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哈萨克牛四种蛋白多态与体尺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牛 Tf、Ptf、Alb和 Pa等 4个蛋白位点分别有 4、2、2和 3种表型 ,分别受 3、2、2和 2个共显性等位基因支配。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 ,研究 4个蛋白位点的基因型与哈萨克牛体尺性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胸深性状上 ,Tf AE型的 LSE值显著高于 Tf DE型的 LSE值 ( P<0 .0 5 ) ;在胸围性状上 ,Tf AE型的 LSE值极显著高于 Tf DE型的 LSE值 ( P<0 .0 1 ) :对于胸深性状 ,Ptf AA型的LSE值显著高于 Ptf AB型的 LSE值 ( P<0 .0 5 ) ;在腰角宽性状上 ,Alb AA型的 LSE值显著高于 Alb AB型的 LSE值 ( P<0 .0 5 ) ;对于臀端高性状 ,Pa AA型的 LSE值极显著高于 Pa AB型的 LSE值 ( P<0 .0 1 ) ;对于十字部高性状 ,Pa AA型的 LSE值显著高于 Pa AB型的 LSE值 ( P<0 .0 5 )  相似文献   

2.
鲁西黄牛是中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为了提高该群体的生产性能,本试验对鲁西黄牛的生长性状与运铁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胸深上,TfEF型的LSE值(9.32)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基因型值(P<0.01),在胸围性状上,Tf-D1E(6.13)和TfEF型的LSE值(8.53)显著地高于其它基因型值(P<0.05);在胸深、十字部高、胸围3个性状上,TfE平均基因效应值较大,在体高、十字部宽、胸宽、体斜长4个性状上,TfD1的平均基因效应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新疆克拉玛依市绿成公司肉牛良种繁育场的30头安格斯牛的转铁蛋白(Tf)进行了遗传检测,并结合其体尺、体重情况,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Tf蛋白多态性与体尺、体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格斯牛在体高上TfAA型的LSE值(4.03)和TfEE型的LSE值(3.47)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基因型值(P<0.01),TfAD型和TfDD的LSE值都较显著高于TfAE和TfDE型的值,其余性状基因型的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天山马鹿数量性状相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凉泉天山马鹿上锯公鹿的体重、茸重、茸的鲜干比例性状与鹿年龄、茸重性状与体重 ,体重、体尺和茸尺性状与茸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一定年龄段 ,这些数量性状除了体尺中角基距性状与茸重呈强负相关 (-r,P <0 0 1 )外 ,多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少数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并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 ,为预测并比较天山马鹿各锯时的体重、茸重、体尺、茸尺和茸的鲜干比例水平及制审定其检测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秦川牛IRS-1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384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牛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IRS-1基因外显子上存在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经DNA测序发现,在IRS-1基因外显子的2 346(B1位点)和2 394bp处(B2位点)分别发生了G→A和C→G突变,经分析发现,分别为氨基酸序列第782处Glu和798处Leu的同义突变。通过SSCP带型分析分别出现CC、CD和AA、AB 2种基因型,均未检测出第3种纯合基因型;卡方检验显示,B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B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B1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B2处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B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体斜长、腰角宽、胸围和眼肌面积方面差异显著(P<0.05),B2位点在腰角宽、胸深和背膘厚方面差异显著(P<0.05)。将2个突变位点合并基因型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双杂合基因型个体(ABCD)除背膘厚和肌间脂肪含量外其他所分析的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结果提示,IRS-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及部分肉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ABCD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和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部分体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研究选用陕西秦川牛原种场饲养的33头公牛及其603头女儿1978年至2005年的记录资料,采用父系半同胞相关法对秦川牛初生、断奶、周岁及18月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及体重体高比(BPI)的遗传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了各年龄段体重与体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秦川牛初生重、断奶重、周岁重及18月龄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4150、0.6136、0.2008和0.6371。同期体重体高比(BPI)的遗传力值为0.6225、0.6464、0.1632和0.4839。各年龄段体重与其它体尺性状均呈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究膜相关RING-CH型蛋白1(membrane-associated Ring-CH Protein 1,MARCH1)基因多态能否显著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生长性状。通过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检测46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MARCH1基因启动子区7-bp位点InDel(insertion/deletion)多态性,并利用SPSS 23.0分析软件探究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育成羊MARCH1基因启动子7-bp(NC_030813:g.1858696insTAATACG)突变位点DD基因型个体体高均值显著大于ID和II基因型个体(P=0.010),ID基因型个体体长均值显著大于II基因型个体(P=0.036);成年羊该突变位点ID基因型个体管围均值显著大于II基因型个体(P=0.040)。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内蒙古白绒山羊体高、体长和管围与体重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MARCH1基因启动子区7-bp位点可作为内蒙古白绒山羊体尺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SIRT1和SIRT2基因的多态性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系,寻找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DNA测序和PCR-PFLP方法检测秦川牛SIRT1和SIRT2基因的多态位点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分析了单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SIRT1基因3′侧翼区检测到两个多态位点(G25764A和A25846G),同样在SIRT2基因3′侧翼区也检测到两个突变位点(C19501T和C19518T)。关联性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所选取的505头秦川牛样本中,G25764A位点上AA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1);A25846G位点上AA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与AB和BB两组基因型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极显著性差异(P0.01);C19501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对眼肌面积和肌间脂肪影响显著(P0.05),优良基因型为AA;C19518T的BB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通过合并基因型发现,AB-BB-AA-BB的各个肉用性状表现最优(P0.01或P0.05)。以上结果提示,SIRT1和SIR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秦川牛肉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秦川牛肉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家兔血液蛋白多态性与主要经济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垂直板PAGE法对日本大耳白兔、新西兰兔血液中的 7个蛋白座位进行测定 ,运用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估计 7个蛋白座位的基因型对两品种家兔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 ,检测出效应显著的 4种生化基因型 ,Es 1的AA型对初生窝重、Hp的 2 3型对仔兔的初生个体重的相关效应均达显著 (P <0 .0 5 ) ,Tf的AA型和Es 3的BB型对 2 8日龄体重的效应也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 ,结果表明 :Es 1、Hp、Tf、Es 3座位可望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应用醋酸纤维薄膜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四川平武黄牛地方牛种的血红蛋白(Hb)和血清运铁蛋白(Tf)座位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平武黄牛Hb座位含有3种基因HbA,HbB和HbC,HbC为优势基因,组成5种表现型,Tf座位有4个等位基因,TfD1和TfE为优势基因,组成10种表现型;与秦川牛,宣汉牛比较,Hb和Tf座位的不同基因及其因型频率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平凉红牛杂交类群生长发育测定及肉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为平凉红牛新类群的选育和扩繁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秦川牛、本地黄牛、平凉红牛3个群体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及屠宰试验。[结果]各测定月龄体重,平凉红牛都显著高于秦川牛和本地黄牛(P〈0.05),增重速度快;各测定月龄体尺,以平凉红牛较高,体格增大、胸部变宽、管围变粗、体躯紧凑,较好的继承了其父本的肉用体型;平凉红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为590.00 kg、62.76%、52.90%、85.84 cm^2,高档优质牛肉比例增加,均优于本地黄牛。[结论]利用秦川牛、利木赞牛、南德温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用秦川牛改良土种牛(蒙古牛),其改良后代体格变大,变结实,役用性增强,并且产肉性、早熟性提高。通过改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改良1、2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为候选基因,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寻找秦川牛CEBPA基因SNP,筛查到一个新的多态位点T963G,该突变位于基因的编码区。运用PCR-RFLP方法验证并分析该位点在215头秦川牛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秦川牛群体中分布A、B 2个等位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经过χ2适合性检验,秦川牛群体在该位点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将该T963G位点的基因型与体尺、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表明该位点与胴体重显著相关(P0.05),BB为有利基因型,B等位基因为有利等位基因,提示该位点有可能作为秦川牛胴体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血红蛋白标记位点与体尺、体重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20头秦川牛血红蛋白位点与体尺,体重的关系分析表明:(1)在体高、十字部 胸深性状上,CC型的LSE值明显高于AC型;(2)在胸宽、胸围、体长和体重性状上,BB型的LSE值分别高于AC型;(3)确定血红蛋白位点B基因为秦川牛体尺、体重性状的优势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青贮和黄贮玉米秸秆对安格斯×湘西黄牛F1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自10头体重相近、生长状况良好的安格斯×湘西黄牛犊牛,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结果]结果显示,青贮组试验牛的采食量和末体重显著性高于黄贮组(P0.05),青贮组试验牛的体尺发育优于黄贮组,但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青贮组的肉质品种粗蛋白、粗脂肪等显著性高于黄贮组(P0.05)。[结论]以上试验结果说明,青贮玉米秸秆对安格斯×湘西黄牛犊牛的适口性更好,能促进体重的增长,但对犊牛的体尺发育较黄贮玉米秸秆无显著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9.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GHRH) is secreted by the hypothalamus and stimulates growth hormone (GH) released from the pituitary. Mutations detected in GHRH gene showed associations with animal production trai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the GHRH gene with growth traits in Chinese native cattle. PCR-SSCP and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mutations of the GHRH gene in this study. One novel mutation 4251nt (C>T) was found and the frequencies of C allele were 0.8778 and 0.8476 for Qinchuan and Nanyang cattle, respectively. Body weight with the CT genoty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or P<0.01) than those with CC genotype for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6, 12, 18, and 24 months old) in Nanyang cattle.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polymorphism in bovine GHRH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genetic factors to influence body weight.  相似文献   

20.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