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字花科蔬菜,以甘蓝、花椰菜、大白菜和小白菜虫害尤为严重,害虫种类多,危害时间长。小菜蛾及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均为抗性害虫,对常用的有机磷、菊酯类、有机氯类农药及生物制剂Bt都有很强的抗性。农民使用以上农药。在危害严重时频繁用药,造成了蔬菜上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害虫抗药性大大增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豚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纯化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液,按4×10~6PIB/克体重剂量,经腹腔接种豚鼠,在第6天和第16天解剖取胰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在胰脏细胞内发现多角体病毒;用豚鼠肝、脾和胰等脏器匀浆液饲养棉铃虫幼虫,被感染虫患典型病毒病,死虫率6天解剖的豚鼠为70.83%,16天解剖者为91.3%; 病死虫脓计在扫描电镜下发现典型多角体.据此可确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豚鼠脏器内滞留16天.至于豚鼠脏器细胞是否复制该病毒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试验表明,7.5%高氯·除虫脲悬浮剂对甘蓝甜菜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中适宜用量为45 g.ai/hm2~67.5 g.ai/hm2。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对甘蓝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不同甘蓝品种对黑腐病的抗性与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甘蓝对黑腐病的抗病机理和加快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本试验对5个抗性不同的甘蓝品种幼苗接种黑腐病菌,并在接种后不同时期取样,测定根长、根系鲜重、根系活力、叶片POD活性、叶片SOD活性、叶片PAL活性。结果表明,接种黑腐病菌后根长和根系鲜重均低于未接种植株,抗病品种受病原菌侵染的影响小于感病品种;根系活力提升,抗病品种根系活力增加率高于感病品种;叶片POD活性、SOD活性和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酶活性增加率普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 当前正是棉铃虫、菜青虫、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大发生的时期,广大菜农可依据下述方法尽快防治,控制其危害。一、人工防治在成虫产卵初盛期开始人工摘除卵块并销毁。二、物理防治 1.黑光灯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每30~50亩地置一盏黑光灯于田间植株等高处,于灯下放缸或盆,装入半盆(缸)水,水面上滴少量煤油或放入少量90%敌百虫结晶,诱使成中落到水面上即会死亡。  相似文献   

6.
甜菜夜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张彬  刘怀  王进军  周旭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27-433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作为近年来危害日益严重的一种农业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于它的认识和相关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甜菜夜蛾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实验生态学、实验室饲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甜菜夜蛾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8.
为评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及其制剂在甘蓝和土壤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科学合理使用,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并对其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进行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2~12.6天,药后28天消解80%以上,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1.9~2.3天,药后7天消解90%以上。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在甘蓝上以3.3 g a.i./hm2、4.95 g a.i./hm2,连续喷药2~3次,喷药后7天、14天、21天收获的甘蓝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均未检出(<0.001 mg/kg),均低于MRL值0.05 mg/kg。因此,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7天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正>1月6日,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核心技术的国家发改委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千吨级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高技术产业化"在江西省  相似文献   

10.
GIS在不同尺度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威  尚晓倩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312-316
叙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在空间分析与处理上的优势,评述了它为景观规划带来的新发展,指出针对不同景观尺度应用的GIS功能对于更好发挥GIS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还分析了GIS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优势,比较了GIS在景观细部和空间尺度、场所和邻里尺度以及社区和区域尺度下的应用特点,归纳了GIS的应用效果,指出了三维GIS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世界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具威胁性的真菌病害之一。为了掌握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保障马铃薯优产高产,本文简要介绍了马铃薯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归纳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指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现状,为开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自身健康及食品的健康营养。木糖醇,作为一种天然的功能性甜味剂,受到很多肥胖症、糖尿病等患者的关注。木糖醇是糖类代谢的中间体,进入人体不会引起血糖值升高,可以消除糖尿病人“三多”现象,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关注。通过综述木糖醇的生产方法、生物特性,并从机理和应用的角度简要阐述木糖醇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为木糖醇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冰  平原  杜春梅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8):131-137
致病性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引发的马铃薯疮痂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土传细菌性病害,难以防治。为了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开发新型药剂,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本文归纳了S. scabie产生的致病毒素thaxtomins和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乙烯)对S. scabies致病进程的影响;总结了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所采用的主要化学药剂、农业技术手段和微生物源制剂,并分析了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深入探究马铃薯疮痂病的致病机制对开发新型马铃薯疮痂病防治剂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复合菌剂的研发和应用是今后防控马铃薯疮痂病的重要方向,认为将化学防治、农业措施与复合微生物菌剂三者联用能更好的防控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对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防芽孢杆菌防控辣椒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辣椒疫病是世界性的土传病害,在辣椒产地普遍存在且危害日趋严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在生产中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治方法与途径,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对辣椒疫病的生防芽孢杆菌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菌种来源、筛选方法、菌种鉴定方法、培养发酵方式以及防病机理等方面进行论述,讨论了芽孢杆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方式、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对生防芽孢杆菌防控辣椒疫病的试验条件、菌种复配以及菌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秸秆资源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合理地利用秸秆资源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细胞壁的复杂结构限制了其在畜牧业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此,分析了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营养特性,并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资源的物理预处理、化学预处理、物理化学综合处理以及生物预处理方法,为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杂草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物技术防治田间杂草是农田控草技术研究的热点,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致病微生物和自身分泌的他感物质来达到控草的目的,具有安全、环保、健康、绿色等优点,是未来有机农田杂草控制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述了生物控草的主要技术途径、原理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生物控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薛山 《保鲜与加工》2019,19(6):231-237
本文介绍了白背天葵的基本概况,包括生物学特性、来源与分布、栽培种植技术,系统地综述了营养价值、活性物质组成及生物学功效,并从中医学理论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阐述。此外,全面分析了白背天葵的研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相应的展望,以期为白背天葵的研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水飞蓟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素,能抑制损伤、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尤其对肝损伤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从植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综述了药用植物水飞蓟目前的研究进展。旨在对进一步提升栽培技术、开发水飞蓟的药用价值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研究发现,水飞蓟在非生物胁迫下通过影响次生代谢产物、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方式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此外,施加外源植物生长激素能抵抗外来胁迫并且能促进其生长发育。适度的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有助于提高水飞蓟中活性成分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豆野螟发生与防治研究沿革、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野螟是豆科作物主要害虫,中国各地均有发生。笔者简述了中国研究豆野螟的研究历史及进展,归纳和评述了豆野螟在中国各地的主要寄主植物、年发生代数、各虫态发育速率及危害习性等,叙述了防治理念和方法的变化和发展,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和评述。通过分析,对2个存疑之处得出了肯定的回答,(1)豆野螟趋光性较强,由于其在玻璃等光滑的表面能稳稳地停息,不易落入黑光灯收集瓶(袋)内,致使早上收虫数量很少,从而被误认为其趋光性弱;(2)豆野螟除了广东、海南等地可以终年危害外,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越冬,冬季来临前,很可能逐渐南移至可终年繁殖危害的地区。最后以讨论形式,展望了对豆野螟今后的研究前景,并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高效利用汉麻黄酮类成分及系统开展汉麻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汉麻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合成途径、生物活性及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汉麻中共含有26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结构类型以黄酮和黄酮醇为主;此外,在黄酮类化合物经典合成途径的基础上,明确了2种特征性汉麻黄酮成分-大麻黄素A和大麻黄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同时,也总结了汉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神经保护、抗抑郁等生物活性,并针对其结构特点和活性作用,建立了汉麻黄酮类化合物高效、快速的分析方法为LC-MS等功效。上述归纳可为开展汉麻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