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古镇聚落是居民世代生息繁衍的物质载体,展现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当代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古镇面临着原有空间多异性的丧失,空间特色不再。文章通过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古镇空间系统的研究中来,以科学的视角对福州嵩口古镇空间发展进行梳理。首先,对嵩口古镇的历史沿革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嵩口符合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所具备的四个条件;接着在自组织突变论相关理论基础下,对古镇空间的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解析;再者从协同学出发分析了古镇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和目前古镇景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古镇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嵩口及其他同类型传统聚落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化背景对传统村落人文特色与地域景观的保留及延续提出了 新要求 。 以浙江省丽水市高坪乡箍桶丘 村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箍桶丘村景观基因指标体系 ,识别村落景观基因特征 ,并针对基因特征提出村落活化路径 。识别 结果显示:村落环境特征基因为"山水村田景”的自然式村落 ,环境资源丰富:布局特征基因中聚落形态和街巷布局方式多 样 ,需进 一步梳理:建筑特征基因反映明清建筑与建筑平面形态特征保留较好 ,整体村落风貌遭受侵蚀:文化特征基因仍有 延续 ,需继续挖掘突出 。 因此 ,对箍桶丘村活化提出四条路径:利用环境 ,协同资源:激活聚落 ,喜溢邻里:重塑立面 ,风貌管 控:延续经典 ,文脉传承。  相似文献   

3.
【目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和空间分布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海岛熔岩台地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较少。【方法】应用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海口市羊山地区2008年与2018年乡村聚落规模和格局变化,并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湿地、林地等环境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结果】1)随着时间的演进,羊山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数量、规模、分布均发生了改变。2008—2018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激增,斑块总面积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间的邻近距离和平均斑块面积相对减少。2)对比斑块形状指数发现,整体区域内聚落斑块形状整体趋于规整,其中邻近湿地的聚落斑块更趋于带状、边界更为曲折。3)从空间分布看,2008年和2018年乡村聚落均呈现聚集的格局,且2018年聚集度略高于2008年。4)随着乡村聚落离湿地、林地的距离增加,斑块数量和面积均产生锐减。此外,耕地斑块与道路斑块对羊山地区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论】目前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现状分为两类:一类为区位优势明显,得到优先发展,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村落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另一类地区较偏远,发展缓慢,许多古村落、古建筑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而且遗弃。需要政府把握乡村聚落变化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乡村聚落朝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发展。本研究揭示了海口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为城乡协调发展区的聚落景观布局优化、城乡土地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满族民居与乡村蒂观特点的研究,挖掘其蕴含的景观价值和宝贵资源。作者着重探索满族民居在塑造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优秀思想,从本质上继承传统满族民居的艺术精神。对传统的满族民居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为设计具有满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本文以肖家店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区位概况、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及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适宜性、整体性、原生性和宜人性为设计原则,分别从农用地景观、道路、水洗、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几方面对肖家店传统村落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期为后续传统村落开发与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采取要素构成的方法,提取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景观要素特征,剖析其自然和人文成因,为闽西南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其北阁下村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兴蒙乡传统民居及聚落空间肌理形态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让村落民居建筑景观达到继承和革新的共赢,对兴蒙乡传统村落民居提出更新方案。文中分析了项目区的地理、交通区位以及民居建筑概况;分类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根据设计目标和原则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空间格局更新设计,阐述建筑装饰形式更新方案以及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古镇的景观应结合农业元素的观点,以贵州四大古镇景观为例进行了SBE美学评价。根据古镇中街道、节点景观的特点,提取出适宜于两空间的评价指标,采用数理学的方法建立关系模型,分析目前古镇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农业元素与古镇景观结合是复原古镇风貌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古镇街道应加强传统商贸景观的塑造、节点小品应注重美化创新等建议,以此推进古镇原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今后古镇景观的提升做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详 《广东园林》2014,(5):32-36
地域性是聚居景观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域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也是认识和理解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以丹巴县梭坡乡嘉绒藏族的地域景观为研究案例,从地域文化、地形地貌、水系及利用、林地生境、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等6个层面来解读当地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揭示丹巴嘉绒藏族传统地域聚居景观的特征图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桂北5个典型村落为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村民与游客的"乡愁"感知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研究发现,传统民居、自然环境和田园聚落是乡愁的主要景观载体,乡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劳作形式最能引发乡愁记忆。受访者对美丽乡村乡愁文化景观建设基本满意,游客比村民具有更浓的乡愁情怀,村民则希望传承乡愁文化的同时又能有现代化的宜居环境。乡愁具有情感性、地方性和空间性特征,应进一步提取浓缩地方乡愁文化基因进行符号化表达和创新性景观设计,为桂北及其他地区美丽乡村景观营建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以君子垌客家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其营建过程中的人地互动和营建方式导向下形成的聚落景观格局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归纳了聚落的水利系统、土地开发格局和居住空间格局,并对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特性相结合而营造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客观解读客家聚落景观蕴藏的耕读并行、重视宗社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周龙娟 《广东园林》2020,42(3):9-14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不恰当的建设致使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乡村的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乡土文化亟需得到重视。运用乡土景观元素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二次改造,同时还可以强调地域个性,引起人们对乡土的回忆。将乡土景观元素分为自然环境类、农业生产类、聚落建筑类、人文风俗类4类,并以牛场布依族乡大坝寨为例,可以从尊重自然肌理、运用乡土植物、提取乡土材料、形成农业生产景观、点缀农具小品、修复聚落建筑、复兴公共空间、情景再现、活动体验方面分别对4类元素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3.
杨桥路作为福州城市线性空间景观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福州古城坊巷文脉,连接福州现代城市景观与维系城市运转的多重功能。过去的杨桥巷已被分解、拆除、改造、废弃;现与三坊七巷处于半脱离状态,缺少内涵和地方特色,与福州城市景观空间环境缺乏联系及整体性。通过对杨桥路显性到隐性线性元素的提取分析,从基因提取、基因移植、基因重组三个方面,提出与当代福州城市景观环境协调的理性营造策略,为福州城市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怡芳  郑绍江 《绿色科技》2019,(11):265-266
指出了丽江纳西族位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区域,苏州是江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纳西传统民居与苏州传统民居是东巴文化和文人文化的见证者,也代表了区域独特的民族性格、装饰风格和审美观念,木雕门窗装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两者木雕门窗装饰特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门窗装饰风格、题材寓意和装饰材料,结合纳西族民族文化与苏州的民族文化对门窗艺术的影响,深入研究了两者木雕门窗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较大、较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其极具蒙元个性与晋商文化的景观特质也使其在更新与改造中成为呼和浩特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衔接的一个契合点。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整体性和景观人文性作为切入点,对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引入城市整体性理论,以全面剖析场域特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营造与保护。塞上老街在更新改造中深入发掘了自身的场域特征与文化特质,充分强调了自身的整体性与人文性。有鉴于此,塞上老街不失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的宏构。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民居和其所处聚落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皖南佘溪村景观格局以及传统民居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从取材与施工营造技艺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情趣中,挖掘了传统民居建筑语言所投射出的传统建筑智慧观,寻找出了不同于表象背后所折射古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建造思想。  相似文献   

17.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地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更加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从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阐述了田园综合体表达地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地域文化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的表达要点,并以广东高州丁颖农业谷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地域文化在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定位、景观系统、空间场景、建筑聚落及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8.
“景观基因”作为传统村落景观信息遗传的载体,蕴含了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环境特征与景观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景观基因图示可为探索传统村落景观结构提供新视角。以江西省丰城市瓘山村为例,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胞—链—形”图示体系出发,揭示瓘山村在景观整体形态、景观连接通道和景观基本单元等方面的景观结构特色:景观基因“形”体现在二维空间形态和三维空间环境;景观基因“链”以外环龙溪和内部街巷结合为代表;景观基因“胞”体现在建筑和非建筑景观单元。从而总结出:风水理论、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和景观集称文化三大景观基因共同孕育出了瓘山村的景观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景观逐渐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地域性特征缺失等问题。文章以乡村地域特征为基础,通过研究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内容与方法,在保留地域传统乡土风貌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乡村本土文化、环境与资源,实现乡村景观安全格局的保护、乡愁文脉的延续、循环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景观空间是乡村住居环境的空间表达形式,受地域自然气候与本土文化的双重的影响。从海南乡村景观空间的类型、组成要素、空间布局、规模等方面调查分析海南乡村景观空间表象特征,由此分析海南乡村景观空间建构的思想渊源,探讨海南现代住居空间设计基本原则,倡导将更多海南传统地域特色融入当代景观空间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