗青枯病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枯病是重庆番茄生产主要障碍之一,为选育抗病品种,在病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抗源材料选育及利用研究。2000~2003年分离出番茄青枯病病菌68株,经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生化测定等研究,明确重庆市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为:Ralstoniasolanacearum,生理小种1,生化型Ⅲ。苗期室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方法研究设伤根浸根接种法、灌注接种法、剪叶接种法三种处理,结果以伤根浸根接种法更为准确、可靠。经抗病性鉴定,结合农艺性状比较研究,筛选出四份抗源材料,并配组选出一个强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最佳抗性鉴定方法组合为,接种方法为摩擦法,接种苗岭为4片真叶,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mL-1。以此为基础,对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提供的44份番茄材料进行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抗源筛选结果为中抗材料4份,感病材料34份,易感病材料6份。  相似文献   

7.
以20份高世代稳定番茄砧木自交系为材料,对番茄砧木材料进行田间主要病害抗病性评价,以期筛选出抗性材料,为抗病育种提供材料。通过田间抗性鉴定和对5种病害抗性基因(I-2、RRS-342、Tm-2a、Mi-1、Cf-9)进行检测,进而鉴定筛选出聚合多抗番茄砧木。结果表明,Y-7-1、ZM22-1-10的青枯病、根线虫、烟草花叶病毒、叶霉病病情指数均达到抗病以上水平,且均检测到所有的抗病基因标记,是聚合多抗番茄砧木材料。  相似文献   

8.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 4 8个稻瘟病菌 (Magnaporthegrisea)生理小种的 6 3个菌株 ,对受体品种南 2 9及其 10个T0 代转溶菌酶基因水稻植株繁衍的 36个T5代品系进行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受体品种南 2 9对38.1%的菌株 (2 4个 )表现抗病 ,转基因品系对 72 %以上的菌株表现抗病 ,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对照大幅度提高 ,证明溶菌酶基因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 ;不同T0 代植株甚至同一植株繁衍的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并不相同。大田稻瘟病诱发鉴定结果证实 ,转基因水稻叶稻瘟和穗稻瘟抗性均比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 ,但抗叶稻瘟的转基因品系不一定抗穗颈稻瘟 ,而抗穗颈稻瘟的品系一般高抗叶稻瘟  相似文献   

9.
番茄抗青枯病的最适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报道了番茄抗青枯病的最适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伤根灌注法是番茄细菌抗青枯病鉴定的首选方法:番茄二叶期幼苗(苗龄20d左右)适宜做青枯病苗期抗性鉴定;要选育出的抗青枯病番茄品种,必须将幼苗期与成株期的抗青枯病鉴定结合起来;番茄对枯病的抗性机制比较复杂,苗期可能存在抗性分化;番茄中抗及耐病材料易丧失抗性。  相似文献   

10.
用早疫病菌粗毒素在种子发芽期鉴定番茄品种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番茄品种分别在种子发芽期用番茄早疫病粗毒素和在苗期用病原菌孢子人工接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和抗性植株筛选。结果表明,不同番茄品种对粗毒素的抗性与对病原菌的抗病性明显相关,用粗毒素鉴定的成活率与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的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为r=-0.845,其绝对值大于r0.01=0.834,达极显著水平。用粗毒素筛选出的抗性植株经人工接种病原菌孢子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均属抗病。因此,可用致病毒素在种子发芽期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抗病植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
    利用银染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来源的18份番茄青枯病抗病材料和2份感病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稳定、多态性好的5对引物组合分别对2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清晰的条带201条,其中7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36.8%.这一结果表明供试的抗青枯病番茄材料在DNA水平上的酶切位点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用NTSYS软件计算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为0.76~1.00.以遗传相似系数0.88为阈值进行UPGMA聚类分析,20份供试材料分成2个复合组和5个独立组.以上结果在DNA水平上为番茄抗青枯病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分析嫁接番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活性成分对番茄抗青枯病、番茄体内青枯菌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高感青枯病番茄品种粉贝贝(Fb)、高抗青枯病番茄砧木番砧1号(No.1)和茄砧21号(No.21)为试验材料,设自根嫁接(Fb/Fb)、砧穗嫁接(Fb/No.1、Fb/No.21)和砧木自嫁接(No.1/No.1、No.21/No.21)5个嫁接组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嫁接番茄接种青枯菌前后的根系分泌物进行鉴定分析,用筛选出的活性物质对高感病番茄进行灌根处理后接种青枯菌,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测定番茄体内和根际青枯菌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结果】从嫁接番茄根系分泌物中鉴定筛选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P)和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2种活性物质,其中1.0mmol/L DP与1.0mmol/L BHT混合灌根处理的抗青枯病效果最好,使高感病番茄的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至46.7%、42.5(P<0.05,下同)。2种活性物质灌根处理均能使根际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均可降低根际真菌数量,其中BHT的抑制效果更强;均可在发病初期显著抑制放线菌的增殖,且DP的抑制效果强于BHT。【结论】筛选出DP和BHT 2种活性物质,其可通过改善根际微环境、降低植株体内和根际的青枯菌数量而提高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番茄疮痂病病原菌T3小种是严重威胁我国番茄生产的优势小种,采用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是唯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途径,而抗性遗传研究和抗病基因的鉴定是利用抗性资源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利用感病材料Super Sioux与野生醋栗番茄材料LA1589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分析了LA1589对T3小种的抗性遗传,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目前国内外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为建立准确有效的人工接种鉴定体系,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接种方式(剪顶法、喷雾法、复叶柄注射法、茎顶端注射法和茎基部注射法)对番茄植株进行接种,比较和分析了接种后各群体植株起始发病时间、平均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平均死株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剪顶法和茎部注射法接种病原菌致病效果最好,发病率达到100.0%,病情指数>75.0,但是剪顶法接种后植株死亡率很高,接种40d时死亡率高达96.7%,不利于后续的遗传分析及留种;进一步分析发现茎基部注射接种时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传播速度更快;用5份抗感性不同的番茄材料及2个遗传分离群体共计742株番茄进行茎基部注射接种,结果表明该法接种后可以准确区分番茄材料的抗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茎基部注射法接种适用于番茄材料抗溃疡病评价及遗传分析,为抗溃疡病番茄材料的筛选及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Rs) is a serious soil-borne disease and silicon can enhance tomato resistance against this diseas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mechanisms of Si-mediated pathogen resistance from the rhizosphere perspective. In this study, two tomato genotypes, HYT(susceptible) and H7996(resistan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ilicon application on disease inhibition, root growth, and organic acid content in both roots and root exudates under R. solanacearum inf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acterial wilt in HYT, but had no effect in H7996. Silicon concentrations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tomato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Si treatment under R. solanacearum inoculation. In HYT, Si application increased root dry weight by 22.8–51.6% and leaf photosynthesis by 30.6–208.0%, and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itric acid in root exudates by 71.4% and in roots by 83.5%. However, organic acids did not influence R. solanacearum growth.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salicylic acid(SA) content in root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silicon addition for H7996 and exogenous SA application could reduce bacterial wilt disease index.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i-modulated phenolic compound metabolism in roots or root exudates, especially citric acid and SA, may be a potential mechanism in the amelioration of bacterial wilt disease by Si.  相似文献   

16.
Citrofresh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itrofresh进行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Citrofresh处理对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优于对照农药72%农用硫酸链霉素,且对番茄植株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地上部植株长势较旺,地下部根系较发达,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目前,青枯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青枯病番茄品种表现出与劣质农艺性状连锁遗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番茄青枯病抗性主要为数量遗传,不利于优良抗病品种的选育。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植物免疫系统,提高寄主植物青枯病抗性,反之,寄主植物的健康状况也能够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根际微生物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抗青枯病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讨论了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的作用机制,并对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调控番茄青枯病研究方向的热点进行展望,为番茄青枯病诱导抗性机制的解析、遗传育种以及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与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番茄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枯病的菌系组成、致病机理、抗性分子标记、番茄抗病品种的应用以及番茄青枯病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今后应组织全国协作研究,广泛布点和采集病样,并加强育种技术和方法研究,以培育出更多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番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