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将两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与同龄的马尾松纯林相比,无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还是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总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说明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提高了林分生长量,促进了马尾松生长,提高了林分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了土壤肥力。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是马尾松经营中一种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几种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西双版纳几种7年生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乔木层生物量以马尖相思纯林最大,为92.49t/hm^2,干材生物量以高阿丁枫纯林最大,达到56.068t/hm^2,混交林以西南桦和高阿丁枫混交的最大;各类型人工林的干材生物量均大于10年生的热带次生林;灌木层生物量最大的是西南桦+山桂花,为16.51t/hm^2,远高于其他类型,为最小的高阿丁枫纯林的11倍。天然的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物量远大于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中西南桦+高阿丁枫混交林的最大,达6.9t/hm^2;草本层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较小,平均为1.69%。马尖相思纯林的枯落物量最大,为14.26t/hm^2。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几种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西双版纳几种 7年生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林的乔木层生物量以马尖相思纯林最大 ,为 92 4 9t/hm2 ,干材生物量以高阿丁枫纯林最大 ,达到 5 6 0 6 8t/hm2 ;混交林以西南桦和高阿丁枫混交的最大 ;各类型人工林的干材生物量均大于 10年生的热带次生林 ;灌木层生物量最大的是西南桦 +山桂花 ,为 16 5 1t/hm2 ,远高于其他类型 ,为最小的高阿丁枫纯林的 11倍。天然的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物量远大于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中西南桦 +高阿丁枫混交林的最大 ,达 6 9t/hm2 ;草本层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平均为 1 6 9%。马尖相思纯林的枯落物量最大 ,为 14 2 6t/hm2 。  相似文献   

5.
对在西双版纳普文林场营造的西南桦纯林(13年生),西南桦 肉桂混交林(15年生)两种幼林期西南桦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林期,西南桦 肉桂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137.329 2 t/hm2,西南桦人工林的总生物量为84.979 2 t/hm2。两种林分幼林期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比例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66%以上;灌木层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因林分的群落结构不同,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生物量相差较大。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所占比例最大,都达到55%以上,其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顺序为:干材>根>枝>叶。两种西南桦人工林幼林期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林分的总生物量由其群落结构、植被种类组成所决定,群落结构越复杂,其生物量越高。另还建立了西南桦林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6.
南亚热带6种人工林凋落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在广西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实验场,采用塑料网框收集法对米老排、西南桦、红椎、火力楠、马尾松、杉木6种人工林分凋落物的凋落量及凋落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凋落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同,凋落量也各异.在6种林分中,叶、杂物的凋落量以米老排最高,分别达4 748.23、1 881.07 kg·hm-2·a-1,西南桦最低,分别为2 641.32、153.88 kg·hm-2·a-1;枝凋落量以马尾松最高,达902.94 kg·hm-2·a-1,杉木最低,仅149.93 kg·hm-2·a-1.林分的年总凋落量也以米老排最高,达7 095.76kg·hm-2·a-1,西南桦最低,仅3 309.05 kg·hm-2·a-1,米老排林分的年总凋落量是西南桦的2.14倍,而红椎、杉木、马尾松、火力楠4种林分的年总凋落量比较相近,为5 555.61~5 864.87 kg·hm-2·a-1,相差不足6%.6种林分年总凋落量的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显示,米老排与另外5个树种比较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红椎和杉木与西南桦、火力楠、马尾松比较达极显著差异;火力楠、马尾松与西南桦比较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4年生及13年生西南桦人工林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双版纳普文林场4年生、13年生西南桦人工林生物量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林生物量4年生为19.54 t/hm2,13年生为84.29 t/hm2;西南桦年平均净生产力4年生为8.76 t/hm2.a,13年生为26.52 t/hm2.a。两个龄级林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枯枝落叶层。其中乔木层生物量4年生为7.55 t/hm2,13年生为56.22 t/hm2;净生产力4年生为2.67 t/hm2.a,13年生为5.45 t/hm2.a;其生物量分配格局都为树干>根>枝>叶。同时,建立了预测两种龄级西南桦人工林及其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以供生产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米老排生长过程中养分元素积累特点和分配规律,采用Monsic分层切割法,对广西高峰林场12年生(中龄林)米老排人工林的5种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进行测量,分析其林分的积累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米老排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依次为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树干;各器官养分元素含量表现为:树叶、树干和树根NKCaMgP;树枝为KCaNMgP;树皮为KNCaMgP。(2)米老排人工林养分总储量为1 310.36 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储量为1 177.74 kg/hm2,占总养分储量的89.88%;草本层、灌木层以及凋落物层的养分积累量分别为2.92 kg/hm2、3.93 kg/hm2和125.77 kg/hm2,分别占林分总积累量的0.20%、0.30%和9.60%。(3)乔木层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为98.15 kg/(hm2·a),各器官的年净积累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4)米老排人工林乔木层每积累1 t干物质需要5种养分元素7.63 kg,其养分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占相思、湿地松和灰木莲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分类型设置53块20 m×30 m典型样地,在群落学的调查基础上,分析西南桦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揭示了人工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大青山林区西南桦人工林,记录到林下植物种类76科139属164种;植物优势种重要值所占比例较大(西南桦纯林49.77%,西南桦×红锥混交林58.40%,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50.04%,西南桦×杉木混交林58.17%和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70.18%),其在群落结构和演替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2)灌木层植物种类最多,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树种藤本植物草本层。(3)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得,人工林下植物群落均处一定的稳定状态,说明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越大,群落结构越复杂,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 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 ~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 ~ 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 ~ 19.98%)>根(14.48% ~17.72%)>叶(5.55%~8.80%)>干皮(4.19% ~ 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 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 t·hm-2a-1).  相似文献   

11.
乳源木莲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乳源木莲、杉木和马尾松纯林及其三种不同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和它们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生物量占92%以上,混交林有利于干、枝、叶生物量的积累,不利于皮、草本、灌本及地下部分和凋落物层生物量的积累,但混交林中的半分解物含量比纯林有成倍增加,混交林有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林碳效益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2年生刺槐人工林和12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以及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刺槐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468.44 g·kg -1)低于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512.77 g· kg -1);刺槐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458.00~496.96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表现为干>枝>叶>根>皮,油松人工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503.83~536.27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表现干>叶>枝>皮>根;刺槐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90.52,398.72和402.82 g·kg -1,油松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13.17,436.85和414.03 g·kg -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碳含量依次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10~20,20~30和30~50 cm土层;刺槐林0~50 cm 土层土壤平均碳含量(4.96 g·kg -1)高于油松林(4.45 g·kg -1);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为54.80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5.88%,2.65%和1.46%;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4.37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3.43%,5.17%和1.40%;刺槐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36和0.55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2.48%和2.12%,油松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0.92和0.39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3.78%和3.09%;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1.15和24.35 t·hm -2,0~10 cm土壤层碳密度较高,分别占0~5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的40.19%和38.73%;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54.80 t·hm -2)高于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24.37 t·hm -2);刺槐林和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分别为57.60和37.38 t·hm -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结论】刺槐林和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均以树干占比最大,分别为40.02%和37.29%;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植被中,且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大青山林区西南桦纯林、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和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和盖度等植被因子,应用重要值和扩散系数(DI)、负二项式分布(K)和聚块性指数(PAI)等测定指标,探讨3种造林模式对西南桦人工林林下植物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南桦纯林植物种类最多,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次之,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中物种数量最少。(2)林下共有幼树优势种漆树,在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呈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不够明显,在纯林和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为均匀分布;灌木九节和藤本植物玉叶金花,在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和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呈强烈聚集分布,两者在纯林聚集程度不明显;弓果黍和五节芒均在3种西南桦林内均呈强烈聚集分布。(3)3种造林模式对西南桦林下植物优势种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建议适当立地选择、减少西南桦纯林比例,宜选取马尾松作为伴生树种混交造林,采取合理的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环境,提高林分异质性,从而促进西南桦人工林健康、高效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龄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渝东重庆石柱林场不同林龄(8a、20 a、30 a)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的胸径和树高在幼龄林(8a)和中龄林(20a)生长速度最快,材积量则在成熟期(30a)达到最大.②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和总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树干的生物量增长速度最快,在成熟期最高,达到72.68%.③各林龄马尾松林内,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和林地地上总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占有绝对的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重则逐渐降低.④马尾松林的地上部分各林层的净生产力在中龄林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和成熟林则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木层;乔木层生产力在地上总生产力中占绝对比重.  相似文献   

15.
江西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其碳分布格局,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金盆山林区优势树种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为基础,结合主要优势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对金盆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的碳储量及碳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以这3种林分的碳密度均值计算整个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总碳储量。【结果】金盆山林区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294.82、307.63、318.97 t/hm^2,林区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307.14 t/hm^2,林区现存碳总量为2.25×10^6 t;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碳密度分布规律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主干的碳密度占56.54%;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间的碳密度变化不明显。【结论】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间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生态系统内碳密度有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和多种典型森林类型碳密度,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12年生西南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过程和生物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西南桦在桂西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12年生平均胸径(去皮)、平均树高和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5.6 cm,16.8 m,170.10 m3/hm2;西南桦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5 a最快,随后随林龄的增长而下降;材积生长在8年生时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年生长量。12年生西南桦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130.86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122.38,2.35,1.87和4.26 t/hm2,分别占93.52%,1.80%,1.43%和3.26%。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0.20 t/(hm2·a),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次序为树干、树叶、树枝、树根、树皮。  相似文献   

17.
西南桦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速生、珍贵用材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对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速生阶段(12年生)西南桦人工林的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桦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43.5~475.3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材、树枝、树根、树叶、干皮。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素含量分别为442.6、427.8和450.3 g/kg。土壤(0~80 cm)中碳素含量为15.04 g/kg,其中表土层(0~20 cm)的碳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层;(2)西南桦人工林碳素总贮存量为202.41 t/hm~2,其中乔木层为57.13 t/hm~2,占28.22%;灌木层为1.04 t/hm~2,占0.51%;草本层为0.80 t/hm~2,占0.40%;凋落物层为1.92 t/hm~2,占0.95%;土壤层为143.44 t/hm~2,占70.87%;(3)12年生西南桦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20 t/(hm~2·a),碳素年净固定量为4.77 t/(hm~2·a),折合成CO2的量为17.49 t/(hm~2·a)。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甘肃黄土丘陵区宁县人工林地为研究区,探讨侧柏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侧柏人工林(7,10,12和14年生)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分别设置3块样地,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进行调查取样,然后在每块样地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用元素分析仪 LiquiTOCⅡ测定植物和土壤碳含量,研究甘肃黄土丘陵区侧柏人工幼林的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侧柏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47.51~513.93 g·kg -1,表现为果实>树叶>树干>粗枝>细枝>细根>根桩>树皮>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根的碳含量最低,枯落物层未分解层碳含量高于半分解层,且各组分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层(0~100 cm )碳含量为23.31~96.08 g·kg -1,且随林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碳密度占植被层碳密度比例最大,高于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0~10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比例最大,且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且差异显著;7,10,12和14年生侧柏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37.56,44.67,50.87和56.34 t·hm -2,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大。【结论】黄土丘陵区7,10,12和14年生侧柏人工幼林的乔木层不同器官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同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木层;侧柏人工林各层的碳密度都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分配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层碳密度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地调查和植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对闽南沿海山地福建柏、木荷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种植模式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为福建柏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灌木层生物量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福建柏纯林;草本层生物量为木荷纯林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纯林;凋落物层生物量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木荷纯林福建柏纯林;各层生物量为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纯林木荷纯林。表明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比福建柏、木荷纯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养分归还量,有利于林分养分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晰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可以了解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相似性,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在样地调查基础上,以调查样方为资源轴,运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度的计算方法,对针阔混交林群落中10种乔木、10种幼树、7种灌木、6种藤本、8种草本的种群生态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1)群落各层次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分别为乔木层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乔木更新层的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与朴树Celtis sinensis、灌木层的山莓Photinia serrulata、藤本层的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草本层的苔草Carex chinensis。2)各层次生态位重叠度在0.00~0.85之间,最大生态位重叠度的物种对分别为乔木层的朴树与山胡椒Lindera glauca、乔木更新层的山胡椒和白檀、灌木层的六月雪Serissa japonica与黑果菝稧Smilax glaucochina、藤本层的络石与地锦Euphorbia humifusa、草本层的苔草与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3)各层次生态位宽度的标准差大小顺序为: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更新层乔木层,生态位重叠度均值大小顺序以及各自的标准差分别为:乔木层(0.621,0.14)藤本层(0.430,0.20)乔木更新层(0.408,0.19)灌木层(0.406,0.22)草本层(0.364,0.16)。【结论】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主要树种对生境资源的偏好和利用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