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水网平原水耕人为土发生学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选择浙江省绍兴平原作为研究区,调查与采样分析了水网平原区不同类别水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特性等发生学性状的空间分异规律和不同发生学性状之间的关联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检出的水耕人为土类型主要属潜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以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的分布最为集中。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在水网平原区内多呈复区分布。研究区内土壤众多发生学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变异,其中以氧化还原层结构面上斑纹、灰色胶膜数量和氧化铁活化度及耕作层的彩度变异较大,而水耕表层厚度、犁底层与耕层容重比、表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在水耕人为土演变过程中主要发生学性状存在协同变化的特性,并主要受冬季地下水位和粘粒含量的影响。由潜育水耕人为土向简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的演化是研究区土壤演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亚热带山地成土环境下土壤形成规律和分类现状,推动中西部山地土壤发生学研究和土系建立,为山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综述了有关中国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发生发育特性及其系统分类的研究资料,包括中国亚热带山地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和成土过程特点,亚热带山地土壤分类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以及高级分类单元的垂直分布规律,基层分类单元的主要诊断指标。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亚热带山地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值得重视的4个方面:(1)深入理解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和成土过程;(2)建立中国亚热带典型山地土壤的代表性土族、土系,检验和完善现有基层分类单元的诊断指标体系;(3)强化山地土壤系统分类中分析指标和数据标准化意识;(4)重视薄片微形态、现代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亚热带山地成土环境下土壤形成规律和分类现状, 推动中西部山地土壤发生学研究和土系建立, 为山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综述了有关中国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发生发育特性及其系统分类的研究资料, 包括中国亚热带山地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和成土过程特点, 亚热带山地土壤分类的主要诊断层、 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以及高级分类单元的垂直分布规律, 基层分类单元的主要诊断指标。在此基础上, 展望了亚热带山地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值得重视的 4个方面:(1)深入理解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和成土过程;(2) 建立中国亚热带典型山地土壤的代表性土族、 土系, 检验和完善现有基层分类单元的诊断指标体系;(3) 强化山地土壤系统分类中分析指标和数据标准化意识;(4) 重视薄片微形态、 现代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贵州省土壤的定量化分类研究与应用,利用近期在贵州省调查的18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对贵州全域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成土特点分析、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定与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类别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丘陵山地土壤的脱硅富铝化主要以中度至弱为主,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腐殖质特性明显,土壤中铁质特性和铝质特性出现较为频繁,土壤粘化、黄化及碳酸盐岩岩性特性较为普遍;人为活动对该省土壤演变影响明显。该省土壤温度状况主要属热性和温性,土壤水分状况有湿润、常湿润、滞水、人为滞水和潮湿等类别。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共鉴定出有机土、人为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8个土纲,包括16个亚纲、41个土类和85亚类。文章对该省主要土纲分布的成土环境进行了分析,对贵州省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与地理发生分类类型进行了参比,并提出了在潜育土中增设水耕简育滞水潜育土、水耕暗沃正常潜育土和水耕简育正常潜育土三个亚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贵州柑橘园不同土壤类型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按照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分析了贵州清水江、红水河、南盘江沿岸柑橘园不同土壤类型中p H值、Cd、Hg、As、Pb、Cr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黄壤和黄红壤中,Hg与Cd、As、Pb、Cr均呈负相关,不显著,Cr与Cd、Hg、Pb、As均呈负相关,不显著,说明Cd、Pb、As来源于相同的成土母岩,Hg、Cr是源于其它成土母岩;在石灰土柑橘园中,土壤重金属元素间都呈正相关,其中Cd与Hg、Pb互为显著正相关,Pb与Cr呈显著正相关,同样表明,Cd、Hg、Pb,Pb、Cr来源相同成土母岩。且石灰土柑橘园重金属含量最高,黄红壤柑橘园次之,黄壤柑橘园最低。黄壤柑橘园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大于石灰土柑橘园。  相似文献   

6.
张家界不同植烟土壤类型腐殖质的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张家界5种不同植烟土壤类型的腐殖质含量、组成、性质。结果表明:胡敏酸碳含量由高到低为:黄壤>水稻土>黑色石灰土>红壤>紫色土;富里酸碳含量由高到低为:黄壤>水稻土>红壤>黑色石灰土>紫色土;胡敏素碳含量由高到低为:黑色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红壤>紫色土;胡敏酸/富里酸(HA/FA)为:黑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红壤>黄壤。松结态腐殖质碳含量为:黄壤>黑色石灰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紧结态腐殖质碳含量为黑色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稳结态腐殖质碳含量为:红壤>黑色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紫色土;松/紧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紫色土>红壤>水稻土>黄壤>黑色石灰土。这说明5种植烟土壤类型中黄壤的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紫色土的腐殖质品质最好,水稻土和黑色石灰土的腐殖质含量和品质均为中等,红壤最差。各腐殖质组分与有机质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胡敏酸和松结态腐殖质可作为衡量植烟土壤肥力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7.
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土壤的状况,在东灵山山麓草甸选取了3个剖面,在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3版中的方法,对样区内土壤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样区内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暗厚干润均腐土,暗沃干润雏形土2个土类,并进一步划分为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2个亚类,由此说明,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土壤具有山地草甸土壤典型特质,即腐殖质表层积累丰富,但底层含量较少,易于受自然与人为因素流失。  相似文献   

8.
2008年,在云南省通海河西镇水稻土、楚雄子午镇紫色土、寻甸大河桥黄壤土、宜良马街红壤上,研究了不同的氮素形态配比对烤烟的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通过对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矿质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宜良马街的红壤、楚雄子午镇的紫色土、寻甸大河桥的黄壤上以硝态氮占总氮比例40%~60%左右的处理有利于烤烟品质的提高,在通海河西镇的水稻土上以硝态氮占总氮比例40%左右的处理有利于烤烟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保护区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北段,龙门山西北侧,摩天岭南麓。位置在东经104°37′至105°53′,北纬32°32′至32°41′。区内奇山秀水,层峦叠障。地势西高东低,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区内由于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因而植被垂直带谱完整,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暖而潮湿,平均最低温为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烟区典型植烟土壤烤烟氮素的吸收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我国西南烟区典型红壤、黄壤、水稻土烤烟的氮素吸收规律。结果表明,烤烟氮素的累积与烟叶产量显著正相关,西南烟区烤烟氮适宜需求量为60~100 kg hm–2。不同土壤类型上种植的烤烟,其氮吸收差异显著,云南红壤烤烟生长前期的氮素吸收速率最高,其次是水稻土烤烟,黄壤烤烟最低;相应氮素吸收高峰分别在移栽后7、9和11周。烤烟中总氮、土壤氮、肥料氮的吸收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且肥料氮的吸收高峰早于土壤氮;烤烟进入旺长期以后,土壤氮的吸收速率逐渐高于肥料氮,转入以吸收土壤氮为主。西南烟区烤烟打顶前土壤氮的累积比例为59.8%,肥料氮为72.1%,不同土壤类型烤烟打顶前氮素累积比例差异显著,红壤、黄壤、水稻土烤烟分别为87.8%、47.3%和49.2%。因此,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烤烟氮素吸收动态,在适宜的氮素需求量下,应以烤烟打顶前氮素需求量和土壤氮素供应量来计算烤烟氮肥需求量。  相似文献   

11.
吕梁山地区地形垂直差异明显,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研究吕梁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探索植被物候变化与气候的响应关系,旨在为高海拔山区植被物候研究和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基于2000—2015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动态阈值法提取吕梁山地区的植被物候,对气温、降水进行空间插值,并对植被2个关键物候期与气候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the 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SOS)提前的区域约占85.7%,其中16.2%显著提前;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EOS)推迟的区域约占90.6%,其中33.3%显著推迟。(2)区内74.8%、87.7%植被SOS分别与气温、降水呈负相关,气温升高或降水增加,植被SOS提前。植被SOS在高海拔山区受4月气温影响显著,而低海拔地区受4月降水影响显著。(3)区内72.6%、65.1%植被EOS分别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气温升高或降水增加,植被EOS推迟。植被EOS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受11月气温影响显著,而高海拔地区受9月降水影响显著。2000—2015年吕梁山地区植被物候发生显著变化,各地区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物候、气候变化研究和陆地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类属性土壤碳在2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探讨原生土和淤积土在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地点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原生林生态系统,以海拔高度较高的上游森林原生土和海拔高度较低的下游灌草淤积土为采样点,沿着土壤剖面分层取样,重点研究土壤剖面根层(0~45 cm)土壤中全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碳和水溶性碳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过程中所调查的5类不同属性土壤碳在两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均呈衰减指数式分布。土壤全碳、活性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在淤积土中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原生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2种类型土壤剖面中的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可溶性碳在淤积土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原生土,说明在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原生林生态系统中原生土和淤积土在储存不同属性土壤碳和碳循环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不同属性土壤碳在同一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虽然垂直分布规律一致,但是平均储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为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不同属性土壤碳的估算和不同类型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鄂西南山区土壤酸化趋势研究——以恩施州宣恩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摸清鄂西南山区土壤的酸化程度以及空间分布,以鄂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恩施州宣恩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与最近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土壤pH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宣恩县的耕地土壤的平均pH值降低了0.97个单位,其中pH值<5.0的强酸性土壤的面积增加了53.0个百分点;宣恩县耕地土壤pH值空间分布变化不大,但其耕地土壤的pH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椿木营乡的下降幅度最大,晓关乡的下降幅度最低;在宣恩县不同类型土壤中,以棕壤、砾质岩山地黄棕壤和石英质山地黄棕壤的pH值降幅较大,而以石灰岩山地黄棕壤的pH值降幅最低。近10年间宣恩县植烟土壤的pH值年平均下降速率较前20年间增加了2.75倍;土壤pH值与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酸性磷肥的大量施用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武定县为例,探明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分析了武定县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深层土壤具一致性。除Cd、Pb、Zn外,表层与深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受区内断裂带控制,重金属主要富集在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在垂向分布上,Cd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Cr、Ni受自身理化性质的控制,As、Cu、Hg、Pb、Zn可能由地质背景控制。8种重金属均来源于成土母质,Cd、Pb、Zn受矿产开采的影响较大,Cr、Ni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As、Cd、Cu、Hg、Pb、Zn来源于多金属成矿带高背景值成土母质与矿产开采的共同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中重金属含量不同,土壤重金属含量也与有机碳、铁锰氧化物、粘土矿物、养分元素、pH具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利用1961—2014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初、终霜冻日(最低地温≤0℃)和年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时间序列分别存在8~10年、9~11年和9~10年准周期变化。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初霜冻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冻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无霜期为山区短于荒漠区短于绿洲平原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与年气温和海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常绿阔叶成熟林碳储存与分配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类型。笔者综合分析了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分配特征,了解当前对常绿阔叶林碳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宜开展对常绿阔叶林的长期定位研究,以掌握常绿阔叶林生产力形成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春播首场透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对春播期间出现的第1场关键性透雨做出准确预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针对2011年5月8日-10日山西春播首场透雨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中低空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特征及物理量场(相对湿度、散度、垂直速度、涡度)的空间垂直剖面时空演变特征、fy-2c卫星红外云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春播首场大范围透雨天气过程,是在500 hPa稳定的副高与西风槽相继控制为背景;700 hPa切变与降水云系的产生、强度变化及移动息息相关为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期间,地面始终处于高压底后部偏东气流的控制;物理量场空间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呈现出深厚的湿层、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以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具备了山西春播透雨产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巴山峡川”茶园自然环境与茶叶品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中国古老的“巴山峡川”茶区的气象条件及其7个茶场的土壤条件、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状况,调查表明,“巴山峡川”夜雨多,伏旱严重。茶园土壤主要为黄壤,有酸化的趋势,黄壤有机质含量比紫色土高。永川新胜茶场砂岩黄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含量高,茶样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高。万源砾岩黄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高,茶样茶多酚含量高;酸性紫色土钾素状况良好,茶样水浸出物含量高。值得注意的是,万盛灰岩黄壤水溶性硫含量最高,茶样硫含量、香气与滋味得分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各地年负积温,并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方差分析周期法、累计距平和信噪比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负积温与气温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石羊河流域负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负积温平均和极值为绿洲平原区高于荒漠区,荒漠区高于山区。负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在60%以上,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负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古浪升高趋势最明显。年负积温的时间序列存在7~9年的准周期变化,古浪负积温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他各地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各地负积温初日、终日、负积温期有一定的差异,最早负积温初日(1972-9-2)和最迟负积温终日(1969-6-9)均出现在天祝,负积温期最长258天(1972年)在天祝,最短100天(2001年)在民勤。石羊河流域年负积温与年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积温的升高与年气温上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石羊河流域冻土的变化对负积温的响应敏感,负积温每升高100℃,冻土日数减少约6.2天,平均冻土深度减小约4.5 cm,最大冻土深度减小约6.9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