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了放任授粉集团杂交技术克服甘薯亲本杂交障碍、扩大自然选择范围的可行性,为快速育成超亲品系提供借鉴。以高蛋白甘薯品种‘Tis5125’为母本,以遗传背景差异大的28个品种(系)为父本经放任授粉集团杂交育成高蛋白高花色苷甘薯新品种‘榕紫薯1号’。对‘榕紫薯1号’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生产力、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榕紫薯1号’萌芽性好,全生育期生长势稳定。2011—2012年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1.1739 t/hm~2;平均干物率29.35%,比对照‘金山57’高4.36个百分点;平均出粉率19.18%,比‘金山57’高3.80个百分点;食味评分81.4分,比‘金山57’高1.4分;外观评分81.2分,比‘金山57’高1.2分;鲜薯花色苷含量47.39μg/g.FW,干基粗蛋白含量7.5%;中抗蔓割病,耐贮性好。该品种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4003),适合在薯瘟病较轻的平原及山地丘陵作为鲜食薯或特用淀粉加工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2.
优质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讨、验证优质食用型紫肉甘薯新品种创制的最佳策略,为甘薯高效育种提供借鉴。以来自日本的优质紫肉型甘薯‘川山紫’为母本,以高产、高糖材料‘冀薯6-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获得优质食用型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该品种2011—2013进行多点选拔、品比及鉴定,2014—2015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对‘榕紫薯5号’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生产力、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榕紫薯5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5天,萌芽性好,分枝能力中等,全生育期群体长势强劲,结薯集中。2014—2015年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0.24 t/hm2,平均干物率30.12%,平均出粉率19.84%,食味评分81.6分,比对照高1.6分。外观评分81.3分,比对照高1.3分。花青素含量26.95 mg/100 g FW。大中薯率68.7%。省区试综合鉴定结果为:株型中蔓半直立;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高;干物率和淀粉率与对照相当;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均优于对照;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耐贮性好,该品种达到食用型甘薯品种审定标准,可作为鲜食及特用薯在中国南...  相似文献   

3.
苏薯9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92年从苏薯2号×济薯10号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而成,原系号宁R97-5,200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国家“九五”攻关后补助优良甘薯品种。该品种高产、多抗、耐  相似文献   

4.
胡启国 《中国种业》2017,(10):78-79
商徐紫薯1号是以渝紫薯7号为母本放任授粉,从其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2014-2015年国家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每hm~2平均鲜薯产量30592.5kg,较对照宁紫1号增产11.72%,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4位;平均薯干产量9822kg,较对照增产25.25%,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平均烘干率32.11%,比对照高6.1个百分点。该品种商品性、稳产性、萌芽性、耐贮性、抗病性、品质、食味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山西水稻生产中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推动山西水稻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以’晋稻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的施肥方案与水分管理方式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与追肥比例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均影响不大,但对其产量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追肥比例为A2时,其增产效果最佳;此外,追肥比例为A2,栽插密度与施肥量分别为D1、N3时,其增产效果最优;在栽插密度D1,施肥比例A2,施肥量N3的配比处理下,进一步优化了灌溉方式,集成的新模式与原栽培方式相比,其增产率可达17.9%。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本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套’晋稻1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其兼具节水、提质、增抗等优点,为深入开展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系统选育的高产、优质、高抗蓖麻新品种。该品种的生育期分别为出苗至主穗成熟148、166天,在2003年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种籽产量分别为2993.55、2445.15 kg/hm2,较对照品种‘TCO-202’的种籽平均增产48.40%、21.27%。2014年参加全国蓖麻品种展示试验,‘A131’在通辽试验点位次第二,云南试验点位次第二;‘A133’在通辽试验点位次第六,云南试验点位次第一。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茎和叶披有蜡粉,分枝多,穗子较大,高产、高含油率(分别为57.53%、56.66%)、高蓖麻醇酸(分别为86.52%、90.45%)、抗病、抗旱和适应性广。在云南、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蓖麻生产示范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2015年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对‘A131’和‘A133’的田间现场鉴定,定名为‘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该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结合,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适宜云南省海拔在1800 m以下的地区种植。同时,也适宜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8.
‘云红花五号’和‘云红花六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系统选育的花油两用红花新品种。该品种的生育期分别为178、183天,在2013—2014年度多点试验中,平均种籽产量分别为2166、2161.8 kg/hm~2,较对照品种‘弥渡’红花的种籽平均增产18.47%、18.24%;平均花瓣产量分别为512.1、529.95 kg/hm~2,对照品种‘弥渡’红花的花瓣平均增产20.00%、24.18%。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无刺、株高适宜、易于采摘、花色红、生育期适中、高产、高含油率(分别为29.1%、26.3%)、高亚油酸(分别为81.95%、80.86%)、抗病、抗旱和适应性广。在云南红花生产示范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2015年4月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鉴定,定名为‘云红花五号’和‘云红花六号’。该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结合,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适宜云南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海拔1000~1600 m的地区及同类型生态区域种植。同时,也适应新疆红花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其茂 《中国种业》2007,(11):61-62
根据甘薯产业化发展需要,采用最新育成品种间(岩薯5号/金山57)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不但鲜薯、薯干产量均比对照金山57显著增产,而且可利用其早熟、高产的特点,实现甘薯生产的周年供应和抗灾救荒用种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高产栽培技术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适合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综合栽培技术,合理配置影响甘薯产量的主要因子,提高甘薯产量,并适当降低化肥的过度使用量,起到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对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采用五因素(1/2实施)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分析了氮肥、磷肥、钾肥、密度、插秧期对该甘薯品种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依次为:钾肥(X3)>磷肥(X2)>密度(X4)>氮肥(X1)>插秧期(X5).泰中9号甘薯产量在48977.25~61919.4kg/hm2的1532个组合中优化栽培方案是:折合纯氮160.5~178.2kg/hm2,纯磷81.6~90.15kg/hm2,纯钾227.255~297.45 kg/hm2,适宜的栽培密度范围是6072~67875株/hm2,适宜的插秧期范围为4月22-29日.研究可为能源型甘薯泰中9号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羽衣甘蓝新品种‘冬春10号’白色和‘冬春18号’鲜红色,其叶片为全缘板叶,叶面平整光滑,叶片排列紧密、包心,观赏性极优。其中‘冬春10号’心叶颜色为亮白色,中央为浅粉红色,株型大小属小型。‘冬春18号’心叶颜色为深鲜红色,株型大小属小型。‘冬春10号’和‘冬春18号’是心叶与外叶极易生长平齐、心叶极易转色到位(南京地区11月中旬上市)、可以相互搭配应用的新品种,是目前国内培育成的首批耐冻、晚抽薹的羽衣甘蓝杂优一代新品种,适合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和四川等省及以北地区解决11月中旬至4月因冬季深度冰冻室外无盆花安全观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山西省干旱缺雨,旱寒交迫和倒春寒严重的生态环境,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以抗旱节水、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经系谱法选育出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102号’。该品种检测到9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8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2015-2017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4 776.7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9.3%,‘晋麦102号’株高75 cm左右,有效穗数5.15×106h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8 g,该品种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高产、稳产、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各项指标稳定。‘晋麦102号’于2017年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适宜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麦田大面积推广种植。本研究分析了‘晋麦102号’的育种策略,深入思考了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培育突破性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紫薯品种生长发育规律,加速紫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从而为高产优质鲜食型紫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以‘泰中6号’做母本,开放授粉,育成优质鲜食型紫薯新品种‘泰紫薯1号’,并以‘泰中11’作对照对其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泰紫薯1号’在品比试验中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为36867.9 kg/hm2和10911.5 kg/hm2,较对照‘泰中11’分别增产28.4%和27.7%;花青素含量26.21 mg/100 g FW,食味品质总评得分75.5分,明显优于‘泰中11’。‘泰紫薯1号’单株茎叶鲜重及单株叶面积在栽苗后80天达到最大值且明显大于对照品种‘泰中11’,单株鲜薯重在栽苗后40~80天明显小于‘泰中11’,但在80天后明显高于‘泰中11’,块根膨大速率在栽苗后80~100天达到最大值且明显高于‘泰中11’,商品薯率尤其中薯率明显高于‘泰中11’。综上所述,‘泰紫薯1号’产量较高,商品性好,食味品质优,且具有早中期地上部生长旺盛,晚期块根迅速膨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五因素对‘莆莱1号’鲜豆荚产量的影响,解析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方程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度较好;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播期>施氮量>施钾量>密度>施磷量;密度与施钾量交互效应达到极显著性水平。‘莆莱1号’鲜豆荚产量大于18750kg/hm2的优化组合方案为:播期为7月30日,种植密度7812~9 096株/hm2,施氮量为625.27~656.55kg/hm2,施磷量为376.12~414.75kg/hm2,施钾量为740.62~779.77kg/hm2。  相似文献   

15.
甘薯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甘薯又名红薯、白薯、地瓜等,甘薯产量高,适应性强,用途广,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要想取得高产,施肥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育优质高产的黑小麦新品系,首先用‘西农2208’和‘珍选1号’杂交,获得高产黑色小麦,将F1代作为父本再和优质普通小麦‘96(38)18-2’进行杂交,育成黑小麦新品系‘稷紫黑麦9号’。‘稷紫黑麦9号’聚合了3个不同小麦亲本的优良性状,产量为7306.09 kg/hm2左右,达到生产推广的水平;加工品质达到国家优质面包小麦的标准,沉降值53.4 mL,湿面筋含量35.3%,稳定时间13.6 min;营养品质良好,蛋白质含量为15.4%,各种氨基酸成分高于普通小麦。微量元素中,钙、铁、锌高于普通小麦;抗病性良好,‘稷紫黑麦9号’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稷紫黑麦9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所以其应用和推广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甘薯品种龙薯9号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对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新品种选育和高稳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云抗10号’是目前云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树品种。本研究旨在探明‘云抗10号’为鲜叶原料加工的红碎茶香气成分组成。采用GC-MS技术对‘云抗10号’红碎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从中检测出7类42种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酯类、碳氢化合物、酮类、酚类及杂氧化合物。相对含量较多的前10种化合物依次为:芳樟醇、水杨酸甲酯、2-已烯醛、橙花醇、α-萜品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α-乙酸松油酯、苯乙醛、2,6-双(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1,2,4,5-四甲基苯,这10种化合物占了检测出总量的70.41%,是构成‘云抗10号’红碎茶赋香物质的基础。‘云抗10号’红碎茶主要的特征性成分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且含量较高,其香型表现为稍带甜香尚鲜爽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