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湖南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制约湖南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树立成果导向,凝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同时加快成熟、可靠的品种和技术的推广示范。以下是体系专家及试验站的介绍。首席专家——单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3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技术服务:水果产业政策咨询与规划;水果绿色加工技术与工厂设计;水果副产物高效高值化利用技术;标准化果园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刘红彦,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联合培养导师。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芝麻茎点枯病防控岗位科学家,现任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防治研究室  相似文献   

3.
编委风采     
<正>张德咏德国汉堡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植物微生态制品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省"121"人才,第十二届中国年科技奖、第四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七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九届湖南省青联委员,第三届湖南省直青联委,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联委员,湖南植物保护学会秘书长,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农产品安全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构建了光合细菌菌种库,明确目标菌株的化关系,建立光  相似文献   

4.
编委风采     
《湖南农业科学》2013,(7):2+139
王建龙博士,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常德市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稻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十一·五""863"计划观代农业领域专家组专家,农业部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执行委员会专家,湖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稻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南省第八届科学技术协会理事。在水稻育种、种子工程及产业  相似文献   

5.
专家简介     
《辽宁农业科学》2011,(6):F0002-F0002
徐秀德(1955-),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博士,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创新中心副主任,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栽培与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  相似文献   

6.
正湖南省草食动物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围绕湖南省"千亿"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总目标,持续推进湖南省草食动物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席专家——谭支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1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技术服务:草食动物产业发展政策咨询与规划、营养调控技术与产品设计,粗饲料品质提升与加工调制技术,  相似文献   

7.
《湖南农业科学》2007,(5):F0002-F0002
肖放华,湖南桃江县人,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植保系,同年分配到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水稻病害研究工作。现任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病室主任、研究员,并兼任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硕士导师,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天津农学院葡萄科研团队现有教师5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天津市级特聘教授1人,均为博士学位,教授1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生8人。团队成员现承担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研任务1项,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科研项目3项,承担青海省"三区人才"和"智慧三江人才"项目2项。积极开展科企对接科技成果转  相似文献   

9.
<正>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是隶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公益型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油料旱粮作物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全所在职员工80人,其中研究员8人,博士12人建有油菜、玉米、大豆、甘薯、综合研究5个科研团队,是湖南省甘薯工程技术中心、长沙市甘薯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甘薯和玉米综合试验站、湖南省现代农业旱粮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植保岗位的依托单位。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4月20日,由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的湖南省棉薯(棉花、马铃薯)轮作高效栽培试验示范现场会在常德召开。"湖南省棉薯轮作高效栽培试验示范"项目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实施,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喻树讯,国家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  相似文献   

11.
为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稳定和发展我省粮食生产,2012年2月17日,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长沙县农业局举办了2012年湖南省水稻机插农机农艺技术培训会。培训会上,扬州大学戴其根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马旭教授、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马国辉研究员、南县青树嘴镇农技站童中全农艺师分别就水稻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水稻机插育秧技术、水稻机插农机与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12.
正湖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由1名首席专家、7名岗位专家、4名试验站站长及其依托单位为主组成的油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针对制约我省油菜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在油菜种质创新、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油菜多功能利用、产品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等5个方面展开布局,形成了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云南农业》2007,(8):F0002-F0002
6月15日至17日,由国家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湖南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长沙)国际辣椒产业博览会(简称辣博会)"  相似文献   

14.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确立的50个体系之一。目前该体系设置育种与菌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研究、栽培与设施、加工、产业经济5个功能研究室,21个岗位科学家,20个综合试验站,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为农业部2008年确立的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2,(7):698+811
<正>高志强男,1964年出生,山西中阳人。现为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07-2008年在加拿大农业部留学1a。受聘"十二五"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冬春混播区栽培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相似文献   

16.
从湖南省甘薯种植发展趋势入手,剖析了近年来湖南省甘薯产品功能从饱腹鲜食向多样化需求转变、产业布局由边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拓展以及产业发展由单一粗放向规模化优质化转变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甘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种薯种苗繁育体系空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和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推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8月23日,大兴安岭农垦在素有"甜蜜农场芳香小镇"之称的扎兰河农场,举办了首届蜂蜜节暨蜂蜜产业高峰论坛。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吴杰、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黎红、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饲养与机具功能研究室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2):81-F0003
北京农学院作物一级学科现有教学研究人员30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4人,已初步形成一支整体学术水平较高、研究富有特色、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学科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80台件.价值约1000万元。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臻、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1项.北京市项目8项。研究经费88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9.
<正>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是隶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公益型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油料旱粮作物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全所在职员工80人,其中研究员8人,博士12人,建有油菜、玉米、大豆、甘薯、综合研究5个科研团队,是湖南省甘薯工程技术中心、长沙市甘薯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  相似文献   

20.
运用碳排放公式估算2008~2010年湖南省煤、石油、电能三种主要能源的碳排放量,根据估算结果对湖南省能源消费状况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将其与中部五省GDP能耗相比较,得出湖南省GDP能耗偏高的结果。依据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体系两个方面来研究湖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