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犯罪学而非刑法学意义上的概念,涉林犯罪是对涉林行政违法和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违反林业法律规范应受行政处罚的行政违法行为,也包括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前者如盗伐林木,滥伐林木,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毁坏林木、非法狩猎等林业行政违法行为,后者如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狩猎罪等犯罪行为。犯罪黑数,亦称犯罪隐蔽数、犯罪暗数、犯罪潜伏数,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计算到官方正式犯罪统计中的犯罪”数字。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现行林业法律、法规及新刑法对违反森林法规的犯罪行为 ,作了较为明确的定罪量刑规定。笔者对十种主要犯罪及其刑罚分析整理如下仅供同行们参阅。一、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 ,是指违反森林保护法规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数量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是 :1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2 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盗伐森林或者其它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盗伐数量分为“较大、巨大。特别巨大”三类 ,这是根据 1 987年 9月 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  相似文献   

3.
张涌 《中国林业》2008,(21):53-53
毁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毁林包括盗伐、滥伐等一切违法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被损害的行为;狭义的毁林是指行为人违法进行开垦、采石、采脂等活动而损害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毁林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我国的珍贵植物资源,对305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行为多发生在林业资源丰富且经济水平比较低下的西南偏远地区;犯罪主体多为农民和无业人员,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以下,多为自然人犯罪;犯罪动机主要是营利和自用;犯罪行为多是在没有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的采伐和毁坏行为;各地对犯罪对象范围的鉴定机构和鉴定标准存在不统一性;犯罪刑罚力度偏轻,缓刑适用率高,对罚金数额确定多由各地法院自由裁量,非刑罚措施适用较少,仅以树木的数量市场价值量刑,忽视了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刑法理论认为,要成立共同犯罪,除片面共犯外,各共同犯罪人必须事前或事中有通谋。通谋即意思联络,是指各行为人通过犯罪意思的表示和反馈,明知自己是与他人配合实施犯罪,从而形成共同的犯罪故意。同案人是否通谋,不仅关系到其罪行轻重,甚至涉及罪与非罪的问题。公安刑事执法实务中,认定同案人是否通谋,一般不会成为一个难题,但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 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 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 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 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 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简要案情:被告人刘某是某村党支 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村两 委会的工作。2001年4月的一天,被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经济诈骗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其中利用合同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诈骗案件中的主要犯罪形式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合同诈骗犯罪活动,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序进行,是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合同诈骗犯罪的表现特点   合同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或经济组织和直接责任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它有三个表现特点:   1.智能性——利用合同诈骗犯罪的嫌疑人一般阅历丰富,老谋深算,具有较强的自…  相似文献   

8.
毁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毁林包括盗伐、滥伐等一切违法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被损害的行为;狭义的毁林是指行为人违法进行开垦、采石、采脂等活动而损害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1979年《刑法》中没有非法毁坏林木罪的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法[研]发[1987]23号)第十条第(1)项规定:因进行营利性生产违反规定而毁坏生长中的林木,情节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毁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毁林包括盗伐、滥伐等一切违法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被损害的行为;狭义的毁林是指行为人违法进行开垦、采石、采脂等活动而损害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1979年《刑法》中没有非法毁坏林木罪的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法[研]发[1987]23号)第十条第(1)项规定:因进行营利性生产违反规定而毁坏生长中的林木,情节严重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新闻摄取者,只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处处留心和观察新闻事物,就不愁没有稿件可写。 一次,厂党委书记给职工上法律教育课,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强调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听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报道材料,从而联想到本厂青工王某,因为父母对他娇生惯养,使他由逃学,发展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聚众闹事、拦路抢劫、奸污少女,最后走向犯罪道路。便以此实事写了《娇生惯养、铛锒入狱》一稿。稿发出后,被《中国法制报》以《防止溺爱结苦果》为题刊用了。  相似文献   

11.
当今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对情报的需求,但人们能否有效而及时地获取到所需的情报,情报意识的强与弱将起着决定性作用.要知道,情报意识是构成社会情报环境的一个因素.决定情报意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人们对情报的认识理解及态度.这与人的政治观念,思想方法,智力水平,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劳动态度,知识结构,个性,兴趣爱好,目的动机,当时的情绪,观察能力,习  相似文献   

12.
1961年,经济学家G. J. stigler提出了情报的经济学法则,即成本效益法则:当一位购买者在市场上买东西时,要寻找所购物的最便宜的价格。当他觉得继续寻找所费的力与找到更便宜的价格所得的利相当时,他就会停止寻找。据此,美国情报学家R. H. Orr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家行为的成本效益模型。根据这个模型,科技人员在查寻情报时,查寻行为的发生与停止情报源的选择等一系列决策,都是由耗费与效益之比决定的。当然这个比值往往只是当事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观预测。这一理论似乎是很合情合理的,有说服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学者,如  相似文献   

13.
<正>"买卖青山"是指森林或者林木的所有权人将本人或本单位山场上的活立木作价卖给他人,由他人实施采伐的活动。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多"买卖青山"的当事人既不办理林木所有权变更登记,又不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即采伐买卖的林木,或者即使办理了林木所有权变更登记,也不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即采伐买卖的林木。这些非法采伐林木的行为若数量较大则构成犯罪,在罪名确定和犯罪主体的认定方面,刑法理论界历来争议极大,司法实务中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笔者对此问题也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将观点发表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服役过程中,普遍承受各种复杂的动态载荷,因而动态的力学性能能够更好的反应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是指材料在振动条件下,即在交变应力(或交变应变、力)作用下作出的响应.它不同于材料的静态力学行为,后者是指材料在恒定的单调递增应力(应变、力)作用下的行为.动态...  相似文献   

15.
提起污染,人们咬牙切齿首先想到那些冒着黑烟、流着黑水的企业.说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遗祸子孙、利欲熏心,甚至是历史的罪人等等.多年来,他们一直被作为肇事者的角色,总是低头站在环保的被告席上,听着人们怒涛般的申斥与责骂.  相似文献   

16.
农户林地流转行为是一个综合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决策过程,是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的交互与融合,是一种经济-社会行为。基于社会嵌入视角,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全国10省30个县、市1 544份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林地流转行为既受农户自主因素影响,也深受社会认知、社会文化、社会网络、政治制度等社会嵌入因素影响,农户林地流转行为是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显示,林业经营经验、林业政策认知、市场信息认知、从众模仿行为、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交流频率、政府服务意识等7项指标对农户林地流入和流出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基本符合预期。林业补贴发放对农户林地流入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林木采伐指标申请难易程度对农户林地流出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恋土惜地情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前两个指标的显著性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业生产经营中实际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秩序、强化林业补贴政策、提高林业政策稳定性,以促进林地流转政策优化,实现农户、林地、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最优配置,促进林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11月2日,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的内蒙古阿龙山森林公安局第一派出所教导员刘昌波载誉归来,回到了这片他熟悉热爱的土地——内蒙古根河市阿龙山镇.回想这十多天的经历,他心潮澎湃、无法忘怀.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最高的荣誉和无尚的荣光. 作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在北京参会期间,他受到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在回乡的路上,处处是鲜花与掌声,面对这些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个人民警察应该做的事,是不是给我的荣誉太高了."回顾刘昌波同志爱民亲民的历程,他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他的故事又那么得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8.
去年,北京市森林公安部门就查办了17起盗伐、滥伐林木的刑事案件,有29名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打击力度够大的,可是为什么盗伐林木、滥伐木木的现象仍有发生,屡禁不止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四处收购木材的贩子们,为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的人带来了销脏便利,因而助长了盗伐林木案件的增多。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不得收购没有采伐证或其他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而运输木材,则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运输证。但是有不少木材贩子,置国法于脑后,只要是木材,只要能够赚钱,根本不管有没有证。这些走村串户的木材贩子,他们为那些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违法犯罪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使盗伐、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9.
高校社团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针对目前各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缺乏品牌建设意识、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基于所得数据,利用logistics模型,从校级社团、院级社团、社团干部、非社团干部和全体社团成员等5个层面对大学生离开或继续留在社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校级社团中,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院级社团中,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团参与校级"活力团支部"评比活动满意度和对社团指导教师的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社团内部人文关怀活动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社团干部中,学生性别、家庭所在地、社团财务公开情况满意度和社团内部人文关怀活动的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参与校级"活力团支部"评比活动的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非社团干部中,学生家庭所在地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日常活动的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全体社团成员中,学生家庭所在地和社团财务公开情况的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内部建议反馈机制的满意度、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一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增强其专业性和创新性;二是明确学生社团的职能定位,规范其运行机制;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加入社团动机,提高其加入社团初始动机的满足程度;四是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社团队伍的建设;五是加强高校社团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社团健全了社团管理制度,加强了学生社团思想政治的引领,打造了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社团的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20.
非法毁坏和占用林地犯罪,在1997年刑法典中并没有进行罪名确定.1997年刑法典第三百四十二条只是对非法占用耕地罪进行了刑事责任明确,而作为森林资源的林地并没有进行明确.为强化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对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2001年《刑法修正案(二)》单独对第三百四十二条进行了修正,这一修正对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条明确了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2002年3月26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了补充、修改,规定对违反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刑法修正案(二)》)定罪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取消非法占用耕地罪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