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 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树上最为重要的两种食叶性害虫,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是茶尺蠖Ectropis spp.幼虫期最重要的两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这两种绒茧蜂的物种名称及形态差别,同时探明这两种绒茧蜂是否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本研究采集了我国8省22个地方的茶尺蠖或灰茶尺蠖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两种绒茧蜂的标本,对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同时将两种绒茧蜂的COI基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已知物种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从野生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中均饲养出之前报道的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两种寄生蜂;形态鉴定和分子比对结果表明,这两种广义绒茧蜂Apantelesspp.实为尺蠖原绒茧蜂Protapantelesimmunis(Haliday,1834)和单白绵副绒茧蜂Parapanteles hyposidrae (Wilkinson, 1928)。本研究明确了40多年前国内报道...  相似文献   

2.
蜡螟绒茧蜂对大蜡螟幼虫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蜡螟的低龄幼虫为寄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蜡螟绒茧蜂的寄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蜡螟绒茧蜂一生最多产卵68粒,平均45.85粒。蜡螟绒茧蜂卵产于寄主体内的位置多在1~4腹节;多数在寄主体内只产1粒或2粒卵。该蜂能寄生大蜡螟1~4龄幼虫,但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其选择系数分别为0.35和0.42。  相似文献   

3.
螟蛉绒茧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螟蛉Narange aenescens在温州地区近年来曾间歇发生,其发生程度与天敌消长关系密切。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对稻螟蛉与早春麦田的粘虫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蜂茧不仅在水稻上见到,在席草、茭白上也屡见不鲜。新西兰曾从巴基斯坦引进螟蛉绒茧蜂防治玉米粘虫,最近,更用于防治地老虎,均取得良好效果。1981~1982年,作者对螟蛉绒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材料与方法将上一年冷藏的稻螟蛉蛹在室内羽化后,置于养虫笼内盆栽的水稻上产卵,幼虫饲养2~3龄,选健壮的同龄虫50头为一组,移至幼嫩的盆栽稻苗(品种温选青)上,经适应半天,接蜂3对。每次设5个重复。同龄寄主幼虫经接蜂后24小时,逐日进行解  相似文献   

4.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对Bt玉米、常规玉米、粘虫幼虫和其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同时研究了Bt玉米对中红侧沟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玉米健康植株的挥发物对中红侧沟茧蜂均有引诱作用;中红侧沟茧蜂对两种玉米的健康植株及机械损伤株挥发物之间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相对于Bt玉米,中红侧沟茧蜂更趋向于选择常规玉米的虫伤苗及玉米-粘虫幼虫-虫粪混合物的挥发物。与对照(寄生于取食常规玉米粘虫的中红侧沟茧蜂)相比,寄生于取食Bt玉米粘虫幼虫的中红侧沟茧蜂幼虫历期延长,出茧率、茧重、羽化率、蜂重均有显著降低,茧历期、蜂历期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茶尺蠖(茶尺蛾)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华东地区的一种主要茶树害虫。单寄生于其幼虫体内的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是目前已知的最主要的天敌。为了在此虫防治上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减少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在几年来茶尺蠖幼虫期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考查、茶尺蠖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挖掘、筛选和评估本地天敌资源,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陕西省玉米主产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本地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本文详细报道了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史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以期为今后利用螟蛉盘绒茧蜂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有柄,发育3 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3龄,1龄幼虫具有角质化的颚,2龄幼虫具有发达的尾囊,3龄幼虫尾囊退化;3龄幼虫咬破寄主体壁爬出体外并就近结茧化蛹;化蛹3 d后即羽化为成虫。螟蛉盘绒茧蜂卵期3.1 d,1龄幼虫期2.1 d,2龄幼虫期3.2 d,3龄幼虫期1.0 d,蛹期3.0 d,卵~成虫发育历期12.4 d。  相似文献   

7.
多杀菌素对菜蛾绒茧蜂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纯合子品系作寄主饲养菜蛾绒茧蜂,用多杀菌素田间推荐使用浓度(25 mg/L)分别处理处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绒茧蜂,其中卵期和幼虫期通过处理寄主幼虫间接处理,并测定该药剂对成虫的毒力,系统观察该杀虫剂对绒茧蜂各虫期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与对照相比,绒茧蜂卵期或幼虫期其寄主受药后,可导致蜂幼虫死于寄主体内或啮出寄主的过程中,使结茧化蛹率下降43% ~56%,成虫羽化率下降19% ~33%,成蜂雌性比下降11% ~25%,而成虫大小、寿命和寄生力未受显著影响;在蛹期受药使成虫羽化率下降10%,成蜂寿命缩短,但对成虫寄生力无显著影响;对成虫24 h的LC99为4.31 mg/L。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可进入寄主作用于其体内的蜂卵和幼虫,或直接作用于蜂蛹和成虫,从而对绒茧蜂各个虫态产生显著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尤以对成虫高毒。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田间监测时,其覆毛卵块易与绒茧蜂茧块混淆。本文利用数码显微系统(VHX-6000,KEYENCE)对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和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进行了观察与描述,发现两者在颜色、质地、形状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掌握这些区别特征,有利于提升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的调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绒茧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幼虫期的重要天敌,世界记录1300多种。我国大陆记述60种,台湾省27种。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分5个部分,综述了绒茧蜂对寄主的选择、寄主生理反应、环境与绒茧蜂的关系、种间竞争关系、杀虫剂对绒茧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测定了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可用Michaelis-Menten-Ⅱ型功能反应模型Na=AN0/(F+N0)拟合,一头纵卷叶螟绒茧蜂雌蜂在24h内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潜能A为10.7528头,寄主半饱和密度F为14.3864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即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Hassell模型E=QP-m能较好地反映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拟合结果为:E=0.2956P-0.5890。  相似文献   

11.
纵卷叶螟绒茧蜂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分布,对它的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现将我们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于下。一、发生世代和各虫态历期 (一)发生世代 1.越冬目前仅发现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于稻纵卷叶螟的低龄幼虫,未发现其它寄主。稻纵卷叶螟在本市不能越冬。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卵和幼虫也不可能越冬。围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寄生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植株上分布位置的影响及相关机理,采用生物学观察法在温室和实验室内监测了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玉米活体植株和离体叶片上的分布及管侧沟茧蜂结茧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被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在玉米叶片背面的平均分布比例为36.29%,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粘虫的14.60%;寄生后第8天开始,被寄生粘虫在黄色叶片上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粘虫;非滞育和滞育条件下,管侧沟茧蜂在玉米植株黄色叶片上的平均结茧数目分别为19.3个和15.3个,显著高于绿叶上的6.5个和4.7个及土面上的0.8个和0.7个,选择性试验发现湿度在结茧位置的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管侧沟茧蜂可以通过调控寄主粘虫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位置协助其找到合适的结茧位置。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的安全性,采用饲喂法和微注射法综合评价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饲喂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后,二化螟盘绒茧蜂体内未检出Cry2Aa蛋白,其每茧块茧数、茧长、雄成虫寿命和雌雄比分别为20.00个、2.58 mm、2.34 d和3.10,均显著小于对照,而卵及幼虫的总历期、蛹期、雌成虫寿命、茧质量和成虫质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寄生微注射Cry2Aa蛋白的二化螟后,除卵及幼虫的总历期和蛹期外,二化螟盘绒茧蜂其他生命表参数和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均与阳性对照之间差异显著;寄生微注射Cry2Aa蛋白的二化螟后,二化螟盘绒茧蜂所有生命表参数及体内POD、SOD和GR活力均与阴性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饲喂法中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产生的影响是由寄主介导效应引起的,而非Cry2Aa蛋白本身,因此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安全。  相似文献   

14.
寄主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在使用氰戊菊酯的条件下 ,小菜蛾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杀虫剂作用下 ,用抗性寄主饲养的菜蛾绒茧蜂RRC品系对抗性寄主RRP品系幼虫的寄生率达89% ,寄主幼虫死亡率仅 5% ,比RRC对小菜蛾敏感品系SSP幼虫寄生时、或用SSP饲养的菜蛾绒茧蜂SSC品系对SSP寄生时的寄生率显著要高 ,寄主死亡率显著要低。表明杀虫剂存在时 ,寄主抗药性使其具较高存活率而给寄生蜂提供更多的寄主 ,有利于寄生蜂的繁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小菜蛾品系及蛾×蜂互作对供试小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 ,表明小菜蛾抗性改变了其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绒茧蜂以低龄幼虫在滞育的二化螟幼虫体内越冬。实验条件下还可寄生芦苇螟和荻蛀茎夜蛾。该蜂行两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平均产卵119粒,在寄主体内的出蜂量与寄主龄期呈线性正相关,寄生在4龄寄主体内的发育速率最快,蜂体大小与寄主出蜂量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河南省漯河地区小麦田、玉米田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情况,为黏虫的可持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年-2017年在河南省漯河地区采集小麦田一代和玉米田二代黏虫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对饲养期间出现的寄生性天敌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黏虫幼虫寄生性天敌5种:黏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螟蛉盘绒茧蜂C.ruficrus、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盘背菱室姬蜂Mesochorus discitergus和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麦田一代黏虫寄生天敌主要为中华卵索线虫,夏玉米田二代黏虫主要为寄生蜂类天敌,优势种为黏虫盘绒茧蜂和螟蛉盘绒茧蜂。  相似文献   

17.
马恒  杨洪  郅军锐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13,39(3):122-127
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著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  相似文献   

18.
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测定了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发现,氰戊菊酯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毒力比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高10倍以上,因此可以肯定田间施用氰戊菊酯后,可以直接(喷雾)或间接(残留)杀死部分菜蛾绒茧蜂成虫。小菜蛾2龄幼虫LC_(50)剂量的氰戊菊酯残留显著降低了雌蜂的产卵量和供试小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在氰戊菊酯残留存在的情况下,雌蜂的死亡率高于雄蜂,蜂子代存活率及性比显著低于对照。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的搜索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雌蜂在叶片上停留的时间及用于搜索的时间均高于对照,表明残留对菜蛾绒茧蜂雌蜂的搜寻有刺激作用,但产卵寄生的发生次数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文中对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商洛地区小麦、玉米暴食性害虫粘虫幼虫寄生性天敌——粘虫绒茧蜂,寄生率为7.35~43.75%,以五、六龄幼虫寄生率最高,完成一个世代需18~19天,有效积温为410~425日度,在自然界年发生2~3代,羽化出蜂最为适宜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5%~80%,温、湿度过高过低则影响蜂的羽化和寿命。并对成蜂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价值。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国内已有不少报道。本文通过分析多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组建了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种群数量消长复合数理预测式。通过与该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的模型耦联,可以定量、动态地预测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效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