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为广西水稻发生面积最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究适用于广西兴安县水稻产区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不同放蜂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宜兴安县的放蜂技术:每小区放蜂30点(即7点/667 m~2),每次放蜂1500头/点,连续放蜂3次,放蜂时间间隔5 d。螟黄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3.18%~83.23%,保叶效果为75.12%~96.4%,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2013—2014年,通过试验调查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和控害效果,探讨本地区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的适宜种类和释放数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释放量10 000头/667m2的控害效果最好;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个蜂种处理间,寄生率及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为探讨生物导弹(病毒·赤眼蜂杀虫卡)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控效果,我们于2016年在通城县四庄乡华家村开展了生物导弹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作物和靶标生物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为黄华占。靶标生物:稻纵卷叶螟。1.2材料与药剂生物导弹(毒·蜂杀虫卡,生物导弹包含蜂量1万头,昆虫病毒6亿)为湖北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化学防治药剂10%稻腾悬浮剂(3.3%阿维菌  相似文献   

6.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农药用量,防治稻纵卷叶螟危害,笔者在武汉市黄陂区应用"性诱+毒·蜂卡"组合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程用性诱+毒·蜂卡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 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相似文献   

9.
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6种药剂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这6种药剂对水稻安全性好,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明显,不同药剂间防效相差较大。其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见效最快、效果最佳,药后3d、7d和15d防治效果分别达81.77%、92.82%和95.00%;其次是20%氟虫双酰胺SC,药后3d、7d和15d防效分别为80.17%、89.72%和91.12%。这2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其它供试药剂,是当前值得推广应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及稻褐飞虱等的作用和综合防治问题,广东农林学院昆虫学教研组等根据试点进行了分析。为有效地防治水稻害虫,我们结合外地经验,于1979年晚造在孟山大队开展了综合防治试验,并对害虫及其天敌作了较系统的调查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孟山大队位于我县东洋(田)边缘,东面临海,三面平原,水田面积1450多亩,水稻病虫历来严重,过去基本上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就使得瓢虫、步甲、隐翅虫、螯蜂和黑肩绿盲蝽等稻田重要天敌数量较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连年猖獗,每年损失稻谷10万多斤。长期不合理施用农药,除造成天敌严重凋落外,还影响天  相似文献   

12.
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频率加大,为害程度加重,药剂防治效果变差。针对该现象,笔者通过多年对稻纵卷叶螟防治实践.选出丙溴磷40%乳油、毒死蜱40%乳油、杀虫单90%可溶粉剂等11种参试药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locrocis medinais)的防治效果进行筛选试验,为今后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5%锐劲特悬浮剂667m2 40mL对水50kg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白背飞虱效果理想。尤其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极为显著。通过在雷山县丹江镇响楼村小郎当进行对比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达90.41%,与常规农药处理区防治效果80.45%相比,防效提高9.96个百分点。且对害虫天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该药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放蜂面积6.7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为44.21% ,枯鞘株率平均为1.21% ,平均防治效果达55.84%。气候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行为影响很大 ,多雨 ,蜂卡潮湿 ,影响寄生蜂孵化 ;阴雨不利于寄生蜂活动 ,寄生率低。经大面积放蜂后 ,培养自然种群对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农药用量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地危害轻重因不同地区和年份而有异,除与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有密切关系外,亦与其天敌,特别是卵与幼虫的寄生天敌数量有一定关系。目前采用的综合防治措施中,用赤眼蜂以消灭其卵已获得肯定的效果。但各地使用的赤眼蜂种类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所获得的效果也颇不一致。查明本地稻纵卷叶螟卵自然寄生天敌的种类,以确定不同蜂种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等,颇有必要。本文报导所采用的方法,是在不同类型的水稻田中于稻纵卷叶螟卵期随机取样采集卵粒,然后分别置于小指形管中,每管一卵,逐日除去孵化卵粒,留下寄生卵,观察记载寄生天敌的羽化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情况北京市从1974年开始试验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累计放蜂面积达475万亩。1978~1980年每年放蜂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近几年稳定在80万亩左右。从1978年,先后在密云,顺义和通县分别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赤眼蜂生产车间三个,承担全市赤眼蜂生产任务。三个车间日繁蜂量均达1.5亿头,年产200亿多头蜂。目前,大量生产和应用的是以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通县还以米蛾卵生  相似文献   

17.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18.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稻螟赤眼蜂组合使用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最佳施药时期、施药方式及施用剂量。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sc50mL/667m2采取无人机喷雾,期间放蜂三次,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具有低毒、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且有利于田间天敌增殖,增强稻田自然控害能力,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危害程度除了受迁入虫源和寄主生育状况的影响外,还和天敌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几年来,对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跟随关系、控制作用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了一些基本调查与分析,情况如下。一、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根据几年来的调查,河南稻纵卷叶螟的天敌有48种,隶属于6目20科。其中卵期天敌五种,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为优势种,幼虫期天敌24种;蛹期天敌4种;成虫期天敌10种;重寄生天敌三种。以下10种为稻纵卷叶螟天敌新记录: 幼虫期天敌:1.腹沟茧蜂Microplitis sp., 2.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3.黑斑足突眼隐翅虫Stenus cicindela,4.小黑足突眼隐翅虫Stenus veecund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