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纹枯病、稻瘟病是水稻生长中后期两大主要病害,对水稻安全生长和产量品质影响严重,而在水稻生产上两病的防治一般都是选用各自对路的单剂进行混用,或者选用复配剂进行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新型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不仅对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防效,而且对纹枯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效。为了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总体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受有关企业单位的委托,2015年8月我们在江苏南通通州区兴东镇进  相似文献   

2.
链霉菌能产生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如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链霉菌的基因克隆和重组为发展次级代谢产物和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可能,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为其生物合成、调控、自身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本文重点介绍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策略。  相似文献   

3.
20%寡聚酸碘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为了明确20%寡聚酸碘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开发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新型药剂,[方法]采用大田药效实验的方法,以40%稻瘟灵EC和75%三环唑WP为对照药剂,对20%寡聚酸碘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大田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75%三环唑WP 2500倍稀释液>20%寡聚酸碘1000倍稀释液>20%寡聚酸碘1500倍稀释液>40%稻瘟灵EC 1000倍稀释液>20%寡聚酸碘2000倍稀释液>20%寡聚酸碘3000倍稀释液,防效分别为97.32%、95.48%、93.51%、91.21%、87.32%、和79.57%。P=0.05水平上,20%寡聚酸碘1000倍稀释液与对照药75%三环唑WP 2500倍稀释液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相当,20%寡聚酸碘1500倍稀释液与对照药40%稻瘟灵EC 1000倍稀释液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相当,并且喷施20%寡聚酸碘稀释液与喷施对照药和清水的小区相比,水稻长势更加旺盛。[结论]20%寡聚酸碘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为水稻稻瘟病防治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四霉素是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产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为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的发酵代谢产物,对鞭毛菌、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真亚门真菌和细菌(革兰氏阴性和阳性)均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尤其对苹果树腐烂病、斑点落叶病和水稻稻瘟病等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农药是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鼠害和卫生害虫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生理活性物质,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微生物源(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等)、植物源、动物源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生物农药由于无毒、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为了对未来水稻稻瘟病在生产实际应用上提供一些参考,分别从化学防治、抗性品种培育、生物防治、栽培管理方法等方面概述了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化学防治、抗性品种、生物防治、栽培管理在生产应用上的利弊,指出了抗性品种选育、合理栽培管理技术和高活性生物农药三者综合利用将是防治水稻稻瘟病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农业上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方法是施放化学农药,但由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因此生物农药的研究就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陆生资源的匮乏,人们将眼光转移到海洋资源上来。本研究总结了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农药,重点从杀虫剂,杀菌剂有机磷农药降解以及除草剂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进而展望了海洋微生物应用于生物农药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抗稻瘟病主效QTL rbr2是Pib的等位基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来自水稻品种明恢63的一个抗稻瘟病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TL)rbr2的精细定位、序列测定和表达分析,证实这个主效抗病QTL基因是一个新的抗稻瘟病基因,它编码NBS(nucleotide-binding site)-LRR(leucine-rich repeat)类蛋白,是已经分离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b的等位基因.这两个等位基因编码产物的主要差异存在于LRR结构域,它可能是造成二者介导的抗病反应的抗谱不同的主要原因.r6r2基因可以作为一个新抗源用于水稻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9.
<正> 1.开发生物农药对环境保护与食物安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生物源农药是有益农业微生物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许多(用于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生物农药制品,就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作加工的。土壤环境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在决定土壤肥力,拮抗土壤中有害生物方面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类有益的农业微生物,在我们发展动植物安全生产、提高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具大的作用,已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革命的前沿领域。所以说,开发生物农药是环境保护与食物安全发  相似文献   

10.
苯甲·嘧菌酯能兼防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苯甲·嘧菌酯为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的混配剂,适期足量施用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均有良好防效,也能用于防治稻曲病。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含苯醚甲环唑125克/升、嘧菌酯200克/升,32.5%苯甲·嘧菌酯登记用于水稻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防治纹枯病每亩推荐用制剂20~30克,防治稻瘟病每亩推荐用制剂30~50克。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sp. FXP04对水稻的促生效果,以前期筛选到的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sp. FXP04为供试菌株,采用发酵液浸种和菌液喷洒土壤的方法,研究了该菌株生长稳定期的发酵液和菌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培养皿试验中,Streptomyces sp. FXP04发酵液原液和LB培养液原液(对照)都抑制种子萌发,1/50倍发酵液显著促进种子萌发,而1/10倍和1/100倍发酵液对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盆栽试验中,1/50倍和1/100倍的Streptomyces sp. FXP04菌液都促进了水稻种子萌发,增加了水稻幼苗株高、主根长、干重、根总长度、须根数、根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并且1/50倍菌液的促生效果和1/100倍菌液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sp. FXP04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作为水稻的候选促生菌株开展后续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空育131本身携带PikPia 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但目前该品种在黑龙江省的生产上表现为对稻瘟病的抗性差、抗谱窄,且稻米品质不具有香味,需要定向改良。运用基因聚合与传统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香味基因Osbadh2fgr)和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Pi9聚合于空育131中,以实现对空育131香味特征和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最终,得到了3种双基因聚合的组合Pi1+fgrPi2+fgrPi9+fgr,后代植株对稻瘟病均有较强抗性,稻米具有香味品质,为进一步改良空育131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黑龙江省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品种及抗瘟基因利用价值,利用8个已克隆主效抗性基因PitaPiaPiz-tPibPikmPi9PiiPid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402个黑龙江省各稻区的菌株接种供试品种的抗性表型,对20个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ia检出率最高,20个粳稻品种均检测到该基因,其次是PitaPiz-t,检出率为80%;PiaPitaPiz-tPikmPi9在不同生态型品种育种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ibPiiPid3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分布存在差异,仅在第1积温带的品种中发挥较好作用;唯一携带Pid3且具有Pita+Pia+Piz-t+Pib+Pii+Pid3基因型的龙洋16抗性表现最好,抗性频率高达93%;携带Pita+Pia+Piz-t基因组合的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瘟贡献较大。揭示了黑龙江省20个粳稻品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类型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和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草内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相似或全新的活性代谢物。采用内生菌发酵法生产甘草次生代谢物对可持续利用甘草资源及筛选新型活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尽管人们对甘草内生菌多样性、分离和鉴定、药理作用、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甘草内生菌作为微生物资源是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本研究综述了甘草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相关研究,归纳出甘草内生菌可产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并针对甘草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为合理利用甘草内生菌及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潜根线虫在世界各稻区均普遍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从前期对根结线虫有较好毒杀活性的9个菌株中筛选出对水稻潜根线虫有很好毒杀效果的菌株。结果表明,2周发酵液2.5倍稀释液处理水稻潜根线虫,菌株ZW-1和XO-2对潜根线虫毒杀活性较强,72h的死亡率分别为93.7%和96.7%,LC50值分别为90.4451和76.3875μL/mL。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菌株ZW-1和XO-2分别为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和黑曲霉(A.niger)。这些生防真菌菌株的发掘,为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戊唑醇、嘧菌酯单剂及其5种配比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增效剂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分别为1.5777、1.594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复配质量比2:1使用剂量90~135 g a.i./hm2时,对稻瘟病防效达76.68%~91.12%,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达81.28%~90.32%,与单剂和对照药剂相比防治效果相当或更好,并且用药量更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复配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可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不断挖掘和克隆抗稻瘟病新基因, 是解析水稻抗病分子遗传机制和培育抗稻瘟病新品种的重要基础。Pi47是笔者从广谱、持久抗稻瘟病湖南地方品种湘资3150中鉴定的稻瘟病抗性基因, 前期研究将其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标记RM224和RM5926间。本研究利用3个Pi47单基因系与感病亲本CO39杂交F2群体1687个感病单株对Pi47精细定位, 利用6个STS标记对3个单基因系进行背景分析,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 Pi47被精细定位于CAPS标记S32与K33间0.24 cM区域的171.2 kb物理区间内, 背景分析将Pi47进一步缩小至SC12和K33间67.8 kb的区间内; 该区间含有8个结构基因, 其中2个编码NBS-LRR抗病类似蛋白, 为Pi47的候选功能基因。稻瘟菌抗谱比较分析发现, Pi47单基因系与其定位区间内4个Pik位点的等位基因PikPikmPikhPikp的近等基因系抗谱不同。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Pi47和利用其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氯啶菌酯与氟啶胺混剂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开发防治稻瘟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氯啶菌酯、氟啶胺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啶菌酯、氟啶胺及其配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混剂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1.4417、0.5445、0.2313、0.2693、0.1695、0.4151、0.2796、0.3395和0.3428 μg/mL,7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4.69、3.79、5.49、1.90、2.46、1.90和1.81,氯啶菌酯与氟啶胺配比为2:1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各处理对稻穗瘟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600 mL/hm2、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450 mL/hm2、30%氯啶菌酯SC 450 mL/hm2、75%三环唑WP 300 g/hm2、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300 mL/hm2、40%稻瘟灵EC 1200 g/hm2、30%氟啶胺SC 450 mL/hm2,防效分别为88.39%、83.40%、80.22%、72.91%、71.28%、65.09%和60.79%,并且均对水稻生长安全。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600 mL/hm2对稻瘟病防效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开发为稻瘟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Bsr-d1是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一个重要基因。为提高Bsr-d1基因在育种中的选择效率, 根据Bsr-d1与其感病等位基因bsr-d1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核苷酸差异, 设计和筛选出Bsr-d1基因不同类型的基因功能标记CAPs5-1和3Bsr-d1/3bsr-d1, 结合测序分析验证, 可准确鉴定出Bsr-d1的不同基因型。利用3Bsr-d1/3bsr-d1对34份籼稻品种、江苏历年来主要推广的110份粳稻品种、其他省份的13份粳稻品种、148份太湖流域地方粳稻资源和19份太湖流域地方籼稻资源进行了Bsr-d1基因型检测, 筛选到携带Bsr-d1基因的籼型资源11份, 271份粳型资源中均不携带Bsr-d1基因, 这也说明Bsr-d1主要分布在籼型水稻资源中, 在粳型资源中几乎不存在。本研究为Bsr-d1基因的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Infection of citrus fruit by postharvest pathogens often occurs in the field prior to harvest; therefore, it could be advantageous to apply biocontrol agents before harvest, which would reduce initial infection and then remain active and control pathogens in storage and under commercial condi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Pantoea agglomerans applied preharvest for controlling postharvest diseases on citrus. Results confirme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additive Fungicover (FC) on populations of P. agglomerans exposed to non-conducive field conditions. In general, when osmotic-adapted and lyophilised P. agglomerans cells were used in bacterial treatments, these treatments showed greater survival rates than treatments with non-osmotic-adapted or fresh cell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However, this superiority was only found when Fungicover was also added to suspensions of bacterial treatments. Therefore, bacterial treatments with Fungicover had population levels of P. agglomerans cells 1.2 and 2.8 log CFU cm−2 higher than bacterial treatments without Fungicover during field experiments. These results allowed us to conclud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stress tolerance and ecological competence of P. agglomerans cells by integrating certain formulation strategies. Consequently, the improved formulation of P. agglomerans provided an effective control for orange fruit against natural postharvest pathogen infections and artificial infections of Penicillium digitatum with values of decay reduction higher than 50%. These latter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postharvest pathogens using bacterial preharvest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