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明确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马铃薯桃蚜F0代成蚜和F1代的干扰作用。通过在室内组建不同亚致死剂量下马铃薯桃蚜生命表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亚致死剂量对马铃薯桃蚜繁殖、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LC10LC25LC40分别处理马铃薯桃蚜成蚜后,成蚜的平均产蚜量显著小于对照,其平均寿命也显著短于对照。其中阿维·吡虫啉LC40组的平均产蚜量最低,为9.52头,平均寿命最短,为8.07天。与对照组相比,F1代的若蚜期显著延长,成蚜期显著缩短。对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体现在,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率(rm)以及周限增长率(λ)都显著降低,种群加倍时间(Dt)显著延长。即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亲代成蚜后,会明显抑制其寿命和产蚜量,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F1代种群再猖獗。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杀霉素结合控制绿豆含水量,测试对绿豆象的致死效果,以期减少多杀霉素的使用量,延缓抗性的产生。控制绿豆含水量采用拌种法测试了多杀霉素对绿豆象成虫与卵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绿豆象卵与成虫的死亡率随多杀霉素浓度的增加和绿豆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绿豆象卵对多杀霉素更敏感,利用多杀霉素对绿豆象成虫的亚致死LC10浓度处理绿豆象的卵,其死亡率高达65%以上。建议利用多杀霉素控制绿豆象时,将绿豆含水量控制在9.5%~11.5%范围较佳。研究结果为绿豆的绿色仓储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生防途径,筛选有效抑菌物质,达到农药减量的目的。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刺腐霉菌(Pythium spinosum)和小麦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供试材料,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21种天然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反式细辛醚和顺式细辛醚对禾谷镰刀菌效果显著,EC50值分别为69.99 mg/L和130.23 mg/L;白藜芦醇、顺式细辛醚和柠檬精油对刺腐霉菌有明显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24.4683 mg/L、71.02 mg/L和79.83 mg/L;丁香酚油和白藜芦醇对小麦根腐离蠕孢菌抑菌活性显著,EC50值分别为14.06 mg/L和22.09 mg/L。因此,丁香酚、反式细辛醚、顺式细辛醚、白藜芦醇能有效抑制小麦根腐病菌的生长,在小麦根腐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谈佳玉  倪锦  沈建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131-135
通过研究影响南极磷虾虾肉质量的主要形态特性,丰富南极磷虾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南极磷虾脱壳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随机选取南极磷虾100尾,测定体长(X1)、头胸甲长(X2)、腹部长(X3)、尾扇长(X4)、头胸甲宽(X5)、腹部宽(X6)及虾肉质量(Y)7个形态特征,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形态特征对虾肉质量的影响效应。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的形态特征与虾肉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和回归显著性检验,建立腹部长(X3)、腹部宽(X6)对虾肉质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Y=-0.187+0.008X3+0.032X6,回归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显示,腹部长与腹部宽对虾肉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影响虾肉质量的重要形态特征指标,其中腹部长对虾肉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通过间接作用影响虾肉质量。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贵州、湖北、湖南及河南7个稻区分离的101株纹枯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建立其敏感性基线。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稻区10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介于1.0751~2.9228 mg/L,平均EC50值为1.8081 mg/L,菌株之间的EC50值最大相差2.72倍。供试纹枯病菌群体对己唑醇的敏感性频率近似于正态分布(W=0.980,P=0.157>0.05),因此将其EC50均值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基线;且2016—2018年监测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仍敏感。该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实验种群的胁迫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室内测定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F0代成蚜的干扰作用,同时通过组建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桃蚜F1代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利用生命表参数、种群趋势指数(I)以及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系统分析了吡虫啉对桃蚜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室内种群F0代成蚜的胁迫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繁殖力与缩短成蚜寿命;对F1代的胁迫效应表现为降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延长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以及压低种群趋势指数。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对桃蚜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说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具有持续控制作用,不存在刺激桃蚜增殖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产量指标筛选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28个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大豆产量进行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产量相关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综合指标,性状累计贡献率为79.083%;通过隶属函数计算产量综合评价值(Y),对参试品种进行产量综合评价,筛选出了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合农71、合农85、绥农26、合农75、黑农61及合农76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大豆产量评价数学模型,Y=0.122+0.736X1+0.465X2+0.168X3+2.527X4+0.326X5+0.289X6-0.313X8,平均估计精度为92.16%;筛选了7个核心产量评价性状,分别为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4粒荚数,该模型可作为大豆育种材料产量评价及品种产量鉴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毒力及其与毒死蜱、茚虫威、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复配后的联合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从而为其混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室内人工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氟雷拉纳与毒死蜱、茚虫威、溴氰菊酯、甲维盐单剂及其混剂对斜纹夜蛾三龄幼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系数法评价复配药剂的联合作用。单剂结果表明:氟雷拉纳、溴氰菊酯和甲维盐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毒力,药后48 h的LC50值分别为0.48、0.65、0.38 mg/kg;毒死蜱和茚虫威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中等,药后的LC50值分别为8.71、3.08 mg/kg。混配结果表明:氟雷拉纳与毒死蜱混配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且配比为3:2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64.2;与茚虫威混配时,具有相加作用;而与溴氰菊酯或甲维盐混配时,却均表现为拮抗作用。总之,本研究为氟雷拉纳的增效混剂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因其与溴氰菊酯或甲维盐混配存在拮抗作用,应避免用于混剂研发。  相似文献   

9.
探索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的最佳水溶肥管理措施是实现节肥增产的有效途径。试验在覆膜滴灌大田条件下,以‘迪卡159’为试验对象,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养分积累动态对水溶肥管理的响应。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行粒数(X4)>穗粗(X1)>穗行数(X3)>穗长(X2)>百粒重(X5)。产量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878.79+465.886X4+855.646X3(R2=0.863,F=18.92)。同时,氮、磷、钾肥均追施4次不仅有利于春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还能促进出苗63天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与分配。在水溶肥用量与施肥方式相同的基础上,分次追施氮、磷、钾肥对春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筛选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安全高效防治药剂,为相关试验药剂的登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江西省植保植检局于2019年6月2日在余江区邓埠镇西坂村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00mL/亩,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g/亩加5%阿维菌素乳油50mL/亩,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杀虫剂以防治甜菜夜蛾,采用浸渍法测定几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几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毒力顺序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较高,其LC50值分别为0.067、1.806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制剂用量分别为112.5、150.0、187.5 mL/hm 2,药后3、7、10天更正防效达85%以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用量分别为450、675、900 mL/hm 2,药后3、7、10天更正防效达80%以上;150 g/L茚虫威乳油制剂用量分别为450、525 mL/hm 2,药后7、10天更正防效达85%以上。因此,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密度胁迫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运输水质和成活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运输密度,为兴凯湖翘嘴鲌的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对兴凯湖翘嘴鲌采用塑料桶模拟运输试验,在6个不同运输密度(D = 20、40、60、80、100、120 g/L)下运输10 h,探究运输密度不同对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及翘嘴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氮对兴凯湖翘嘴鲌的48 h-LC50和96 h-LC50值分别为22.66 mg/L和16.70 mg/L,安全浓度为1.67 mg/L;亚硝酸盐对兴凯湖翘嘴鲌的48 h-LC50和96 h-LC50值分别为0.18 mg/L和0.12 mg/L,安全浓度为0.01 mg/L。运输10 h 20 g/L和40 g/L组的成活率为100%,60、80、100、120 g/L组的成活率与0 h相比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且10 h时120 g/L组的成活率为0;各个组的pH值随运输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且高密度组的下降趋势大于低密度组;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各个组的氨氮浓度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且密度越大,氨氮浓度上升越显著;各个组的亚硝酸盐浓度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与翘嘴鲌密度呈现正相关,密度越大,亚硝酸盐浓度上升越显著(P<0.05)。在模拟运输过程中,水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受到运输时间和密度的双重影响,运输时间越长,密度越高,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越高,兴凯湖翘嘴鲌的成活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联合毒力作用,进行高效药剂筛选,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泰安及周边地区病样上分离到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qum)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2种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107、0.906 mg/L,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在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1:1配比的EC50最小,为0.157 mg/L;1:8配比的EC50最大,为0.303 mg/L。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的SR分别为1.22、1.54、1.85、1.98、1.63,其中,1:2、1:4、1:6、1:8混配组合的SR均大于1.5,表明上述4种混配组合对假禾谷镰刀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且1:6的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湛江地区柑橘溃疡病的病原类型并筛选出高效的防治药剂。以柠檬病叶为材料,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后,通过抑菌圈法测定了5种常用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典型菌株zlm1908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蜡黄色,圆形,全缘,有光泽,微隆起,黏稠,回接健康柠檬叶片后能产生明显的溃疡病斑,结合生理生化反应特点和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分析确定菌株zlm1908为柑橘黄单胞柑橘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5种药剂对菌株zlm1908的EC50值分别为18.45 g/L、14.99 g/L、5.28 g/L、14.60 g/L和32.81 g/L。从EC50的大小可以看出5种杀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中生菌素,碱式硫酸铜和氢氧化铜,氯溴异氰尿酸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农业生产中草甘膦污染水体问题,本文通过利用草甘膦为唯一碳源,从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培养,筛选出降解草甘膦能力较强的菌株PP84,通过观察形态和16S rDNA序列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试验研究了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特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在草甘膦浓度为500 mmol/L的培养基中,48 h内对草甘膦的降解率可达54.67%,生长范围宽泛,最适合生长的环境为pH 6.0。在重金属毒性实验中发现,当环境中Cu2+浓度在50 mg/kg,对巨大芽孢杆菌降解草甘膦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降解率为65.6%,当Cu2+浓度为250 mg/kg时对菌株的生长极其不利,对草甘膦的降解率降为37.9%;环境中Cd2+浓度为0.25 mg/kg和2.5 mg/kg时对巨大芽孢杆菌降解草甘膦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率分别只有50.4%、28.8%。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微生物杀菌剂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试验采用5个黄瓜品种:‘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津玉168’、‘雪白黄瓜’。采用盆栽法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在山东、四川分别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津玉168’、‘雪白黄瓜’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黄瓜植株的安全性。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0.267亿孢子/mL,室内活性较强;山东、四川两地贝莱斯芽孢杆菌防治‘津玉168’、‘雪白黄瓜’黄瓜白粉病2次药后14 d防效为62.08%~75.58%,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200亿孢子/g贝莱斯芽孢杆菌可溶粒剂3000、6000、12000 g a.i./hm2对‘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黄瓜生长抑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安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黄瓜植株相对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巨大芽孢杆菌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解磷效果研究,旨在为巨大芽孢杆菌的深入研究和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以巨大芽孢杆菌为试材,用正交实验优化其发酵培养基条件,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解磷效果。确定最佳培养基及条件为:麸皮1%,豆粕粉0.5%,氯化钠1%,MnSO4 0.05%,pH 7.0,温度30℃,接种量8%,转速200 r/min,发酵有效活菌数达到29×108 cfu/mL;50 L发酵罐26 h基本达到终点,有效活菌数达到48×108 cfu/mL,芽孢率≥95%;其分别在卵磷脂和磷酸钙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上清液中有效磷含量为1.67 mg/L和83 mg/L,分别是对照组的26倍和17倍;田间试验处理2周后,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65.3 mg/kg。通过本研究,其有效活菌数比原配方提高7倍,能够有效降解有机磷和无机磷,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寻找出与瑞香狼毒同科的瑞香科植株是否有潜力成为防治病原真菌的植物资源,为筛选及制备有效且安全的植物源农药打开新思路。以5种试验材料作为瑞香科植物的代表,利用其乙醇提取物对番茄枯萎、黄瓜靶斑等7种病原真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瑞香狼毒与梦花在所有提取物中表现最佳,尤其是针对各种枯萎病病原菌,在较高浓度下的抑菌率都接近100%。而祖师麻提取物对黄瓜靶斑以及草莓红中柱的抑制效果在所有的提取物中表现最佳,其EC50值分别为0.925、0.920 mg/mL。南岭荛花在5种瑞香科植物提取物中表现最差,但对番茄枯萎和黄瓜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良好,EC50值均小于1.1 mg/mL。研究表明,5种瑞香科植物提取物对病原真菌普遍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瑞香科植物可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的筛选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