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榆林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个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与熵值法综合定权,将指标体系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4个子系统,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榆林市2015年各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与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显示:榆林市2015年各县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为0.4~0.6,府谷和神木处于理想可承载区;榆阳、靖边、定边处于水资源可承载区,表明水资源供需基本达到稳定;横山县处于水资源轻度超载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和子洲属于水资源重度超载区.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与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整体上,南部六县水资源承载力普遍较北部六区县差.就各个子系统而言,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空间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可为今后榆林市各区县水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度了解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改进了现有评价指标分级不够具体和赋权结果不够合理的不足,构建了合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分析2015年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结果显示:2015年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总体较好,10个地市都处于可承载状态。从各子系统来看,水资源子系统总体状况最差,各项评价指标评分普遍较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总体状况较好,其中经济子系统对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度最高。未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应合理控制人口,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灌区用水结构特点,构建了适合灌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以赣抚平原灌区为例进行具体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现状年、2020年和2030年,赣抚平原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603 4、0.590 3和0.653 8,表明该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好的保障。通过对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18个指标和4个子系统进行独立的模糊综合计算,结果表明灌区供水量分配指标骤减引起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小幅下降,随着水利工程改造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2030年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又有所增强,水资源承载状况表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将熵权法和云理论有机结合,避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同时兼顾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实现评价等级的定性与定量间的转换,将其应用于成都市各区县2010年、2015年2个历史年和2020年、2025年、2030年近中远期3个目标年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评价。研究区按行政区划分15个区块,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20项指标,并制定5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成都市在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好,除个别区县外水资源处于强无压力状态,开发潜力较大。而在2020年出现了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评价结果并不乐观的状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在历史演变中龙泉驿区水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1级状态,中心城区一直处于4、5级,温江区、大邑县除分别在2015年、2025年出现过一次评价结果很差的状态外均处于1级。  相似文献   

5.
为明晰干旱区人工绿洲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过程,以甘肃省景电灌区为例,引入多级模糊分级理论建立水土资源承载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和物元分析理论构建物元分析模型,同时集成黄金分割率、组合赋权法及云理论构建综合评价云模型,对灌区1994,2002,2010及2018年的水土资源承载力状态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水土协调度和地下水矿化度是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发生变迁的主导因素;研究区各时期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均处于“轻微承载-承载良好”,整体上呈良性演变趋势;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云的熵值(En)及超熵值(He)分别为0.027 1,0.026 3,0.024 4,0.026 7和0.006 7,0.007 8,0.006 5,0.005 7,数值较小,且He/En小于1/3,表明评估结果与实际水土资源承载状态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水库型为主的云南高原城市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现状,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云南高原城市水源地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库型水源地典型代表清水海水源地(寻甸区域)为案例,运用集对评价法对水源地(寻甸区域)2015-2017年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2015-2017年水资源脆弱性程度均为中度脆弱,表明目前水源地(寻甸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显著错位情况,亟待加强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7.
在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均生活耗水量、人均粮食生产耗水量以及人均GDP耗水量,构建了粮食产量约束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选取人口数量和GDP规模为表征指标,以2015年为现状(水平)年,2020年、2030年为规划水平年,采取不同生活水平和规划水平两种方案分别计算了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在同一生活水平条件下,黑龙江省可承载人口随着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在同一水平年,黑龙江省可承载人口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在规划水平下,2020年、2030年黑龙江省可承载指数分别为1.12和1.11。研究结果为提高该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钱塘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当前水资源承载压力度为1.369,处于超负荷状态。同时,基于灰色系统动态模型,对规划水平年(2015年)的水资源承载对象特征要素进行预测,根据区域水资源实际供需情况,设置3种不同方案分析规划年的水资源承载状态,结果显示:3种方案下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轻负荷;当保证率P=90%,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超负荷。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流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为了寻求水资源承载状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必须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利用状况评估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评估的Falkenmark指数与水压力指数方法进行评述,鉴于水压力指数法所需资料易获取并具有指导意义的特性,运用水压力指数法,基于收集整理的全国水资源一级区2006-2015年的水资源总量与总用水量资料,定量评价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压力指数,分析了全国水资源利用的低压力、中等压力与高压力状态下的空间区域比例,为大时空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当前水资源承载压力度为1.369,处于超负荷状态。同时,基于灰色系统动态模型,对规划水平年(2015年)的水资源承载对象特征要素进行预测,根据区域水资源实际供需情况,设置三种不同方案分析规划年的水资源承载状态,结果显示:三种方案下(保证率P=10%和P=50%)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轻负荷;当保证率P=90%,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超负荷。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流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为了寻求水资源承载状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必须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指标,运用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和负载指数法对鄂尔多斯市各旗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在"三条红线"约束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是一种较好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以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3层次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用标准化和熵权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得到水环境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评价值。划分等级,建立综合指数评价值与生态安全评价之间的等级关系,并对南京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2年南京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值处于上升状态,水环境生态安全由中警状态(水环境较差)进入预警状态(水环境一般)。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其所在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功能的宏观体现。通过计算系统有序度熵值,评测调控各子系统发展协同程度,并利用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复合系统的调控效果作出评价,旨在加强各子系统联合效应,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将构建的水资源承载力调控评价模型应用于叶尔羌河流域,经评测,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评分为0.51~0.73分,此时流域各子系统发展严重失衡,照此趋势发展,2020年评分为0.36~0.60,分值下降,承载力降低;经过系统熵值分析调控后分值维持在0.69~0.88,承载力水平明显提高。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科学的模拟优化各子系统发展趋势,提高水资源复合系统承载水平,有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军  孙立波 《节水灌溉》2014,(4):52-55,59
随着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以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水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几个方面,构建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有机结合,对合肥市2005-2011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口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影响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05-2011年,合肥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平缓地递增趋势;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分值较小,在0.4左右,属于弱承载。其变化主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人口急剧增加,经济迅速发展有关。因此,建议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合理利用本地水资源并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期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研究区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确定的权重值较为主观,为了克服层次分析法定权的主观性,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组合权重,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蒲河流域自身特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选取了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耕地灌溉率、人口密度、年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生态需水满足率、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等8个指标,运用组合权重计算各指标权重,对蒲河流域现状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蒲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水平处于适载与超载的临界状态,提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内容,已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选取适合芜湖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芜湖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芜湖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适载状态,近年来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辽宁省朝阳市区为例,从水资源承载能力主体、客体和主客体耦合三个方面,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指标体系评价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结果,包括不同水平年水资源的总可供水量、承载水平和不同情景不同承载水平的临界年份及其可承载GDP总量和人口,为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开展玉溪市水资源短缺风险时空分异及预测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模糊聚类法揭示玉溪市2005-2015年水资源短缺风险时空分布,预估2020、2030年的短缺风险,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指标对短缺风险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1)玉溪市2005-2015年水资源短缺风险时间差异显著,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各区县水资源短缺风险东高西低。(3)2020年在平水和枯水条件下,各区县处于2~3级短缺风险。在特枯水年,各区县介于3~4级风险; 2030年在平水和枯水条件下,各区县介于2~4级风险。在特枯水年,处于4~5级风险。(4)农业用水量对短缺风险影响最大,生态用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具有信息不确定性、多层次水资源管理评价复杂评价问题,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水资源管理办法作为依据,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的主体框架,使用云模型把握指标量的不确定性,更直观的体现定性概念与定量概念间的转换;并结合熵权法减少人为打分带来的影响,构建基于云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改进评价模型,对惠州市的水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市整体水资源管理状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通过云图对比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水资源管理状态所处的位置与可信度和评价结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和维灾问题,利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将高维指标投影到低维子空间,通过寻求最佳投影方向来判断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值和方向性,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判定。利用该方法探讨2015年宁夏5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选取与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关的1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优化评价标准的最佳投影方向,确定样本投影值,根据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对各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各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性和方向性以及各评价子单元的利用效率,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