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以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种植现状为例,回顾了现有的关于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包括表型遗传多样性和基因遗传多样性;归纳了元阳哈尼梯田原生境保护下生态环境对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理条件影响和生物因素影响;总结了元阳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对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探究了原生境保护水稻农家品种的优越性。研究旨在为水稻农家品种及相关农家作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繁荣发展,乡村地区的景观资源逐渐成为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对象。乡村地区凝聚着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生态化的农田自然景观,而且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建筑、美术绘画或者农具运用等景观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景观资源对于乡村休闲旅游和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农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田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技术,以更好促进农田景观建设的推广普及,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田景观构建指南》一书,以北京市农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农田景观的主要类别、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探索出科学的景观作物栽培策略,对于提升农田景观规划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杂粮的营养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杂粮食品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但近年却受到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它不仅符合中国以农耕为主的食物生产结构特点和自然环境资源条件,而且经过数千年经验总结,形成了非常合理、科学和多彩的内容。用现代知识和技术发掘、整理和开发中国传统食品可以说是对世界人类宝贵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同时对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增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中国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评述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在认识农业多功能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农业的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分析了农耕文化作为休闲农业开发理念核心的原因,提出基于农耕景观、农耕器具、传统制作手艺等有形农耕文化和岁时节日、农事诗谚等无形农耕文化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设计思路,并指出在以体验理念勾画休闲农业之圆时应注重在重感官的初级体验、强调参与的高级体验和浑然融合的终极体验等层次上产品设计方面的差异性,最终形成以农耕文化为圆的核心、以休闲农业项目设计为圆的延伸半径、以体验理念勾画休闲农业之圆的模型,成为一种解读休闲农业开发的文化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6月12日,农业部发布了第2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第2批发布的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皇家枣园的代表——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北方林粮间作典型模式——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北方梯田与石头文化的集成——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蒙古  相似文献   

6.
苏黎  陈凡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472-478
【研究目的】以往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研究,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特点和技术方法的考察和分析,而疏于对其作为整个农业技术发展过程所凸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起因的深入剖析。【方法】从技术哲学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体要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客体要素(农具等)相结合的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渐进累积、间断均衡和周期兴衰等特征;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自主演化规律,探寻传统农业技术自我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根据;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揭示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制约和影响。【结论】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渐进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调整、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遵循技术的自主发展规律,又带有鲜明的社会建构多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与耕作制度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梅州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田面积少,梯田与山坡田多,由于受区位因素的制约,工业欠发达,用机械耕作土地难,但空气、水土资源纯洁,土地无污染,有利于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有机稻米市场价格是一般稻米的5至10倍,梅州市发展有机稻生产,既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水稻生产收益,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大米的需求。一、梅州市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1.地处低纬度,近临南海,受太平洋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马克西姆阿甘公司(MAI)创建了一个新的农业技术部门。它将侧重于"新技术"的侦察、发展和商业化,该技术可以简化耕作,同时补充作物保护产品组合,MAI表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本月收购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地,在申遗成功后,如何利用遗产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来达到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传承民族文化是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种子系统作为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梯田稻作和景观的核心,千余年来维持着当地人民的繁衍和生存,而稻种种内遗传多样性又是当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根本。本文主要分析哈尼梯田稻种多样性种植在抗病稳产中的作用、特征和优势,探讨种子系统在维持农户生计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提出以稻作农耕为基础持续的、长久性的、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的扶贫策略,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树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2):286-290
史前的山西地方,乃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人们于近万年前在这里开始了原始的农耕活动。他们使用石质工具——石斧、石耜、石铲、石犁等耕地与整地的简单器械种植作物,并用石锄进行中耕除草和松土保墒作业,继而使用石刀、石镰刈割收获田间的农作物。笔者总结描述了山西地区出土的各种石质工具,指出当时的劳作手段和方法整体而言甚为简略,显得粗糙而原始,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它是新生事物,有许多完善和成熟的机会,前景广阔;进而阐明它的意义在于有意识地干预了田野的生态秩序,彰显了人类对地表地貌的作用力。这一阶段的先民,首先迈出了种禾获粮创食的步伐,以拓荒者的身份勇敢地去开创着原始农业的经济局面。该种农耕方式,为后来农业的精耕细作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Farming culture is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so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construc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fully exploring and making full use of farming culture resource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successful brand shaping of Hani terrace tourism could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in other areas of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ani terrace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regions for reference, ideas of developing farming culture tourism in the Dabie Mountains we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erraces proves that slope-to-terrace project is a signifi cant measure for conserving water and soil in mountainous areas.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obtain RS images with a resolution ratio of 0.1–0.5 m, Arc GIS was applied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Fragstats3.3 was used to calculat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to study landscape pattern of 4 ancient terraces in Huang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rrace landscapes and woodland landscapes in the study area account for nearly 80% of the whole landscape(terrace 30%, woodland 50%); mean area of single fi el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between 100 m~2 and 200 m~2, and height between 0.7 m and 1.7 m, breadth 0.5 m and 0.6 m; most terraces have a gradient of 5–25°, accounting for 7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i eld.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in the ancient terraces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slope-to-terrace project and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control of slope farmland.  相似文献   

14.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稻渔综合种养可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复合经营,从平面生产转变为立体生产,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为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综述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概况,阐明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增产增效作用及与之配套的稻田工程技术、安全植保技术、安全施肥技术、鱼病防治技术、水质管理技术的实施过程,指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展望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谷子在陇中地区具有悠久栽培历史,其生育特性与陇中地区降雨特点相吻合,是谷子在陇中地区很早栽培并能够长期扎根的原因.在谷子的种植实践中,陇中民众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壤谷就是一种古老的镇压保墒措施,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由此可以得出谷子种植是陇中地区精耕细作的典范、农业发展需要把传统耕作措施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早稻秸秆全量还田和连作晚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当前发展新型农作制度和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此研究对早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连作晚稻手移栽、机插和抛秧3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作晚稻手移栽栽培方式产量最高,机插次之,抛秧的产量最低。但手移栽栽培方式的产量与机插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与抛秧栽培方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手移栽处理相比,机插处理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含量均相近,且手移栽与机插栽培方式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抛秧。秸秆还田降低了3种稻作方式的有效分蘖数,抛秧处理的差异最大。此外,与手移栽和抛秧相比,机插栽培方式显著节本省工。综合来看,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表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是浙江省双季稻区值得推广的栽培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常规的耕作栽培措施(播种时间与密度、收获时间、水分灌溉、肥料的施用),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所提倡的一些特色栽培措施(有机栽培、秸秆还田、稻鸭互作、免耕、水旱轮作)两大方面综述了不同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综合提高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的现状条件、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概括了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的市场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等有利条件,以及市场需求不明确、不具备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缺乏承担生态农业隐性成本的主体、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不利条件。分析了在山东半岛及沿海生态农业区、鲁西平原生态农业区等山东省6个生态农业区形成的林粮立体生态农业、蔬沼种养殖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渔立体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农业生产过程特征和空间布局特点。提出了通过强化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加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强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推进山东省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尹立成 《小麦研究》2010,31(1):9-13
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随着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现有植保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博山区植保现状,认为新型的植保体系必须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建设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立完善有害生物的预警体系,积极推行无害化治理;推广诱杀技术,加强有益生物保护;减少高毒农药使用,推广生物制剂;政府财政保证植保专业经费,乡镇农技人员"实职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