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2.
DEA模型评价物流企业综合效率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2 R模型和C2 GS2 模型对8家物流企业的综合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8家物流企业的规模收益基本上是较差的,只有2家企业达到规模经济,5家企业的技术有效。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实际,不仅为企业找出了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指明了调整的力度,有助于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并采用泰尔指数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5—2016年中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53%,2016年增长高达13.44%,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其增长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结果。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整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集聚格局,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影响逐步扩大。在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中,灾害影响程度起阻碍作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员工工资状况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文中借助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 运用DEA模型测算了“三大效益”最大化目标下的中国林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其地区差距和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林业技术效率水平较高, 但省域林业技术效率较低且差距较大; 中国林业技术效率不存在全域性的绝对σ收敛, 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林业技术效率均存在“俱乐部收敛”且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比西部地区更快, 而中部地区则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南方集体林区存在“俱乐部收敛”, 而其他林区则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6.
绿色生态江西这一战略要求江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建设现代江西林业,就必须遵照科学系统、以点带面、协调一致、观念领先等原则,从抓、保、扶、营、夯等维度,把握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江永华 《绿色中国(综合版)》2012,(11):50-53
衢州市衢江区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衢江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个典型的林区县(区),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何抓住衢州建设"两地三城"的重大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建设高效富民林业,谋求山区经济科学发展,是目前衢江区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目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建筑、工业、交通三大耗能领域,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更是重中之重。近几年来,绿色建筑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作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重要一环,绿色施工也正在被社会所重视。对绿色施工的控制要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11.
通过调查,指出了吉林省西部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主要存在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林学会应充分发挥人才库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建设生态林业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本文还对新时期林学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面对全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林业生产新形势,在分析汪清县林业行业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全面高质量完成营林生产任务的基础上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产业与产品结构,增强基层林业生产单位经济活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西独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要保护好、发展好江西青山绿水,林业肩负着重要使命,任重道远;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林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生态旅游是森林旅游的深入,是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在叙述当前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盲目开发旅游区,而忽视生态资源保护;季节性生态旅游不平衡;在生态旅游管理上力度不到,使一些动植物资源不能的到很好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系统逐渐失调等。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及形势下提出生态旅游管理首先必须使资源使用合法化,同时分清旅游资源类型;其次建立旅游区管理条例并严格执行,建立权威机构去保证旅游区的管理,对旅游区的生态管理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真正做到可持续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8.
针对雅安市的实际情况,对鸦片安市在天然林禁伐后如何促进区域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Ulrich Schraml 《Small-Scale Forestry》2005,4(3):251-267
In many countries, forestry association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forest policy tool for overcoming the problems that often
arise with small forest ownership. In Germany associations are established for economic reasons as well as for reasons pertaining
to governance. For over 100 years there has been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suitability of various organisational models. Of
the wide spectrum of possible organisational forms, only a few variants have been used as of late. These are often accredited
as being inefficient with regar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fulfil their intended function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reasons
for various assumptions made of neo-institutionalism with regard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survival of forestry association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public and scientific debate of this topic.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political discussion that
has taken place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tate of related scientific literature. It can be shown that,
aside from issues related to the efficiency of associations in the fulfilment of duties, the impact that associations have
with regard to legitimising the engagement of other actors and their supply of resources is also releva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